我们总是在时时刻刻做着各种不同的选择,即使你不做任何选择,其实那也是一种选择。 虽然2019年6月7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正值高考的第一天,又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所以它又被赋予了不平凡的内涵。而我们选择在这天相约板桥,又为它平添了一抹亮色,让它在我们的生命里更具纪念意义。 一大早,襄阳自游人群友一行37人,在花间带领下,驱车两百多公里,来到南漳县板桥镇,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纵情山水,访古探幽。我们溯溪夹马河,探访夹马古寨遗址和王氏民居,参观正在修葺的冯家老宅,感受到浓浓的山川野趣和悠长的古风余韵,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板桥,一听这个地名就令人遐想。相传在春秋时期,那个著名的木匠的祖师爷、鲁国的公输班,世称鲁班的,率众徒一行游历列国,经过楚地荆山一处秀美之隅,却被滚滚潮水挡住去路,师徒众人遂就地取材,采一丈余长,三尺阔的巨型石板,巧夺天工地搭在河堤之上,方便人们过河之用,此后,人们便称此地为“板桥”。 板桥镇,是南漳县所辖十镇之一,因其地处南漳县的最西面,与保康县接壤,而且地势最高,所以,它被称为“南漳的西藏”和“南漳的屋脊”。这个位于东经111°28′,北纬31°30′的山镇,距南漳县城百余公里。 不得不承认,板桥的天空蓝的可爱,白云朵朵飘动,影子掠过山间、村庄,远远看去很美很美。 上午9:55分,汽车驰过了令我们头晕目眩的南漳版的“九曲十八弯”,把我们带到一座大桥前,这就是碑坡大桥。它于1987年建成通车,属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100多米,横跨桥下50多米的夹马河。据说当年建成时是省内公路的第二高桥,其造型颇有赵州桥之遗风,桥与四周优美的风景相互映衬,显得气势雄伟。 碑坡大桥使天堑变通途,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正是因为碑坡大桥的建成,才使板桥镇与县城的距离缩短了近50公里,减少了约一小时的车程。 站在桥上,极目四望,群山叠翠,诸峰竞秀,白云飘飘;俯视桥下,浓荫幽深,河水涓涓,蜿蜒向前。 桥旁建有观景台,台中央伫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白玉石雕,上面镌刻着密密麻麻的烫金文字。细看,原来是原襄阳市人大主任伍荣显撰写、由其孙女伍寅啸书写的《故乡游记》。(谨将全文抄录于后,为方便阅读,本人为其添加了标点符号): 南漳西南有镇,曰:板桥。漳水环绕,长岭合抱,清溪西流,旱船驮宝,地灵人杰,林葱桑茂,民风敦厚,尚礼重教。历来因推崇耕读传家而人才辈出,融入多元文化而风物多娇。深林人家安居乐业,高山老街尽展新貌。雷竹二坪聚气藏风,瓦屋云海虚幻飘渺,青龙古寨隐现荆楚风云,九龙仙山并存儒道佛三教,金牛洞玲珑剔透,潮水河一日三潮,明清建筑古朴典雅,陕西崖中奇峰峻峭,无废气之污染,乏城市之喧嚣,漫步青石山道,观翠翁之秀色,听山水之清音,融入大自然怀抱,与众生灵共逍遥。眺望山川壮丽,难平起伏之心潮,目睹家乡巨变,游子倍感自豪,诸多乡友为故土而萦怀,给家乡以回报,点点心意化宏愿,祝福故乡阔步迈入康庄大道,未来更加和谐富饶。 看罢,顿觉游子思乡爱家之情跃然于字里行间。从板桥镇走出去的名人不少,伍荣显是其中之一。襄阳自游人全体驴友在石雕前合影留念。 10:10,我们开始了夹马河的探险之旅。 我们沿着桥北的陡峭石级沿阶而下,因为河堤坡度极陡,目测近80度的陡坡和近百个大跨度的石阶,一下子把我们的身体从沉睡中唤醒,带入了野外穿越的那种应激状态,身体的动感与应急机制被激活,拉开了紧张快乐而又富有挑战的探幽序幕。 这就是夹马河,是板桥镇境内的两河之一,另一河流为潮水河。及至河底,河床裸露,水流很小,如泉水之涓涓,如溪流之潺潺。我揣测,水量之所以这么少,可能正值初夏,荆山区域还没有迎来盛夏的雨季,再加上近一段时间蔓延整个鄂西北的旱情,所以温柔的河水让我们驴友们免除了涉水之苦。今天来时路上,花间还警告说在夹马河有一河段比较危险,需要涉水300米左右才可以通过。 夹马河,清幽的河,我们的造访打破了它的宁静,激起了阵阵欢歌。 这是一个绿色的海洋,绿树两岸合,覆盖整条河,山花烂漫河边走,绿草如茵岸上留。 这是一个美丽的天然氧吧,空气清新,阴离子爆棚,让我们情不自禁放声高歌,张开肺叶吐故纳新。旭日哥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不停地哼着“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听着这首著名的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回望身后碑坡大桥的雄姿,霎时唤回了我们早已封藏的记忆。 这里野趣盎然,枯藤与新绿相互缠绕,老树和嫩枝竞相争辉;百草丰茂,野花竞芳;时而鹅卵石铺满河床,时而大石块挡住去路;忽而看到上下翻飞相互嬉戏的彩蝶,忽而听到快乐鸟儿的婉转歌唱。 这里曲折通幽,澄澈空灵,大自然这个调色板,把夹马河的自然之绿幻化成盎然生命之绿。千种绿色,万般风情,是多巴胺在这里尽情释放的理想之地,让我们把生命之花绽放得酣畅淋漓。 我们走在河床上,有时踩着露出水面的石尖,大步跨过汩汩的水流,或顺手捡来附近的石块,或将驴友递过来的石块铺在前面,方便自己和他人顺利通过深水险滩;有时需要绕开较深的水湾,穿过半人多高的蒿草,任凭它们从鼻尖下掠过,熟悉的艾草芬芳直入鼻息,我才如梦方醒,猛然记起今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作为中国人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除了吃粽子,家家门上还有挂艾草的习俗。 但我老家的端午习俗比较特殊:端午节一大早,天刚蒙蒙亮便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割艾草,不能和任何人说话。不是随随便便见到艾草就割回来,要选择离村子较远的,没有污染的,没有被牲口糟蹋的,长得肥美的,馨香浓郁的艾草。早起是因为免得遇到熟人,即使遇到,彼此也不打招呼,不说话,形同路人,径自走到田野寻找艾草。要用镰刀割,绝不要连根拔起。遂返家,将艾草别在门框之上,也顺便给邻居的门框上别一枝。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才能开口说话。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我把这个习俗也带到了单位,大前年我端午那天早起去割艾草,路遇一同事,没和她说话,还引来小小误会,事后才给她解释清楚。 端午时节,由于家家门前挂艾草,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艾草的香气时时可闻,空气里飘着它那特殊的浓香,沁人心脾,颇有一种归隐田园的乡村野趣。 我看着眼前的艾草,遂记起苏轼的那首词作《浣溪沙 · 软草平莎过雨新》: 软草平莎过雨新, 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如果穿越到现在,苏轼肯定会羡慕我们襄阳自游人的自由与自在,我们也肯定是他的铁粉。 我们跨过溪水,哪怕鞋子被打湿;我们索性赤脚上阵,光着脚丫走在溪水中,走在石头上,与大自然来一段最亲密的接触;我们钻进密林深处,披荆斩棘,开出一条新路…… 【视频1:探幽夹马河】 我早就听说板桥镇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荆楚第一溶洞——金牛洞,其洞溶景观、规模为湖北少见,为襄阳所独有;有道教圣地——中武当,又称九龙观;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寨和冯氏民居;还有人与自然对话的奇特景观——回音壁;有天然氧吧——夹马寨;有“一日三湖”的自然景观——潮水河。 可惜时间很紧,不能一一造访。我们今天的目标非常明确——探访王氏民居和夹马古寨。 据群主花间一壶酒介绍,他还是十年前带队重装野线来过夹马寨一次,那时公路还没有修通,安排了两天时间,晚上还在王氏民居扎营。因为地势险要,要想抵达寨子深处,要冒着相当大的风险。 以下三张照片是本次同行群友、摄影师红旋风的朋友去年游览山寨时的摄影作品,我看后感觉很赞,甚至觉得可以推荐给《国家地理》杂志。现分享在此,请大家一睹夹马古寨的醉美时节——秋天红叶满山时的美景。 据资料介绍,夹马寨位于南漳县板桥镇冯家湾村鸡冠石的山脊之上。山寨之下为清澈的夹马河。山寨依山顺势而建,房屋呈南北走向,带状分布,寨门设于北端,中段多处垒砌有护坡石,南部有两处掩体。寨内原有石碑记载该山寨为冯氏先祖修建,作避难之所。后石碑在“文革”时被毁。 “有村落必有山寨”是荆山地区传统村落的重要特点之一。明清时期,荆山地区流民很多,爆发过多次流民起义。清嘉庆年间爆发的白莲教农民起义,义军曾到达过地处荆山深处的南漳、谷城、保康等地,是朝廷重点“进剿”地区,于是荆山山民营建山寨,坚壁清野,防御匪患,成为明清时期普遍采用的御敌和自保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 由于冯氏家族庞大,冯家湾村遗存的古山寨数量较多。冯氏先民在村落四周山体险要之处,建有夹马寨等3处古山寨,皆易守难攻。和平时期,村民在村庄内安居乐业,耕读传家;如遇匪患,则家族人等携粮食、衣物、牲畜等避乱于易守难攻的险峻山寨之中。 古山寨是冯家湾古村落重要的防御体系,是荆山传统村落特定时期产物,也是荆山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承载着明清时期荆山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们需要徒步一段长长的九曲回肠般的连续的“S”形山路——我干脆把它称做板桥版的“九曲十八弯”——才能到达夹马古寨。 好在一路并不寂寞,我们边走边看,驴友们有说有笑,看路边开满山花,瞧山间村野人家,兴味十足,野趣盎然。 看,白色喇叭花的藤蔓攀援着它能抓住的一切;山坳处被勤劳的山民垒砌成层层梯田,田埂边长满了金黄色的黄菜花,在正午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合欢树——我的家乡很少有这种树——那黄中带红的毛茸茸的花犹如展开的微型纸扇,很独特、很少见,花团团飘飘悠悠,仿佛随时就会被风吹落;天目地黄——我的家乡也很少见啊——这种植物的红色花朵犹如吊钟,与路边的仙人掌相伴而生…… 难怪花间十年前带队来这里还用了两天时间,我们沿着山边的公路走着,新修的护栏上用油漆画着黄色和黑色的警示条纹;开山劈石新建的公路两旁刚刚栽上新的树种,丛中笑伊人说这依山斜栽的树就是为了护坡,树下还栽种着好吃的山土豆。这位热爱运动的美女还是营造幸福家庭的高手,每次外出,少不了带一些诸如蒲公英、野芹菜、野蘑菇、野竹笋、荠荠菜之类的山野菜品回家,为家人做一顿丰盛可口的菜肴…… 路边的指示牌上写着夹马寨民居、冯氏民居就在前面两三公里的地方。没走多远,刻着“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夹马寨民居”的石牌赫然立在路边,原来我们走上了板桥的古寨廊道…… 在板桥镇,现存许多建于明清时期和民国初年的古民居。沿着深山沟谷穿行,山道边,村巷里,古民居随处可见,或规模成群,或形单影只,散布于几十公里山谷间,被称为古民居廊道。 我们沿着古寨廊道继续向前,翻过一道道山梁土坡,穿过一堆堆长满桑果的树丛,略过路边一幢幢年代久远的土房子…… 我们来到一座碧水环绕的青山之下,早已被这满眼的碧绿的看醉了,如此绿的水真是少见。它不是满山绿树的倒影,因为它比绿树更绿;也不是蓝天之蓝的镜像,因为它也比蓝天更蓝!它莫非是老天爷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板,把绿色颜料全部倾倒在这山沟沟里了?此时,我看见岸边三五个游客还带着孩子,正准备烧烤,他们的车停在远处;河边的垂柳下有人在旁若无人地醉心垂钓,绿水微波荡漾,有鱼儿正在游动觅食,偶尔有翠鸟掠过水面,岸边苔藓处处,好一幅天然的水彩画!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河水的绿是绿苔染成的!有宋人王之道诗为证: 湖水弥弥浸绿苔, 湖边衰柳两三栽。 游鱼得意潜还跃, 幽鸟多情去复来。 正在冥想之际,我不觉走过正在维修的三拱古桥,穿过隧道,沿一段蜿蜒的山路,看见溪流对岸隐隐约约有茂林修竹、绿树掩映的隐居之所,那就是王氏民居。 有资料记载,王氏民居依山临河而建,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526平方米,建筑面积594平方米。为四合院结构建筑。王氏民居始建于明清时期,坐落于夹马寨河畔半山腰的一块台地之上,虽然四围高山遮挡,但房屋农舍、耕田果林、牲畜渔猎、手工作坊无不齐备。民居共二层,现存房屋20间,青石铺地,青砖砌墙,再辅以木质结构的门、窗、阁楼等,前低后高,错落有致。有东西两个大门,其中西大门门额上有"景星庆云"四字横匾,正屋门楣悬挂有"青箱世业"四字匾额。在门、窗、檐、墙等部位雕饰有花、鸟、鱼、虫、瑞兽及渔、樵、耕、读画像,堪称湖北乡土建筑的精品。 我无心欣赏小桥流水,迫不及待地要一睹王氏民居的风采,便急急地跨过石板桥,三步并着两步地踏着弯拐参差、长满野草的粗犷石阶,穿过一片茂林修竹,掠过夹着篱笆的菜园子,来到老屋前的院子中央。 好大、好苍老、好古朴!足足五分钟,我站在院子中央,仔细打量着矗立在眼前的这座老宅:这是一幢典型的徽派建筑,古朴典雅、大气如虹的造型在无声地展示着昔日的辉煌,斑驳陆离的墙面在默默诉说着岁月的风霜。虽历经两百年风雨沧桑,但威严依旧,古风犹存;饮尽风华,韵味十足。 在我看来,王氏民居是属于典型的豪宅。地基很高,进得堂屋必须跨越多个石级,门槛选用优质青石仔细打磨而成,棱角弧线分明,足有一尺多高。百年岁月,无数摩挲让石面变得珠圆玉润。古人在门槛上极有讲究,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你家的门槛高,我高攀不起。古代等级制度和门阀观念的影响,门槛往往演变成权利和身份地位的象征,谁家的门槛越高说明主人身份越尊贵。试想一下,你去拜访一位身份高贵的主人,从一步一步走上主人家高高的台阶到跨过高高的门槛,都需要保持一种弯腰的姿势,这种行为传达出对主人的敬畏信号,极大地满足了房屋主人的虚荣心,也符合封建社会对等级观念的要求,所以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安装门槛成为了一种定制。 徽派建筑的典型构成元素——马头墙。 门柱和门楣也用花岗石仔细打磨组合而成,显得气派典雅。厅屋以青石铺地,与天井连成一体。正堂上“青箱世业”匾额至今清晰,“青箱”就是古代读书人收藏书籍字画的箱笼,这里泛指读书;“世业”即世世代代能够传家的事业。 中国古代乃农耕社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很容易见到“耕读传家”四字,在老百姓中可谓流传深广,深入民心。闲时读书,忙时耕田,农业可使五谷丰登,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读书可知书达礼,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青箱世业”与“耕读传家”有得一比。 王家的传家事业是什么?据传,元末民初,王姓人家因躲避战乱,从今湖北咸宁迁居于此。王氏家族最初以造纸为生,夹马寨满山的植被为造纸保证了充足的植物纤维来源,而流动的河水则提供了造纸的机械动力和浸泡、洗濯、制浆用的水源。王氏家族因造纸发家,几百年的原始积累,逐渐成了当时此地有名的大户,富甲一方。所以王氏民居是王家最鼎盛时期的建筑,所有的规格可能在当时是最高的,虽经二百年风雨洗礼而不倒,至今仍是庇护王家后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据说王氏家谱从没有间断过,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族谱之一。王氏家族的造纸业一直传承至老王这一代人(见视频),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王家的传统的造纸术已经无法和现代造纸业竞争,王家后人已逐渐沦落以种田为生。 笔者看来,王氏后人依然遵从了“青箱世业”这一祖训,尽管“世业”被滚滚时代的洪流所湮没,但他们没有背井离乡,没有变卖祖产。守住了这份家业,就等于守住了王氏的原始之根。它承载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建筑艺术、雕刻艺术、风水文化等等。可以说王氏民居就是一个综合艺术的宝库、民俗文化的标本,所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感谢王家后人的坚守,让我们得以一睹王氏民居的百年风采,感受到王氏民居的古风余韵。 站在天井,仰望蓝天,别有兴味。同行驴友听瀑说:一方天井,就是一方小小的天地,清静私密。打开门,就是纷扰的世俗;关上门,就是清静的自我。美女茉莉也驰骋着她的想象:想着住在宅子里的人坐在这里,白天可以沐浴朝霞,晚上可以数星赏月,好不惬意! 走出村落,回望古宅,王氏民居静默而肃穆,青砖石瓦宁静而安详…… 【视频2:探访王氏民居】 告别了王氏民居,紧接着就是探访夹马古寨。我们沿着王家门前的石级回走,过溪水潺潺的石板桥和窄窄的正在维修中的青石板山路,不远处的山边,隐藏着一条若隐若现、铺满树叶的山间小径——可见这里很少有人涉足了——这是探访夹马古寨的必经之路。山势及陡,山路逼窄,路面几乎被枯枝败叶覆盖,难于辨认,因为山高林密,路面湿滑,必须小心翼翼,慢慢攀爬。大家一字排开,在树林里随山路逶迤前行,山路呈“之”字形,倾斜着,来来回回,不一会儿,大汗滂沱,气喘如牛。大概七八百米,来到一个岔道口,花间只身前去探路,我们在路边稍事休息。不大一会儿,花间在前面喊:“这就是去夹马寨的路!” 这是一条极窄的狭长山脊,两边是垂直崖壁,悬崖上松树居多,还杂生着栎树和灌木。仅可落脚于树与灌木的空隙处,只能一人容身,若两人相遇还需双手紧拽树干,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地通过。这是近处的一个至高点,居高临下,美景尽收眼底。我透过树林,见一座小桥、一沟的绿水宛如碧玉。原来就是之前我们经过的地方。鸟瞰山下,小路、石桥与河水组成了一个大大的“U”字形,宛如一个碧玉簪,整个画面壮观漂亮——驴友们拍的最美丽、最经典、最具标志性的照片就诞生在这里。 继续小心向前,视野越来越开阔,突然前面出现断崖,断崖对面就是古山寨遗址。鸡冠石拔地而起,薄如刀片。我们要随着断崖下探至连接处,再向上才能爬过古墙。近处石墙由巨石砌成,高耸形如马头墙,异常险峻,中间裂开一条巨大的缝隙,足可容纳多人站立其中。远处通往寨门的石径和寨门都掩映在万绿丛中,难于辨认,至于古寨遗址更是不见一点踪影,只能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飞临上空,鸟瞰古寨。 据说寨内有60多间石屋,现保存比较完整的仍有40余间,丈余高的围墙将石寨围起来,四周相护。石墙上有上下石梯、瞭望孔和射击孔。寨内除民众居住的建筑外,另有打更室、储藏库、储水池和饲养室等。夹马寨依山就势,由于山梁狭窄,东西方向为悬崖峭壁,故而山寨显得十分险峻。夹马寨因所坐落的主峰形似骏马,并被潮水河夹在中间而得名。 由于山势过于险峻,近处马头墙附近的寨墙严重剥落,从中间裂开,一分为二。风化如此严重,以至于人站在上面似乎感觉到了寨墙的晃动,甚至不敢高声说话,担心声波的小小的震动就会引发蝴蝶效应,随时有垮塌的危险。 存在着如此严重的安全隐患,加上襄阳自游人群友有很多是新人,于是群主花间决定不翻越山寨,已经上墙的几个胆大驴友猎人、茉莉、水滴等被花间劝返。 群主花间说,有时候事故就是一念之差,瞬间发生的事。我非常同意他的看法,我们探险不是冒险,即使冒险也要在可控的范围内,凡不能把握的、不可控的事情坚决不做。我们总是在时时刻刻做着各种不同的选择,我们今天所做的选择,无疑是积极的和值得肯定的。遇事“知止”,才是一个人极高的智慧。 花间说:猎人如果站到这块石头的最高处拍一张照片,估计可以荣获年度最具有挑战的人物桂冠。 当然,对于近在咫尺而又望洋兴叹的夹马河古寨遗址,有驴友耿耿于怀。茉莉就说过这样的话:“我不上去就没法儿思考。”我知道她每游必文,她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花间又何尝不知。为了减少众驴友的遗憾,花间决定只身冒险进入古寨,拍些照片作为纪念。看到照片,我分明感觉到他拍照的手在微微颤抖,因为今天的照片与往日相比,大为逊色。但,这些照片,弥足珍贵。 从夹马古寨下山,不知怎的,一路上,毛阿敏演唱的那首《历史的天空》萦绕在我的耳际: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 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 在驰骋纵横 …… …… 下午三点,我们返程途中参观了夹马河水库和当地的水利灌溉系统。面对碧蓝如宝石的一泓清水,才女茉莉尽情戏水,诗兴大发,作诗志之: 霎那 我将 溶进你的心里 四点一刻,我们造访了正在修葺中的冯氏民居。这是一座著名的古建筑,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当地政府显然要借冯氏民居这张名片打好旅游这张牌,正在大张旗鼓地维修这座古建筑。下图是正在修缮中的冯氏民居: 冯氏民居坐落在一东西朝向的小山冲里,远远地看去,灰墙黑瓦的屋宇一字排开。对面的山峰形如笔架,民居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而建,自南向北渐高。建筑群房屋五栋,分正门、中门、侧门,呈严格的中心对称,每个大门内又有两道小门和一个小院,为三进三出院式结构。该民居以石条为墙,石条之间相互咬合,并用了桐油、石灰浆。历经300多年风雨,至今保存。星转斗移,仍然可以让人感受到该民居昔日的辉煌。 据记载,板桥镇有明清初古民居建筑物22幢,总面积2.8万余平方米,有冯氏民居,王氏民居、陶氏民居、张氏民居等,规模最大的是冯氏民居,共105间,为“三进三出”院式结构,建筑群占地81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 冯氏民居是冯哲夫的故居。冯哲夫,原名冯开竣,生于1870,卒于1952年,字哲夫,湖北省南漳县板桥镇果木冲人。童年时期就读于私塾,青年时期求学于襄阳,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办学,为国培育英才。辛亥革命时期,任中华民国武昌临时政府内务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哲夫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途中患病返乡,死后葬于板桥镇新集村。 冯氏民居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民间建筑,对研究南漳乡土建筑和地域民间文化有着较高的价值,2002年被定级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穿过众多正在维修房屋而搭建的脚手架,或拾级而上,或穿越正门、侧门、堂屋、耳房,欣赏墙壁上、门窗上雕刻的各种动物及花鸟图案,这些形神兼备、细致入微的刻画,令人兴叹。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修缮一新的冯氏民居必将焕发昔日的光彩。 襄阳自游人的驴友们玩起了抛绣球的游戏,直到离开时也依依难舍…… 【视频3:探访冯氏老宅】 【全文完】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