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自我意识”?

 青岛田骏 2022-09-11 发布于山东

問:自我意识就是我的意识吗?是经验的?还是逻辑的?

答:所谓“自我意识”不是一个经验事实,而是逻辑预设,只是假定有这么一个东西。

首先,这个“自我”如果自指,好像是“我”,但休谟认为:只不过是一团团感觉、情绪的飘忽不定现象;以拉康的指认,自我在儿童“镜像”阶段就被误认了,二维平面的图像怎能是“自我”。后来继误认后进入了“符号域”,这个自我更是失去”自性”,完全由能指符号(或者他者)所构造,所定义。从对”自我”的命名、我的身份、我的地位名誉等都是外在的”强加”或”追加”。同时,”我”一直被欲望所牵引,所操控,欲望着”他者”~欲望就是欲望他者的欲望。我无论从思维路向还是身体都是他者的附庸或工具。

其次,自我也很难确切定位,他可能是秦始皇,也可能是诸葛亮或阿Q,谁都可以说”我是什么什么~的”。

再次,由于自我被抽空,是个虚位,那么意识自然就不是”自我意识”。每个人都是在后天接受的思想文化,作为”接受”或”受动”都是异己的。尽管可以改造、甚至重置,但改造重置的”质料”还是来自”他者”。并且这类被改造的”自我意识”被主流文化纳入毂中后,成为”集体无意识”。意识总是由”他者”操控定义的思想文化,作为百姓就是学习它,领会它,活用它。

以上的很简要分析,基本上就把笛卡尔那个”我思故我在”哲学命题摧毁了。恰恰相反,”我思故我不在”,”我说”也是”故我不在”。我们整天说的,写的都是在重复别人的话语,这个被人也不是肉体的”人”,而是被规定的思想文化”话语”。德里达认为:

”符号意指在结构上都有一种遗嘱的价值”。他的意思是说”主体之死以及原始语境的缺失不仅仅是文字的先决条件,也是”言语”的先决条件。”我之死”只能蕴涵在当下的”陈述感知”中,而感知的陈述价值不取决于感知的在场性,连可能性也不存在。因为语义的的无限增生远远超出主体言说主体的算计与控制。

综上,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个”他性逻辑,生命个体被编织在一面大网一个微不足道的”纽结”,它随着大网的闭合与张开,一起律动,不时随着大网发出”我同意”或”我拥~护”的微弱声音,但有时则大分贝的呼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