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桥盟铁路桥的故事

 太行驿马 2022-09-11 发布于河北

  

在河南省淇县境内,有一条贯穿南北的祖国交通大动脉,这就是京广铁路和与其并行的京广公路;在京广铁路的西侧、县老城西北约五里处,有个桥盟自然村;在桥盟村的东头、京广铁路路基下,有一铁路桥涵,这就是“桥盟铁路桥”。

这座桥盟铁路桥,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今天,特别是50至80年代,它是淇县西部太行山区通向县城及东部平原物资运输的重要枢纽要道。曾为当年的淇县山区水利建设、经济发展等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为淇县西部的小洼、黑龙庄以及山区的寺口、凉水泉等十余个村庄,尤其是桥盟村群众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说,其历史地位不亚于古时候的雄关古道,其作用可称得上是群众的利民桥、幸福桥。

说到这座桥的来历,在桥盟及其周边村的众多百姓中,流传着很多版本,并演绎有一些传奇故事。但唯独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桥盟村的王得水却是实实在在、认同一致的。

  

王得水,我的姥爷,生于1898年清末光绪廿四年五月初五,淇县桥盟村人,卒于1976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廿四),终年79岁(78周岁)。私塾出身,接受的是儒家思想,一生洁身自爱,乐善好施,重文厚礼,无党无派。青年时期,投军从戎,曾在军阀吴佩孚部下,既从事过文书之类的军务工作,也曾参加过直奉大战的硝烟战场,还在国民县政府当差做过职员,精通珠算并写有一手好毛笔字。新中国成立后,又在桥盟村任过生产大队的副业会计。

故事还的从新中国成立后说起,国家要对京广铁路全线加固改造,路径桥盟村东的一段京广铁路路基需要加高,全村人出门包括西部丘陵和山区几个村的村民途径此地,须要人为地爬十几米的高坡,这尤其对于背有太行山的桥盟村来讲,无疑是家门前徒然又长出了一个“王屋山”。加之桥盟村后是一条季节河,连年山洪瀑发,全村百姓都推举姥爷出面向政府请求筑堤修桥。姥爷受托即联络本地有关人士,走乡串户,携带了多村达百余名群众签字的《百姓请求书》,怀着恐慌不安地心情,亲赴省城,向政府反映民意、陈述道理。

随姥爷上书的一行乡亲,没想到一到省府顾虑一下就打消了。原来新的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和体贴民情,一行乡亲不仅受到了政府热情地认真的接待,而且还专门安排了吃住的宾馆。政府接待的官员听了并看了所诉求的内容,认为也正是政府考虑的实际问题,所以很快就研究确定并批复铁路部门实施了,并把批复的结果及时转告了随姥爷上书的一行乡亲。

据姥爷讲,当时在宾馆等待结果的几天内,虽有好吃好喝,但茶饭无心,坐卧不宁,几乎每天都不由自主地要跑到省府机关打听情况,直到一天通知批复了,心上的一块石头才掉到了肚里;上书的一行乡亲们也高兴极了,真不知怎么感谢政府了,还没有回到家,政府派出的勘察技术人员就已经在桥盟开始工作了。

省府勘察技术人员,首先来到了桥盟村调研,并召集部分村民召开了建桥的专题座谈会。据桥盟村嫁到吴寨村一位知情的女性老者讲,座谈中,技术人员问大家:“桥建多宽合适啊?”村民们都说:“能过马车就行了!”还有位村民特意就近跑到一个生产队喂牛马的牲口槽房,量了一下街门的宽度,回来比划着向技术人员说:“就修那么宽!”要知道,那个时候淳朴且无奢望的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也许还没有城市汽车的概念,认为马车就不小了。后来有人提到“桥洞修的不宽时”,都抱怨那位村民说:“应该把宽度多说点才好!”

  

调究座谈后,桥盟铁路桥很快就轰轰烈烈开工了,最终不仅修建铁路桥一座(实际上可单向过解放卡车),还在村北筑起防洪大堤一条,使用至今,造福了桥盟村乃至西部山区数多村庄的几代人。从根本上讲,这是新中国人民政府为桥盟及西部山区数多村庄乃至淇县百姓带来的福气,而姥爷的功劳,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政府联系百姓或百姓沟通政府的桥梁作用。

现在的“桥盟铁路桥”,依然还在,虽然在周边现代建筑物的参照下,看上去不高不宽、也不宏伟,但在桥盟村乃至淇县的历史上却是光辉的一页。正如一位曾在桥盟乡工作过八年的县政府退休干部张灿耀所评价的:“(桥盟村)那个不高不低的至今能过货车的(铁路桥)洞,实属罕见。京广(铁路)线经淇县二十个村庄,唯桥盟独有,这奠定了桥盟村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的位置,增加了历史永存的优势和形象!王得水功不可磨,永世咏赞!”

  

(作者又名:得水外甥▪建新   2021-02-01于石家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