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夜断想

 语文桃花源 2022-09-11 发布于吉林
    

中秋夜,我在等月,可北国春城的天空,自薄暮始,就沉滞着一层云,虽不厚,却足以遮月。
晚餐后,顺着故乡的街路,我一路向西,走向原野,走向青纱帐。
今日的乡村,渐渐城市化了,已见不到暮归的牛,已听不到牧童的笛,但当晚风吹来的时候,仍会送来阵阵的稻谷香。
我独自一人,流连在这残存的乡土乡味中,任思绪驰骋,随它南北东西。
小时候,这条路还是砂石土路,两边的水沟绿野处,曾是我放鹅的地方,每每放鹅的时候,我总是会携带着一本书,赶着鹅群,寻一水草丰美处,任鹅漫游,而我就坐在路基上,展卷读着,读着……鹅叫了,我抬头,看着它们的嗉囊已经歪斜,我知道,那是它们在唤我回家。于是,起身,轻轻掸去身上的泥土,归家。
那时的时光多么美好!那时的我是多么地快乐!斯时的我,一片童心无尘染,只有痴心寄书卷。
后来啊!因为求学,住宿外地,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才能回家,家成了逆旅,我也成了过客。为了摆脱农家子弟的身份,在学业上,我很是勤勉,孜孜矻矻于繁多的科目中,慢慢地,离那童年的快乐也渐行渐远了。
……
耳边传来阵阵蛙鸣,低头,看见了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蜿蜒向北,注入了远方的红旗水库。那红旗水库,曾经是儿时的我嬉戏玩耍的地方:春日踏青,夏季游泳,秋季采苇,冬季滑冰……想一想,有多少欢乐时光注入其中啊!
今日,这红旗水库已经成为了鱼塘,被切割成一个个的方块,供人垂钓观赏。
缓缓而行,我走至一处高岗,举头望月,可这十五的月,不知隐匿何方?
云,在天空飘荡,时分时散,时浓时淡,天空中的多样变化,多像这诡谲的人生啊!让人无法辨清,让人无法琢磨。工作多年,浸染俗世日久,看惯了人情世故,看多了虞诈人生,却仍然不能够让自己练达起来。
我曾像大多数人一样,很是在意别人的看法,很是在意一些得与失,在人生的纠缠中,失意过,悲伤过,痛苦过,可现在想一想,人生失意事十有八九,哪能事事顺心呢?渐渐地,在世事的锤炼中,我学会了看淡。
于是,我把杨绛先生的那句“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留存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封面上,时时警醒自己,不要过多地在意外物,要给自己的心留下一处栖息之地。

夜渐渐深了,我还是没有等来月,“今夜,月不会出来了吗?难道,八月十五云遮月这个素论真的如此灵验?”
我步下高岗,徐步向家行。此时的街路,灯已明,人已静,只有来往的车辆呼啸而过。
我追求淡泊,可是却无法像陶渊明一样,做到“心远地自偏”。世事如刀,总是会无情地切入人的心灵中,扰人心,让人痛。只要是在喧嚣的尘世间,想寻求绝对的宁静是不可能的,陶渊明也不过是以诗句为倾泻内心苦闷的渠道,来聊以自慰罢了!
白日时分,在“意公子”的视频号里,又听到了她解读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为何令人着迷,令人难忘,不是他的诗,不是他的词,而是渗透在他的文字里的大情怀。他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可难能可贵的是,每当他身处于一个个人生的罅隙里的时候,他都能够游刃有余,自由呼吸。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我想学苏轼的豁达,可我是俗人,我学不来!
走到街路的拐角,那是家所在的地方。可抬头的那一刻,我竟然见到了一轮光亮。
那光亮,并不耀眼,很是朦胧。可它真的是月亮的光亮啊!———月,在八月十五的夜,终于出来了!
月的朦胧,是因有薄云的遮挡,可这薄云就像轻纱一般,给月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
眼波流走,我的视线随着月亮移动。这月,虽不甚明朗,但足够多情。云彩虽然曾经遮蔽过它,可它却给予云彩以光,以亮。在光亮中,云彩也美了起来。
夜微凉,看着这月,我的心却暖了起来。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被俗事的乌云遮蔽的时候,可只要我们像月一样,自带光亮,不停地行走,在不断地坚持中,终会有摆脱黑暗的那一刻。
人应如月,只要有光,就不要惧怕黑暗,因为,这光亮,不仅能照天,照地,也能照我们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