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笔杆子做刀枪在武当山抗日的姚雪垠

 经方传承01 2022-09-11 发布于山东

@秦楚刊号

姚雪垠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抗战时期,28岁的他来到武当山下的均县(今丹江口市)从事抗战文化宣传活动。在当地一所抗日文化工作讲习班,他担任唯物辩证法课程的老师。每当前方发生战事,姚雪垠都要冲进前线采访,曾有过在枪林弹雨中冒死突围8天才赶回均县的经历。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给姚雪垠等抗战时期的老作家颁发了纪念牌,上面镌刻着“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几个字。

文章图片1

从小听故事有了文学兴趣

著名作家姚雪垠,1910年出生在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他从小爱听外祖母讲故事,由此激发了想象能力和文学兴趣。

1929年春,他考入河南大学预科。次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释放后被校方开除,他离开河南至北平。当年,他以“雪痕”为笔名,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他曾发表《野祭》《碉堡风波》《生死路》等作品。

1938年7月底,姚雪垠参加了河南青年救亡协会成立大会。这个协会的总会设在洛阳,在南阳成立执行部,叫豫南执行部。姚雪垠被指定为这个执行部的负责人。随后,他来到南阳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那时武汉的国民党已经取缔了青年救亡协会、青年救国协会和民族解放先锋队三个抗日救亡团体,当时社会上有人说,只要鼓吹抗日救亡的姚雪垠一回到邓县作乱,当地的民团就要暗杀他。尽管如此,姚雪垠还是冒着危险回到了邓县,在青年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这年冬天,姚雪垠闻讯民团要暗杀他,当即逃离邓县,躲避灾难。

在这期间,武汉沦陷,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搬到湖北襄樊,将后方留守处设在均县。这时,中共地下党与李宗仁合作,成立了以钱俊瑞、曹获秋、胡绳等为领导的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下设报社、文化站、文化队等机构,工作热火朝天。

1938年冬天,姚雪垠应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钱俊瑞的来信邀请,参加了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被派到武当山下的均县留守处。

抗日战争中,他继续坚持创作,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等职,积极投身抗战斗争。

文章图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姚雪垠先后在河南、湖北、北京等地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他于1957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李自成》。这部全书达320余万字的巨著,共耗费他40年时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是当代文学中风靡一时的历史长篇小说。

姚雪垠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至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等职。1981年12月,已古稀之年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9年4月29日,因病医治无效,姚雪垠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9岁。

学员打火把为他送行

可是,有谁曾知道,姚雪垠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颇有研究。

抗战时期,他在均县一所抗日文化工作讲习班上,担任唯物辩证法课程的老师。

28岁的他,竞把这门哲学课讲得明白易懂,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并在均县引起了很大震动。

早在学生时代,姚雪垠就接触了马克思的《哲学之贫困》等书籍,初步掌握一些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常识。他下了很大功夫备课,参阅了艾思奇《大众哲学》等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籍。

在均县抗日文化工作讲习班上,他结合当时战争形势的发展,把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当他讲课的时候,除了讲习班学员外,总还有许多人前去旁听;他不仅在班上讲,而且还到当地的中学,以及由何基沣将军担任教育长的七十七军军训团,作关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报告。

七十七军军训团是七十七军在均县设立的培养下级军事干部的学校,副军长何基沣兼任教育长。国立湖北中学,是山东各县中等学校南下流亡到湖北县(今阳区)、均县后成立的,师范部设在均县,学生中有中共党员,抗日救亡活动十分活跃。两校得知讲习班的热烈反响后,数次邀请姚雪垠、臧克家、田涛等著名进步文化人到校作报告。

姚雪垠应邀到七十七军军训团进行了两三次、到国立湖北中学进行了一次演讲,他的报告给两校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姚雪垠回忆道:“在今天看来是极为普通的常识,在当时却是新鲜知识,而且与现实斗争结合得很紧,颇为听讲的青年们所需要,也算是雪里送炭的工作。”

后来,国民党发动抗战期间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蒋介石下令撤销

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讲习班被迫结束。

姚雪垠在一个天色很黑的晚上从均县乘船撤离时,讲习班的学员、军训团的学员、国立湖北中学的部分学生,均县城内的进步团体,都来到均县东门外的江岸上,打着火把来为他们送行。

不少学员还一再大声向姚雪垠请求,要他务必把唯物辩证法的讲义继续写完,寄给他们。如此壮观的场面令姚雪垠激动不已,热血青年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他。姚雪垠热泪盈眶,向大家挥手告别,点头答应。这一切所见所闻,都成了姚雪垠创作的素材。

头顶日机仍挥笔疾书

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姚雪垠以《风雨》周刊主编和全民通讯社特约记者的身份赴徐州采访。

在徐州,姚雪垠同山东来的几位打游击的青年彻夜长谈,并根据所获资料,用书信体写成一本名为《战地书简》的小册子,后又写了一篇宣传抗战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小说《白龙港》。

这年冬天,姚雪垠辗转来到湖北襄樊(今襄阳市)参加钱俊瑞、曹获秋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此时的姚雪垠,血气方刚,热情奔放,写作情绪高涨,在到达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当时驻老河口)后,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准备在胡绳主编的《读书月报》创刊号上开始连载。

他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在斗争实践中获得了大量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为写好《春暖花开的时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时期,姚雪垠的写作条件十分艰苦。《读书月报》创刊号很快就要出版,因而必须加紧写作;战争年代商品奇缺,买不来稿纸,只能用土法制造的又粗又黄的纸书写;经常遭到日机的空袭……

每天吃过早饭,姚雪垠就和妻子一起跑到老河口郊外,先去老百姓家里借把小椅子,然后来到村边的大树下。他将纸摊在凹凸不平的小椅子上,自己坐在地上挥笔疾书。由于椅子太低,姚雪垠写一阵后就感到颈部僵硬疼痛。但他写作的激情丝毫未减,稍微活动一下颈部又接着写。

当时人们最担心的是日机频繁空袭,但姚雪垠对此却并不在乎。每当老河口城内响起空袭警报声时,他毫不理会。紧急警报响起后,他只是抬头看看天空。只有当日机的轰鸣声由远而近,他判断来的是多架轰炸机时,才将稿纸塞进皮包,然后仰望天空,观察日机的动向。如果日机朝着他们所在的方向飞来,他和妻子便就地卧倒。当时中国军队用于保卫老河口的高射炮不仅数量少,而且命中率极低。有时日机投下的炸弹就在离姚雪垠夫妇不远的地方爆炸,弹片呼啸着从他们的头顶上方飞过。唯恐丈夫受伤的王梅彩不禁低声叫道:“雪垠,雪垠!”为了给妻子壮胆,姚雪垠镇定地说:“别怕,别怕!日机空袭的目标不是我们这里。”日机刚一离开,姚雪垠就拍掉身上的尘土,从皮包里取出稿纸,放到小椅子上继续写作。

冲进前线采访冒死突围

抗战期间,每当前方发生战事时,姚雪垠都要去采访。

出发前,他就加紧写作,多准备些书稿,从而保证了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在《读书月报》上的连载从未中断。

1939年4月,随枣战役爆发。臧克家与姚雪垠同赴鄂北前线八十四军采访。他们“一面走着一面写着,一支铅笔,一个小日记本,一个膝盖”①,从师部、团部、营部、连部,一直到了山头的前沿阵地。从

文章图片3

万家店、厉山到枣阳,他们在战场上经历了枪林弹雨。经冒死突围,历时8天才赶回均县,连诗稿在内,东西丢个精光。这次战役后,姚雪垠创作了散文《春到前线》,出版了著名的战地通讯《四月交响曲》。

1939年,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绳主编的《读书月报》上连载,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人物性格鲜明,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朴素、自然,细腻、流畅。同时,他还创作了颇有影响的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

1939年底,为配合第五战区的冬季攻势,姚雪垠和臧克家作为“笔部队”战士第三次奔赴前线,在战地生活达3个多月。这是个“冰刀似”的冬天,两位著名文化人“骑着大马在风雪吹打着的战地上奔驰”,“同士兵们一道在战壕里过旧年”,敌人“把炮弹打落到我的身后身前”。

1940年元旦过后,姚雪垠在钟祥前线写了《战地春讯》,文中披露了他在七十七军冯治安部采集到的大量感人事迹。1月,他在樊城写了通讯《鄂北战场上的神秘武器》;3月,又在《阵中日报》上发表了《战地佳话》,真实地反映了前方抗日将士的艰苦生活。

1940年11月,姚雪垠害了一场大病,出天花。当时正是老河口惨遭日机轰炸的时候,他的病情耽误了好几天,既不能住医院,又不能到医院找医生。一度被中医当作了胃病,在停尸间住了好些天,多次昏睡不醒。

就在这时,第五战区的政治形势也进一步恶化,对进步文化人士的限制和打击越来越多。姚雪垠还卧病在床,就被战区当局借故免职。

第二年元月,姚雪垠被迫离开老河口,回老家邓县养病。不久去安徽主编《中原文化》。

1943年春节后,姚雪垠来到重庆,继续创作《春暖花开的时候》,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5年他来到四川三台,任内迁的东北大学副教授。

抗战胜利后,姚雪垠在上海任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长。1953年迁居武汉为专业作家。1957年被错定为“右派”。

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他的代表作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一史诗性的作品,以宏大的规模、壮阔的气势反映了宽广的社会历史生活,再现了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深远的悲剧内蕴。1963年《李自成》

文章图片4

出版了第1卷,译成日文后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1976年出版的第2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1978年后,姚雪垠当选为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

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给姚雪垠等抗战时期的老作家颁发了纪念牌,上面镌刻着“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几个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