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良:素书一卷天与之

 大智若愚wxy 2022-09-11 发布于重庆

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陶晓跃

张良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亮相,演的是一幕闹剧,他“悉以家财”聘力士至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结果精心打造的重一百二十斤铁锤“误中副车”。张良恨秦始皇,是始皇帝灭了他的故国,那是他祖父、父亲历任五代国相的韩国。可大仇未报,自己却如丧家之犬,埋名隐姓,流落到下邳。

在下邳,张良最大收获,是意外得到《太公兵法》一书。其事具有神秘色彩:先是一老翁与张良偶遇小桥,老翁故意扔鞋,让张良捡鞋、穿鞋。张良依言而行,老翁赞许:“孺子可教矣。”再是老翁几番邀约张良,可又故意匆匆而去。最后老翁赠“一编书”,并预言:“读此则为王师矣。后十年兴。”随后翩然而走,不复再现。

十年过后,张良遇刘邦,每每与刘邦说《太公兵法》,刘邦频频点头,若有所悟。张良也曾多次与他人说起姜太公之兵法,可无人明白。由此,张良以为“沛公殆天授”,便追随身后。

不知张良的大智是否确由此书开发,但每逢刘邦身处紧要关头,张良的大智便闪烁出异样光亮。

刘邦西征,张良引兵相助,所向披靡。逼近峣关,刘邦欲一鼓作气,强攻峣关,率先进入咸阳。可强攻必造成大量伤亡,延缓入关时间。张良查明峣关守将是商人之子,而商人“易动以利”,于是提议,一面设疑兵布阵,以迷惑秦军;一面派人携重金收买秦将。果然秦将见钱眼开,打算配合刘邦,袭击咸阳。刘邦喜出望外,以为如此一来,咸阳唾手可得。张良却不以为然:“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乘虚而入,攻其不备,结果大败秦军。刘邦如愿以偿,率先进入咸阳,迫使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而降。

刘邦进入秦宫,见其富丽堂皇,珍宝如山,美女如云,有心不走。人性弱点暴露无遗。樊哙以为不可,但刘邦“不听”。张良则晓之以理:秦皇暴虐无道,才有机会进入秦宫。为天下铲除残贼,任重道远,宜以简朴为本。现在一进秦宫,就想耽溺于安乐,无异于“助桀为虐”,希望能听樊哙一言。刘邦掂出谏言的分量,还军霸上。秦宫去留,绝非小节,它关系到大局。倘若刘邦贪图一时之欢,继而上行下效。等到项羽大军一到,剑指刘邦,结果可想而知。

项羽军至鸿门,获悉刘邦欲称王关中,勃然大怒,准备攻打沛公。其时,项羽有四十万大军,而刘邦仅有十万,命悬一线。项羽族叔项伯,念当年张良有恩于自己,连夜赶到霸上通报,劝他赶紧离开。张良如实告知沛公。刘邦闻讯,一扫待人傲慢旧习,先是热情款待,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然后以谎言辩解,恳请项伯在项羽前为自己美言。项伯被刘邦假象迷惑,便劝刘邦次日亲赴鸿门迎奉项羽,以表恭顺之心。项羽听从了项伯“因善遇之”的建议,在鸿门设宴,招待前去谢罪的刘邦,由此拉开了“鸿门宴”历史大剧的序幕。剧情环环相扣,步步惊心。因为张良的察言观色,机智调度,因为樊哙的挺身而出,惊人之词,刘邦赢得抽身而出,逃之夭夭的机会,最终化险为夷。

项羽杀了秦王子婴,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然后计功割地,裂土封侯。项羽将关中分为三秦,分封秦国降将章邯等人。封刘邦为汉王,仅领巴、蜀极偏僻的西南地区。张良将刘邦赏赐的黄金、珠宝悉数转赠项伯,并让刘邦又送厚礼,请项伯斡旋,加封汉中。汉中是通向关中战略要地,如此,刘邦才成为汉王。刘邦前往封国,张良又进言:“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用假象麻痹项羽,不失为高招。

刘邦平定三秦,向东攻楚,兵临彭城,却战败而还。张良献策:拉拢九江王黥布,劝说梁地彭越结盟,重用独当一面的韩信。如此,壮大了力量,挽救了彭城溃败后的困局。“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楚汉交战荥阳,两军胶着对垒。刘邦脱身不得,心急如焚。有谋士进言:重封六国之后。刘邦心动。张良力阻,指出复立六国之危害,从而避免了分裂。

韩信灭了齐国,派人传书刘邦,希望刘邦封他为齐国代理国王。刘邦正受困于荥阳,不由怒火中烧,破口大骂。张良见状,暗中“蹑汉王足”,制止刘邦的口无遮拦,然后附耳低语:大敌当前,不如立韩信为王,“不然,生变。”刘邦梦醒,小不忍则乱大谋。于是,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齐王,并“征其兵击楚”。

楚汉达成和平约定: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张良坚决反对,不能“养虎自遗患”。兵至固陵,韩信、彭越大军却未到,合围不成。张良审时度势,提议刘邦即刻划地分封。韩信、彭越很快领兵而至。汉军以四面楚歌的极大声势,动摇了楚军军心,逼迫项羽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由此,项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张良原是一介书生,体弱多病,“状貌如妇人好女”,他从未独自领兵,没有夺城略地之功,但作为谋臣,他却屡屡以自己卓越的才智为刘邦纾困解危。刘邦曾盛赞其“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让他“自择齐三万户”。齐国是当时最为富庶地区,且可以自己选择封地,可见刘邦对张良的极大认可。其时,即便论功第一的萧何,也不过封食邑八千,连同后来加封的两千,也只是一万户。但是张良却谢绝了这样的封赏,“臣愿封留足矣”。

虚怀若谷,进退自若;知足知止,泰然处之。也难怪只有张良,能够在危机四伏,人人自危的汉初,游刃有余,应付自如。这大概是张良十年矻矻研读《太公兵法》的另一收获吧。

媒体来源:人民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