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东军摄影丨沙河酒厂老车间的神秘面目

 界首柴大官人 2022-09-11 发布于安徽

沙河酒厂老车间的神秘面目(下)
摄影:王东军
撰文:柴进
我们的家乡,位于皖西北的界首,沙颍河贯城而过,一路向东,流尽沧桑,带走了多少故事。
路过这里的人,或许就路过了;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也就在他乡落了脚。但是,家乡的好水酿造的好酒,无疑是每个人心中的不解情结。
宏兴果子沙河酒,年年中秋年年有。过节团圆的诱惑,其实是烙印在每个界首人的心灵深处。
每次走在河堤上,总能看到沙河酒厂那高大的水塔,我忍不住想象,这个从南到北有一条街之长的大厂内,是怎样的情形?
2022年9月10日,带着龙宝在裕民桥玩耍的我接到了王东军老哥的电话。他是用镜头记录界首人文历史的人,拍下了无数的珍贵资料照片。老哥说,今年二月份,他遇到三位外地来的摄影同仁,带领他们去了沙河酒厂的老车间,拍下了一组照片。回到家后,我将东军老哥发来的照片转到电脑上,越看,心情越是沉重。
沙河酒厂的后门早就封闭了。走在河堤上,我也只能从后墙的琉璃瓦上想象里面的荣华,东军老哥的照片,让我有一种梦碎的感觉。老哥的照片特有沧桑感,从骨子里透出一种让人心酸的浪漫。
1949年春,界首市建白酒厂,是境内食品工业第一家国营企业。当时选址在皂庙镇(解放一二三大街以西),初始建2个操作场,18个发酵池。1951年建酿酒厂房12间,大曲房8间。1958年,酒厂占地迅速扩大,已是今人民路与光明路之间,毗邻沙颍河的范围。当初在此地设厂,是因为据勘察这里有优质的地下水,适宜酿酒。但实际上,更应是适应业务运输的需要。解放之初,陆路运输远不如水运方便发达。据《界首县志》记载,随着技术的更新,白酒产量逐渐递增,至1961年,年产白酒1000吨。到了1967年,为适应水运需要,于7月25日在白酒厂后门河下开建投资三万元的石块浆砌水泥装卸码头一座。码头全长110米,宽5米,前沿平台长20米,宽15米,混凝土面,八个停泊船位,算是比较高档的了。1968年又在白酒广后门河下码头修建一套拉坡机,于1974年正式投产使用。所谓拉坡机,就是在码头安装卷扬机,以柴油机带动,从船上卸下的粮食装上架子车,再绑上钢丝绳,用卷扬机从河下拉上码头,然后人力转运到酒厂里。等到改革开放后,公路建设突飞猛进,1990年又开通了铁路运输,而水运由于颍河上游建闸设限、水位下降而逐渐没落,最终此码头废弃不用,殊为可惜。
酒厂的发展有目共睹,小黄酿酒基地的建设曾让多少界首人为之自豪。相信这也是酒厂生产重心转移的原因,毕竟随着八十年代界首沙颍河上游河南省那边排污量(莲花味精厂是重头)的增加影响到了地下水的质量,我个人觉得是这边的酒厂老车间渐渐遗弃的原因之一。
2000年后,酒厂经济危机爆发,使严重依靠“酒财政”界首市经济形势陷入危机。刊载于《决策》2002年第4期的一篇《界首之痛》也深深刺痛了界首人。这其中的种种,在此不再赘述。那段时间,是界首的低谷,是我们界首人“负重爬坡”的日子。
现在的酒厂情况怎么样?我不太清楚,但是知道,我们都希望它能好起来,他所生产的好酒,我们依然会追捧,毕竟这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印记,也见证了昔日的荣光。
感谢东军哥。这些破败的厂房车间或许有一天会消失在城市建设的大潮里,但您拍摄的这组照片将永远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题图是我在河堤上看到的场景,里面呢,就请你继续欣赏东军哥的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