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4.字源识字-门(解字参考-中华字通)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9-11 发布于山东

门(拟声或莫奔切 mén繁体門是两扇对称的门,简化后笔画释义为竖“丨”指示门框或中间可开的门缝,横折勾“”中折表示方形的门扇,勾指示两门扇对称;点“丶”指示可转动的门轴或可开闭的门闩。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小曰户,大曰门。读音应该是木门轴与木轴套的摩擦声;也有借读莫(mo)奔(ben)切(mo+ben)莫为不可,奔为入,门有未经许可不可入内的作用。

文章图片1

门的本义为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如:门阑(门帘,门框)、门钉(大门上的圆头装饰物)、门楔(门榄两端靠门框竖立的短木)、门吊儿(门上的搭钩)、门坎(门槛)。引申为1.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如门儿、门口、开门见山;2.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如电门、阀门;3.途径,诀窍,如门径、门道儿;4.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如门第、门风、门婿、长(zhǎng)门长子;5.事物的分类,如分门别类;6.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如教门、门徒;7.量词,一门大炮;8.姓。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是一个错字,为何历代皇帝不改正它?

文章图片2

自秦皇统一文字以来,在汉晋时期形成的楷体作为“正体”,門字是带钩的。不带钩肯定是错字。为啥要去掉这个钩的原因,是因为“钩”所表示的意义所造成的。在汉字八画中,“钩”具有相对之意,即“对称”、或相对运动之意。皇上担心成为相对之门,斗争之门。对于这个钩去掉,就是去掉相对,引申去掉自己的对立面。那些瞎猜乱编的是不懂汉字八画意义的表现。下面我把汉字八画的意义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我们现在看到的汉字虽说是从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篆书)转化而来,可从秦始皇统一文字来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出土的甲骨文不一定是秦始皇统一时所采用的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当时因文字多样化,不便于交流和文化传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首要的就是统一文字,统一的为小篆。当时统一的小篆文字,究竟参考的是哪国文字作为基础,没有给我们留下可参考的文献。文字在统一的过程中,也肯定有创新。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笔画文字,从象形文字到笔画文字是一个质的变化。在用笔画建立我们今天看到的楷体字(正体字)的过程中,首要是规定汉字八画的基本意义,没有一个确定的笔画意义,不可能去拼凑汉字。同样古人也没有给我留下笔画意义的可参考文献。

由象形图案来创造文字,图案和图案会意造字,都离不开原始的表象,表意具体但不全面。我们破解甲骨文,还是从象什么区推断,或者依据留下来古代经典书籍,去关联推断,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性。如这个'夏(夓)'字的上古形体较为复杂。从金文①看,其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实际上就是'人'形。②为小篆的形体,也是'人'形,但已经发生了伪变,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只是一只大脚还在。③是楷书的形体,它是从小篆演变而来,根本看不出人的形象了。'夏'字的本是'人'。这样理解“夏”字,就是凭想象推断,离题太远。这样解释怎么和“夏天”的夏关联。不懂笔画你无法解释很多字。夏夓(下xià)为缫丝织绸的过程。“”为下的古文,既标音又会意,织绸过程是从经线的的尾端(下端)开始织到经线的始端(上端);“目”为经线和纬线织成方形绸布,古代织绸经线较短,绕在固定的方框上,织出绸缎不长,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现在成卷;“八”表示分开经线来穿纬线;夓中頁两侧的手“臼”表示双手穿梭引导纬线,“夂”表示缫丝过程(见夂字解),所以,夏(夓)为缫丝织布的过程(禹为蚕虫吐丝的过程。禹建立夏朝,大禹治水,沧海变桑田,夏朝是我们华夏民族养蚕织绸的大面积推广时期)。因缫丝织绸需要潮湿温暖的气候环境,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这个季节属于温暖潮湿季节,适合缫丝织绸,所以称“夏季”。纺织织工最明白,织布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不明白可以去纺织车间去体验下,就知道为什么夏和织布有关联了!所以推测汉字本义,必要依据汉字八画形成的独体文的本义去推断汉字的本义。

组成汉字的基本笔画只有八画,分别为点、横、竖、撇、捺、折、弯、钩等。他们都有特定的物理现象和运动特征。虽然古人在用笔画创造汉字的过程中,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参考资料,可从简单的独体文去分析,意义非常明显。所以,在教学生认识汉字的过程,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笔画的基本意义。当文字由象形到笔画过度中,人们在使用象形文字的过程中,不规则的曲线笔画是用来描述人和自然的物理表象或运动特征。如把太阳画成圆形,把月亮画成弧形,把人画成可以直立行走等等。随着人们对物质运动的归类,总结出了物质运动和力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运动的方向和受力有关。逐步就总结了“六种状态”。第一,水平直线运动,表现在笔画为横“一”;第二,垂直直线运动,表现在笔画为竖“丨”;第三,向下向内斜线运动,表现在笔画为撇“丿”;第四,向外向上的斜线运动,表现在笔画为捺“㇏”;第五,圆周或圆弧运动,表现在笔画为折“、又、、、、”;第六,复杂的凸凹多维度立体曲线运动,表现在笔画上就是弯“、⺄、ㄋ、及(这些合体笔画或字中弯曲部分)”。从现在物理学角度,物质的运动由作用点和运动的相对性,把复杂的物体看作一个质点去研究,就是笔画中的点“丶”;由于物质的运动都是相对运动,所以钩都是和其它笔画的组合,如水平相对的运动,用笔画表示为横钩“乛、牙、尔”,垂直相对运动为竖钩“亅、”,曲线相对为弯钩“ㄋ、、⺄、心、戈、犭”。

汉字八画的形成的汉晋时代,恰好是人们对易经研究的鼎盛时期,人们开始有规律的研究自然现象。把复杂的现象分类,用不同的笔画来描述。虽没有现代物理运动的系统归类,也没有文字说明这些现象特征,这正说明我们东方人思维特征:”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多点透视(散点透视)。就如我们的《易经》中的二进制,当西方人提出二进制时,我们华夏民族已经应用了两千多年了。当西方的物理学家把这些物理运动及现象用一定的概念来描述时,却不知我们已经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八画中应用了两千多年了。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