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努力的方向错了,犹如“井中求火”,只会白费工夫

 东瓜聊成语 2022-09-11 发布于贵州

  

最近我也一直在反思,明明我已经很努力了,却始终做不出成绩。大概真的是我的方向错了,犹如“井中求火”,结果只会“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

正好借这几天的假期,反思反思,想想今后的路要怎么走。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意思是本来想往南走,车子却往北前进。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近义词是背道而驰,反义词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与它类似的成语还有“井中求火”,出自《战国策·韩策三·谓郑王曰》意思是到井中去求火,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根本达不到目的。只会白费力气,瞎耽误工夫。

  

近似的成语还有“缘木求鱼”,意思都是差不多的,都是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废。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郑王并不是指郑国的大王,而是指韩桓惠王。

韩桓惠王姬姓,韩氏,名然,是韩釐王之子。韩桓惠王时期的韩国位于今天的河南一带。

韩国的祖先最先的封地是一个叫“韩原”的小地方,这就是韩国的起源。三家分晋过后,韩国灭掉了郑国,把都城迁到了郑。所以这里才会这样写。

韩桓惠王时期,韩国推行申不害提倡的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是对《韩非子·定法》的实践运用。

  

他主张君王采用隐秘的权术,表面上不露声色,装作不听、不看、不知,让大臣们摸不透国君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却可以听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从而实现独视、独听和独断,达到掌控群臣的目的。

申不害的主张有很大的局限性,改革效果远不如魏国、秦国等国家。却是帝王权谋术的雏形,为后来的帝王权术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62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韩桓惠王惧怕强大的秦军,主动割让上党郡给秦国,以平息战火。

所以说韩桓惠王时期,韩国已经衰弱了,“井中求火”这个成语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有一次上朝的时候,有大臣对韩桓惠王说道:“韩昭侯是一代明君,申不害是一代贤人。韩国与魏国是国力相当的国家,申不害曾经打算拿着玉圭去朝拜魏国,那样的话魏国一定会因为骄傲而衰落,诸侯也会因为厌恶魏国而侍奉韩国,这样就会不费一兵一卒削弱魏国,使韩国的权势得到增强。韩昭侯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幸好韩桓惠王头脑还比较清醒,心想:“要是这么简单就能削弱魏国的话,还要那么多军队干什么。这两个二货八成是肥宅快乐水喝多了。”

大臣继续说道:“现在的韩国比以前弱小,而现在的秦国却比原来强大多了。更重要的秦国的野心比魏国大多了,大王还不如侍奉秦国来是韩国安定。我个人认为大王不如韩昭侯英明,而大臣们不如申不害忠贞”。言下之意就是“大王你自己权衡利弊吧”。

当然韩桓惠王又不傻,马上明白了大臣的意思,但是还是装作如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听大臣理论。

  

大臣口若悬河,继续说道:“战争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名声和实利,为了名声就是要瓦解对方的斗志;为了实利就要占领土地、掠夺人口。从前吴国和越国交战,越国大败,退守到会稽山。越国的大夫文种向吴国求和,请求男子做奴隶,女子做侍妾,用珍贵的禽鸟和珍宝做见面礼。吴国同意了,却没有签订盟约,就是想瓦解越国人的斗志。等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新打败了吴国报了大仇。吴国也请求男子做奴隶,女子做侍妾。越国人却不答应,直接灭了吴国,生擒夫差,这就是为了攻取土地、掠夺人口。请问大王,以现在韩国的实力,能像吴国一样瓦解秦国的斗志吗?能像越国一样攻占秦国的土地、夺取秦国的人口吗?”

韩桓惠王顿时无言以对,就韩国那点儿家底,他比谁都清楚。

大臣又说道:“既然韩国都做不到,那还不分男女老幼,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全都高喊成就霸业,那不就犹如到井中去求火一样,最后都是瞎耽误工夫吗?”

韩桓惠王听到这里,终于明白了大臣的意思:“说到最后,还不是要我缴械投降,乖乖侍奉秦国吗?”

参考资料:《中华成语大词典》《战国策·韩策三·谓郑王曰》《全历史·韩桓惠王》

声明:配图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