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张謇》二,科场奋进
2022-09-11 | 阅:  转:  |  分享 
  
二、科场奋进



中国的科举之途,从秀才、举人到进士,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多少人从童稚少年到苍髯白头,甚至终身不第,落魄一生。张謇在这条封建社会士大夫的必由之途上,也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张謇从小考到大魁,先后二十七年。岁试、优行试、考到、录科等十次(各处书院考试还不在其内),加上乡试、会试、殿试共二十二次,先后在考场中渡过一百六十多天。时间不可算不长,用心亦不能不苦!他的成绩并不差,在这些考试中,考到第一名的有九次,考在前十名上下的有七次。但科举考试毕竟是统治者设置的象牙之塔,越往上越难通过。尽管举子多如牛毛,成功者却似凤毛麟角,再加上营私舞弊等等原因,张謇在几场关键性的考试中,如乡试、会试,往往连试不中。以光绪五年(1879年)的第五次参加秋试来说,先前几次预考成绩都不错:五月的科试、优行试都考了第一名(贡元);八月的总督、巡抚、学政三院会考,也取得第一名;可到九月再考,仍然名落孙山!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参加第六次乡试,年已三十三岁,才中顺天府南元。①此后,三十四岁、三十八岁、四十岁三次会试,也都没有考中。屡屡败北,不可能不折磨人的意志、动摇人的信心。张謇也曾一度灰心丧气过,“栖门海鸟,本无钟鼓之心;伏枥猿驹,久倦风尘之想”②,但到头来他还得像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举子那样,拼搏于考场。

张謇始终保持着一颗上进心,尽管他在考场上也时遭挫折,但在学业上不断有所进步。光绪五年的三院会试之后,担任副主考的总督沈葆桢,在病榻上曾托人传话给他:“做文章不可只学《班书》,要著重看《史记》。”张謇深受感动,奋力以补自己之不足,下功夫钻研太史公的著作,同时还学习《管子》、《晏子》及历代各家名著,并大量阅读明、清地方书,日积月累,博闻强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謇家里虽属晚清的小康人家,但不十分富有,不可能完全依赖家里供养而闭门苦读。二十一岁那年,他即去担当江宁发审局委员孙云锦的文书,后来又到浦口淮军统领提督吴长庆幕中任职。光绪八年六月至光绪十五年五月间,又随庆军开赴朝鲜。在这些军幕生活中,有许多具体的军务杂事要他处理,琐碎繁忙。特别是那份受到朝野推崇的关于朝鲜时局问题的六点条陈,为吴督条分缕析,更是煞费苦心。但稍有闲暇,即手不择卷,苦读不息。为了写好字,他常常秉烛三更,趴在半高不高的小兀子上,蹲不蹲,坐不坐地挥毫练习,数帖字成,往往是腿痠筋麻。

光绪十年(1884年)庆军要撤离朝鲜回国。张謇因处理善后问题表现出的杰出才能受到上级的重视,朝鲜欲以“宾师”的待遇劝他留下,北洋大臣李鸿章、张树声和吴长庆三人联合上书推荐他在朝中任事。但他觉得自己功名未就,坚辞不受,决计靠自己的努力博取前途。同年七月,张树声在奥督任内,又一次延请张謇前去担任要职,他仍然婉言谢绝了。故有“南不拜张北不投李”之说。

光绪十八年(1892年)春,张謇第三次会试落第,引起不少人的同情。工部尚书、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及有关重臣要留张謇管国子监南学,对他说:“南学的诸生愿为你捐纳学正官,留管南学”。并着李洛才亲往劝留。照常情,张謇年已四十,考进士屡试不中,以后有没有希望很难说,有此机会正是求之不得,但他仍是咬紧牙关,“峻词以拒”。他说:“南学诸君,情施于过当,势近于劫持,……亲在望而成进士,不成进士,依旧归去。生平志事,即此较然,毫发不可自昧,幸为坚谢申仲,转告诸君:以君子爱人,容匹夫之立志”。③

此次不中,按照常规,要四年后,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方可再考。幸巧,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加一次开科取士,称为“恩科”。天下举子得此良机,无不跃跃欲试。可张謇因连考不中,觉得把握不大,尚在踌躇之中。他的三哥张詧在江西为官,写信给父亲,叫父亲令张謇去应考。张謇奉父亲严命,前往京城赴试。初考,中了第六十名贡士;复试,中了第十名。主考总裁翁同龢早就赏识他的才华,并有心奖掖这位乡里后起之秀。四月二十日殿试时,他怕“誊录”时把考卷搞错,就吩咐收卷的官员坐等张謇交卷,并命令他将这份考卷直接送到自己手里。不一会,翁同龢收到了张謇的交卷,审阅之后,十分满意,立即提笔批了几个大字:“文气甚老,字亦雅,非常手也!”二十二日殿试,考以河渠、经籍、选举、盐铁等项专题。张謇引经据典,论述透辟,文辞古朴畅达,成绩优异。众主考官经过争议,最后一致同意翁同龢的意见,将张謇列为第一名进士。二十四日清晨,张謇以一甲一名的身份被引至乾清宫西暖阁拜见光绪帝载湉。翁同龢在一旁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二十五日,太和殿举行传胪仪式,张謇、尹铭绶、郑沅三鼎甲在庄严肃穆的鼓乐声中朝见皇上。照清廷惯例,新科状元张謇被钦授为翰林院修撰。

张謇苦学成名,但不以此自傲。他夺魁之后,昔日的一班同窗好友于南通建造一亭,取名“果然亭”,寓意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功名到手。可后来修理时,张謇亲自改为“适然亭”,暗示着不在沽名钓誉上下功夫,并手书一副楹联:“世间科举与风汉,槛外云山是故人。”他后来辞官南归并屡召不应,安于乡闾之间办实业,便也是很好的说明。



①南元:清代顺天乡试,无论何省人均可参加,唯第一名解元例属直隶籍,第二名必属南方各省,故称“南元”。

②③见《啬公自订年谱》。







(待续)





















1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书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