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人到中年,感觉越来越不期待节日了。
昨天中秋,但孩子的素质课一个也没停,第一天就算过去了;今天在家收拾收拾,备备课,第二天也结束了;明天再出去串个门儿,然后就继续开工了。
昨天教师节,收到了很多节日的祝福。
虽然自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但也是满满的感动。
不过刷手机看到一条新闻却跟教师节的画风不太搭,忍不住还是想聊一聊。
事情起因是杭州某小学在开学典礼上提了一句话: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作为一个常年研究教育的人,又是一位小学生家长,对这句话我是深以为然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核心因素,这绝对是真理。
但没想到的是,这句话却立即引起了一些家长的反驳,并迅速登上热搜,讨论非常激烈。
其实网友们主要的质疑点就是觉得学校在甩锅,满腔怒火喷薄而出。
愤怒像一个雪球越滚越大,让更多的家长失去理智。
其实我很理解家长们的情绪,对动机的怀疑和不信任战胜了客观的判断。
事实上,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绝不仅仅是学校,原生家庭的教育确实也特别重要。
不论家长们有再多理由,都有一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
孩子的成长是必然,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助力一定是不容忽视的;

图源:十点读书
家庭教育的用心与否,也将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拉大他们之间的差距。
有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氛围好,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比例最高为74.12%;
而“爱学习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超过了30%。
而在家庭亲子互动中,会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占39.11%,子女成绩较差的比例仅为19.9%。
所以氛围好的家庭培养出来优秀孩子的概率远高于不和谐的家庭。
如果父母热衷于“玩手机、看电视、玩电脑”甚至“打牌Du博”,想要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孩子,那只能靠老天了。
正所谓三岁看八十,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看到是什么,就学到的是什么,而且这些学到的东西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原生家庭的学习氛围真的非常重要。
我的表妹、妹夫是中专毕业,家里有两个孩子,老大如今也已经升入了高中。
前段时间听表妹谈起,老大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向来不劳他费心。
直到孩子升入高中后,她发现孩子的课程竟然有些跟不上。
表妹一家的收入并不高,做着最辛苦又不怎么赚钱的工作。
迫于孩子学习的压力,她还是选择在暑假的时候花一万多给老大报了个辅导班。
表妹说:我们没有多高的文化,不敢跟孩子有太多的沟通和家庭教育。
她的心情我十分理解:
一边不想让孩子走上他们的老路,希望孩子能有个美好的未来;
一边又因为自身的因素,不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帮助。
她的言语中透露出太多的遗憾和无奈。
其实表妹的年龄跟我相当,小时候她的家境比我还要好上许多。
不同的是,姑姑一家开着餐厅,经常需要忙里忙外。
闲暇的时间喜欢打打麻将,顾及不到表妹的亲子教育,更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
而我的父母虽然也在各自忙碌,但我爸除了工作几乎没有其他爱好,我妈更是将闲暇时间都用在了我的学习方面,管理非常严格。

我的假期基本上都在读书写字,而表妹的假期,身边的人却几乎都在打麻将。
现在,表妹的孩子似乎也在循环着她当年的生活。
尽管她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但孩子们依然缺乏沟通和陪伴。
或许能够打破这一现状的,在于某一天,表妹一家真的清醒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转变家庭教育的思路,孩子的未来还会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老板朋友,今年刚刚三十岁,孩子就已经上了初中。
大多数年轻人在她有孩子的那个年纪,恐怕还会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吧。
他们夫妻也是如此,几乎没怎么管过孩子,孩子就这样一直被老人带大。
但这个孩子却非常优秀,全年级排名前三,名列前茅也只是家常便饭。
虽然我们主流的观念会认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但是有些孩子从初生便是“牛犊”,而有些孩子看起来就像一个孱弱小兽。
很多人看我的文章,一定对我儿子的情况十分了解。
其实我媳妇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比我的付出还要多。
每天晚上的7点到9点是她陪伴孩子的亲子时间,如果赶上孩子的网课,她更是全程陪伴。
我的陪伴相对较少,但是每次下了直播回到家,也会第一时间接力媳妇儿。
从睡前故事到英语学习,从阅读引导再到体能锻炼,从学龄前到现在的三年级,虽然工作越来越忙碌,但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从未缺席。

我儿子看起来就像一个孱弱小兽,尽管关爱和陪伴也不一定能够让他长成参天大树。
但是如果缺失了我们的关爱和陪伴,他可能会更加不堪风雨。
而上小学这两年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他的进步。
思考问题更深入了,语言表达更自信了,也更开朗活泼了。他的每一个进步都让我们感到欣喜。
所以对于孩子的培养,我们作为家长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谁也不敢赌注自己的孩子就是旷世奇才,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那位朋友一样。
孩子们的人生,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耐心的陪伴。
在陪伴的过程中,交流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或许有时候,作为家长,想要跟孩子进行交流却明显感受到他们的拒绝和排斥。
其实这样的情况,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日常的付出和陪伴太少。

但我又理解大多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已经心力交瘁,再没有耐心去等待甚至陪着孩子去收获一件事情。
日常的上班族或许还好,那些常年出差在外地的建工人,连跟孩子的日常见面都非常困难。
可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就像存钱罐,也需要日常的投入和积累。
一方面是孩子的需求、学校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是家长自身面对现实的无力,这样的矛盾着实扎心。
这或许是大多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但是退一万步而言:
老师的一生会教育无数个孩子,这些孩子当中一定会有成功的,也一定会有失败的;
而你的孩子可能只是老师带过无数学生中的万分之一,但这个孩子却是我们这些家长的百分之百。
所以说孩子的教育与我们每个家长有着重要的联系。
客观上来说,家长不能对老师一味的道德绑架。
老师和学校有该有的责任,我们家长也有我们该有的责任。
无论我们把老师当做一个神圣的职业也好,还是当做一个普通的工作也罢,作为家长,我们都应该对自己和孩子的人生认真负责。
我相信每一个当老师的人,都不愿意大家把老师这个职业去神话,也不希望以“尊师”的为名,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
哪怕少一分祝福,多一分真正体量的艰辛,能够真正感恩教师的付出,才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和报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