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类别 : 教师 王扬宗,科学史家,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64年生,湖北公安县人。1985年和1988年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988年7月至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15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任教。曾任《自然科学史研究》副主编和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史编研组组长、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助理和副所长等职。从事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中国科学院院史、清代西学东渐史、中国化学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基本信息
折叠 编辑本段 论文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史略,《中国科技史料》卷8第3期65-74页,1988 2、清末益智书会统一科技术语工作述评,《中国科技史料》第12卷第2期9-19页,1991 3、《格致汇编》之中国编辑者考,《大陆杂志》(台北)第88卷6期45-48页,1994 4、晚清科学译著杂考,《中国科技史料》第15卷第4期32-40页,1994 5、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otton Industry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A Comparison with Japan, in Keiji Yamada(ed.) The Transf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tween Europe and Asia, 1780-1880 (Kyoto: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pp.61-79, 1994. 6、"西学中源"说在明清之际的由来及其演变,《大陆杂志》(台北)第90卷第6期39-45页,1995 7、康熙、梅文鼎与"西学中源"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第3期77-84页,1995 8、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中国科技史料》第16卷第2期3-18页,1995 9、《格致汇编》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在清末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第17卷第1期36-47页,1996 10、徐寿的律吕研究,载入汪广仁主编《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57-62,481-483页,1998 11、关于《化学鉴原》和《化学初阶》的翻译与元素译名问题,载同上《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422-427页,1998 12、《六合丛谈》中的近代科学知识及其在清末的影响,《中国科技史料》20卷第3期,211-226页,1999(日译文:『六合丛谈』の科学知识と近代中国への影响,载《『六合丛谈』(1857- 58)の学际的研究》(沈国威编著),第345-365页,东京:白帝社,1999)(中文本获"大象优秀科技史论文奖"一等奖) 13、1850年代至1910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科学书籍的交流述略,[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33,139-152页,2000 14、赫胥黎《科学导论》的两个中译本--兼谈清末科学译著的准确性,《中国科技史料》21卷第3期,207-221页,2000(获台湾"立青中国科学史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 15、略论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特点与中西科学互动,《国际汉学》第6辑318-336页,大象出版社,2000 16、民国初年一次破天荒的公开尸体解剖,《中国科技史料》2001年第2期109-112页。 17、A New Inquiry into the Tanslation of Chemical Terms by John Fryer and Xu Shou, in New Terms for New Idea: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ited by Michael Lackner, Iwo Amelung and Joachim Kurtz, pp.271-283, Leiden: Brill, 2001. 18、"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在晚清的盛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5期56-62页,2001。(日译文载藤善真澄编《东と西の文化交流》261-279页,关西大学出版部,2004) 19、傅兰雅与徐建寅翻译《化学分原》的一个译稿本,《或问》第6号(2003) 20、科学传统与中国科学事业的现代化(第二作者),《科学文化评论》第1卷第1期,2004年2月 2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时间问题(第二作者),《科学文化评论》第1卷第2期5-24页,2004年4月 22、关于清末口译笔述翻译方法的初步探讨,《日本学研究》1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23、李约瑟识小二题,《科学文化评论》第2卷第3期90-95页,2005年6月 24、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与问题,《科学文化评论》第2卷第6期5-22页,2005年12月。 25、上海格致书院的一份译书清单,《中国科技史杂志》卷27(2006年)第1期54-60页。 26、杨铨与"中国无科学"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3期34-36页。 27、康熙、梅文鼎与"西学中源"说再商榷,《中华科技史学会会刊》(台北)第十期59-63页,2006年12月。 28、康熙《三角形推算法论》简论,《或问》第12号(2006)117-123页。 29、中国当代科学的历史研究刍议,《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年第4期376-385页。 30、1949-1950年的科代会: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开端,《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第2期8-36页。 31、不当专家当农民--"文革"前科研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政策与实践,《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1期33-67页。 32、中国当代科学史研究的新进展(2007-2009),《2009-2010学科发展报告:科学技术史》,2010。 33、"中国特色"与中国现当代科学口述史浅议,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1期,61-64页。 34、从院士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学术体制建立的困境,载余敏玲主编《两岸分治:学术建制、图像宣传与族群政治》,65-135页,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12年7月。 35、中国科学院的历史与特色简述,载阎康年等主编《国外著名科研院所的历史经验和借鉴研究》,192-202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 36、中国科学院院所学术委员会组织沿革及其职能变化概略,《院史资料与研究》2012年第6期,63-83页,2012年12月。 37、中国科学院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调整和大转折--1983年中央和国务院对中国科学院的调查与办院方针和院领导体制的转变,《院史资料与研究》2012年第5期103-134页,2012年10月。(本文被摘刊于《民主与科学》2013年第1期12-20页) 38、中国科学院的思想改造运动,《院史资料与研究》2014年第1期1-82页。 39、思想改造运动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影响,《民主与科学》2014年第5期18-24页。 40、学部60年回溯--中国科学院学部历史的几个片段与初步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卷30(2015)第3期,414-420页。 41、从学部委员到院士制度,《科学文化评论》2015年第3期,69-84页。 近年其他文章选目: 1、知识分子:从"臭老九"到"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时报》2008年3月14日。 2、科学会议的中国特色,《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第2期5-7页。 3、1949,科学界的改朝换代,《科学新闻》2009年9月30日第20期。 4、风雨兼程六十年,《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6期43-44页。 5、记忆与实录:恢复高考的拍板过程,《南方周末》2009.12.9。 6、逝者:钱伟长,《财经》2010年第17期(8月16日)。 7、中国科学院成立日小考,《科苑人》创刊号,2010年10月,46-48页。 8、中国科学院学部的由来,《科苑人》2011年第4期49-52。 9、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性质定位与职能的两次重大变化,《科苑人》2012年第2期44-47页。 10、文化、制度与中国科学发展,《中国科学报》2012年2月6日。 11、李约瑟的中国"院士"头衔问题,《中国科学报》2014年8月1日第19版。 12、康熙大帝与清代科学,《光明日报》2014年8月14日第16版。 13、传承科学积累知识--著名科学家文集的出版,科学出版社编《科学出版60年》71-74页,科学出版社,2014年。 14、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头衔回归本位,报日人民,2015年3月17日第7版。 15、数学家华罗庚缘何预计中国科学"推迟五十年"?赛先生(微信平台),2015年3月18日。 16、李约瑟的婚外恋与"李约瑟难题",赛先生(微信平台),2015年5月3日。 17、院务会议秘书处与中科院学部的筹备,《科苑人》2015年第2期58-61页。 18、中科院聘用王铃协助李约瑟著书,《中国科学报》2015年7月24日第6版。 论著中的章节 1、近代工业的建立与环境问题,载罗桂环等主编《中国环境保护史稿》第300-329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新教传教士的科学传播,科学书籍的译刊,载《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董光璧主编),第175-190,240-259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徐寿,《中国科学技术史 人物卷》(金秋鹏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梦溪笔谈》评介,载林德宏主编《科技巨著》(二)第97-148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5、近代化学的传入,载《中国化学史 现代卷》(赵匡华等著),1-94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6、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发展与演变概略,载《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王扬宗、曹效业主编)第一卷上册,1-74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折叠 编辑本段 著作1、《傅兰雅与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137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2、《西学东渐--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樊洪业、王扬宗,192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02第2版。 3、《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刘钝、王扬宗编,886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4、《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文献与史料选编》(上下册),894页,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