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棋人棋事:广州乡村书香节

 邓扬威 2022-09-12 发布于广东

广州当下的教育十分发达:拥有80多所的高校,在校大学生总人数超过百万,数量居全国第一;集结了全省90%以上的国家重点学科、80%以上的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南方高校最密集的城市。广州发达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说别的,就书院一项,已经使广州近千年来的教育在岭南,乃至南方独领风骚了。
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广州的书院建设不是一隅一地,而是全面开花的,包括在乡村。有些地方甚至“成行成市”,形成了著名的书香街呢,譬如黄埔区的横沙街,大小马站-流水井。本节中各图分别是:图一,番禺学宫,图二,学宫内重要物件,图三,陈家祠,图四,万木草堂,图五,横沙街一家书院,图六,大小马站-流水井其中一家书院,图七,广雅书院,图八,玉岩书院,图九,豫章书院,图十,潮州八邑会馆,图十一,应元书院旧址。参阅过本节各图后,看官或同意我的观点:说广州文化沙漠者,无知。

回放一下历史:图一,1992年,即30年前,笔者参与了“92广东科技文化书市”的策划。这书市大概算是第一届南国书香节的预演,办得热烈,隆重;参观,买书者络绎不绝。而南国书香节的正式推出,是1993年,之后一共推出了多届。毋庸置疑的,书香节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带动了非常多的买书人,写书人,出版家,收藏家等人群的重视,带动了很多人读书,带来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如今的问题是,单靠活动的方式,能不能很好地带动书籍的阅读和购买了呢?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笔者以为很可能,作为一种长效方式,更多图书馆的建设和经营,反而更值得研究和实施。

图二,书市中推出的现代人丛书的其中一册《风铃小作》,里面收录了笔者的多篇专栏文章。有意思的是,丛书的美术编辑居然是林墉老师和我,那时我是美编主任,常邀林墉老师画插图,故此有共做现代人丛书美编之举。那时的林老师画画之余,喜欢拉二胡,图三,是笔者拍下的林墉老师拉二胡给著名讲古人张悦楷听。画家奏乐,讲者不语,张老师仙逝后此情不再。

回到当下:今天特别介绍的,是位于广州黄埔区下沙村口的黄埔图书馆下沙分馆。下沙村旁的横沙村,建有历史悠久的书香街,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而下沙村同样不遑多让,历史文化同样有深厚的积淀。本节各图,反映了下沙图书馆目前的盛况:你会看到,男女老少各色人等,纷纷聚集于此,精神愉悦,笑意盈盈,使图书馆不单单是一种摆设,而是使大量的图书实实在在地被注意,被翻阅,被研读了。
下沙图书馆非常重要的一点,笔者认为是独具特色的经营起到了很大作用:图书馆组织的,能够有效地发挥以国风为特色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参与者流连忘返,觉得浓浓的书香味久久不会散去。图一为村里绘有精美美术作品的祠堂,图二以下是图书馆内景。广东棋文化促进会支持图书馆开展棋文化活动,昨天晚上会长邓扬威,副秘书长温斌,监事涂小原分别讲话,鼓励图书馆举办各种棋文化活动。业余围棋高手,金牌教练叶子良也给观众讲了一堂课。

昨晚的活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笔者推而论之,认为有条件的乡村都应该建设更多,更好的图书馆,聘请有才华,有能力组织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的人才好生经营,那么村民们便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文明去处,可天天都过书香节,天天都被文化艺术熏陶。果真如此,我们还用得着为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愁么?不用了。

展开说说,下沙图书馆深谙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的道理。图书馆建设得非常好,非常舒适,加上虽然户外夏日炎炎,但图书馆里却凉凉爽爽,村中得闲的大妈也罢,爷爷姥姥也罢,小孩也罢青年也罢,都十分喜欢到这里走走,一则凉快凉快,二则也图个稀罕:他们会惊呼,我的妈呀,怎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的靓书?如是,反正歇凉也是歇凉,就随意拿本书翻翻吧,久而久之,不得了啦,风起于青萍之末,而人之风雅嘛,多半起于附庸风雅(笔者观点,有不同观点者可拍砖)。常到图书馆走走的村民或本身就是真风雅的,这部分人自然觉得到图书馆来属于“宾至如归”,至于尚未风雅者,则循从附庸风雅到真正风雅的逻辑,逐渐地风雅起来。如是小小的一个图书馆,在以文化艺术熏陶村民方面,便能够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图:邓扬威、温斌、李文斌、涂小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