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史丨洋人和士绅,到底谁才是消灭太平军的主干力量?

 人文之光 2022-09-12 发布于辽宁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衰败,中外历史学界存在一处争议:那就是西洋势力和士绅阶层之间,谁在弹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最大?其实个人觉得,和士绅阶层相比,洋人确实是压死太平军的最后一个稻草。

1、太平天国的优势

在中国的农民起义史上,太平天国运动算是一次比较特殊的农民起义。当然,我说特殊并非是因为洪秀全通过拜上帝会创立太平天国。毕竟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以秘密宗教拉杆子的现象比比皆是。所谓特殊之处在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其实是清朝失去关税自主权以后,导致小农经济破产。这种外部因素导致的流民群体激增,才是引发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只要清朝短期内无法改变流民问题,那么,清朝必将走上晚明的老路:那就是官兵越打,战争规模越大,流民起义队伍也随之不断吸收新生力量。虽然新生力量未必能建立新王朝(比如李自成),但最起码会葬送旧王朝(比如朱明)。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其实当时中国还存在其他的农民起义队伍。不过,之所以中外历史学者都将太平天国视为这一时期农民革命的主要代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攻占了江浙地区。这可是清王朝的财税重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可以认为太平天国夺取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甚至比半壁江山还要麻烦。毕竟,清王朝失去了财税重地,陷入贫血和瘫痪乃至崩溃,也只是时间问题。

2、晚清危机

其实至少在嘉庆时期,清军就处于军纪败坏状态。因此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以及各路农民起义席卷内陆十八省,清朝朝廷只好默许士绅官僚筹建乡勇,用来打击太平天国。

其实明清王朝作为“站在巨人肩膀上”——即可以根据秦朝以来历代的得失经验来对未来做出预判的王朝,明清统治者未必不知道放权给士绅官僚的隐患:那就是农民军可能确实会被弹压下去,但是,这些士绅官僚形成的利益集团,只怕会危害朝廷的统治,甚至让明清王朝出现东周化、晚唐化的局面。

不过,本着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想法,清朝朝廷还是选择让士绅官僚武装来对付太平军。不过,起初,效果并不明显:太平军依旧以高歌猛进的姿态,不断粉碎清朝方面的进攻。  这说明,如果不是天京之变导致太平天国内耗,以及石达开出走,士绅官僚武装很难在军事上战胜太平军。

3、胶着

不过,太平天国高层存在隐患,这如同基因里的隐患一样,危害着太平天国。那就是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之间的矛盾。

其实论才干,以及在反清活动中的贡献,杨秀清无疑是功劳最大的。但是,毕竟太平天国是基于拜上帝会起家的,因此,掌门洪秀全的地位一定得高于杨秀清。于是太平天国形成了杨秀清当事实上的话事人,洪秀全在后宫享乐的局面。不过,按照华夏社会传统,这种局面自然无法长存。于是这种背景下,天京之变爆发。

此前太平天国北伐的失败,以及天京之变,意味着推翻清朝,已经并非太平天国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因此这一时期,太平天国和士绅官僚武装之间的态势,大体是胶着状态。

所谓胶着:士绅官僚集团未必能完胜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想恢复之前的军事巅峰也已经万万不能。

而差不多就在这前后,由于洪秀全和西洋人关系交恶,于是,洋人也意识到需要保全清朝来掠夺中国。于是,洋人下场了。太平天国运动进入了倒计时。

4、局限性

当然,个人觉得,我们假设另一个时空里,天京之变没有发生,那么,其结局,太平天国运动依旧会陷入失败。

因此只要洪杨不答应洋人的要求,维持和清朝的一系列条约,洋人必然会干涉太平天国运动。而太平天国的上限,不外乎是一个农业文明王朝,西洋列国则是工业文明力量。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太平天国确实必将失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