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的元年:周召共和

 耕云轩 2022-09-12 发布于云南

写在前面

在许多关于中国的历史游戏中,三国是最常用的历史时段,而对于中国东周的春秋战国,大多数游戏设计者却敬而远之。

原因在于周朝的历史有着太多的谜团和不确定因素,大量的历史记载以及典籍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使得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知之甚少。同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民间流传甚广,许多说书人都会说三国,三国也随着商贸传播向了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各个国家。其小说在对历史的通俗化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周朝800年,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发展与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值得游戏设计者们发挥想象与创造力的重要题材。

信史、传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

在历史研究不那么深入的时候,历史被粗略的分为史前史和文明史两部分。而根据英国学者丹尼尔·威尔逊所言,“史前”(PREHISTORY)一词,所谓“史前时期”就是指人类人类社会的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时期.  

在20世纪在对中国进行文明考察之前,唯一可以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佐证的,只有《史记》这一套史书,后世的诸多史家书籍关于中国早期历史也都援引自史记的记载,而“周召共和”就是传说和信史的分界点。

在“周召共和”这一事件之前,从伏羲女娲到武王伐纣都没有明确的历史年代记载,夏商周三代在史记中的记载也仅仅用“年号”作为时间节点的划分。因此根本无法得出准确的历史时间,甚至会出现一些记载之间的时间冲突的问题。

司马迁在整理《史记》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干脆对于之前混乱的记载文献当中的年代弃之不用,而仅记录夏商周各王的世系而无具体在位年代。因此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年表。

后世诸多史学家都对于此事耿耿于怀,无数代先人都对于“周召共和”之前中国发生历史的确切年代进行着推论,但都无法突破《史记》的局限。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九五”计划的时候,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其目的就是为了真正确定“周召共和”之前中华历史的确切时间。也就说,中国人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也没能弄明白自己两千年前的历史。我们常说的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其下半部分的开端就是“周召共和”。

提出这一计划的原因在于我国建国以后,考古发掘工作的大量的震惊世界的发现,增加了历史学者们对于中国早期历史的认识。比如对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持续发掘,就出土了大量的刻有甲骨文的甲片,还有宫殿、城池以及墓穴等遗址的发现,让人们可以进一步清晰认识当时的社会生活。通过碳十四衰减技术的测年法,考古学家可以精准的将时间误差缩减到一百年以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李伯谦
李伯谦教授

在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考古学家李伯谦教授的采访中,他提到:

为了确定“武王伐纣”的年代,我们动用了考古学、文献学、天文学、历史学等等学科的知识和手段,通力合作。通过对西安丰镐遗址的发掘,推断这里基本上可以知晓是“(周)文王迁丰”事件的发生地,而之后不久,其子周武王就把都城迁到了沣河东岸,叫做“镐京”。这正是周从地方势力变成中央王朝交替的关键事件,根据年代测定是在公元前1050年-1020年左右。这就意味着“武王伐纣”就发生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内。 接下来怎么进行进一步确定呢?这就需要天文史的知识了。在《国语·周语》中记载武王伐纣的时候“'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電”。 考古学界1976年在陕西省的临童发现了一件青铜器,这量非常重要的一作件青铜器这个青铜器叫做利”,利是人名,他的名文就记载利”随着武王去征商,胜利以后,他受到赏赐,他做了这件青铜器来纪念,特别是他提出是甲子这一天武王去伐封,灭了商,把商封王给杀掉了。他说,发生这个战役的时候,岁星正当其位,因为它有一句话是'岁県克间可”,“岁”就是岁星,『“岁県克闻”,有的解释说是岁星正当其位,也有人说是岁星是上中天。总而言之,他看到了岁星,这样一个很重要的材料和文前献的记载,提供给天文学史的学者进行研究,他们进行了现代天文学的推算,他们得出的结论有两个,一个是公元前的1044年,一个是公元前的1046年,仅差两年。 最后,我们找到了60件记载着年月日和月相的青铜器,根据它的形制花纹排定它的早晚,然后根据它的年月日和月相来推定,最后我们也得出了一个西周时期的王年表。最早的就是武王灭商这个年代,它推定的是公元前的1046年。因此有这三个研究成果互相比较,最后我们确定公元前1046年就是“武王伐封”之年。

通过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要想把一段历史考据为信史需要非常复杂且艰难的研究过程,不是哪个专家或者个人一张口随意说两句有人相心就可以的。正因为内容印证如此艰难,没有人进行优秀的通俗化改编,作为第九艺术的游戏自然难以呈现,尤其是对于视觉元素表现的缺失,更是难上加难。

土地专利

之前说了这么多,现在回头来说周召共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话说武王之后十世到了历王这一世,历王的老爹没什么太大的作为,因为周穆王四处征战的留下来的烂摊子全都给后世的子孙。作为周穆王的五世孙,周厉王姬胡上任以后一直想要解决周王室缺钱的困境。

这时候荣国的国君荣夷公就提出了一个在我们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奇怪的策略——土地资源国有化,他们取了一个专用名字“专利”。当然,此“专利”非彼“专利”。

哪个君王不希望自己可以调动自己领土上所有的资源?于是历王欣然接受,并发布命令昭告天下。

周朝大城所在

很可惜,在将近三百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土地的不断分封与侵占,周朝所有的领土基本上都被贵族们占光了。土地收归国有,就意味着大量的小贵族会破产,贵族们当然不会答应。

这里要简单说一下周朝的政治制度,周朝除了大量的分封贵族之外,还有很多依附贵族。也就是臣子,许多官员都是世袭的,比如父亲是警察局长,那儿子也是警察局长,孙子也是警察局长。除了那些有封地的王之外,在朝为官的人身份等级大体上被分为“公、卿、士”。公即为“太师、太傅、太保”相当于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大佬,天下有啥事都向他们汇报,然后他们再向天子汇报。卿即为中层管理干部,划分为各个部门,管财政、管军事、管民生等等,士就是基层官员,上头一句话底下跑断腿的那些活都是他们做。

这些在朝为官的基本上都是世袭,也就成了贵族,除了三公是有大封地的诸侯,其他官员其实只有少量的土地,在周朝发展的三百年里,多少慢慢都给自己弄了些土地,这些土地从哪来的呢?自然是那些诸侯看不上的土地。比如不方便种植的山林、荒地、沼泽湿地等等,这些地方,虽然不能种粮食,但是出产的一些奇珍异兽、药材宝石什么的,也都可以作为产出物,只是没有粮食稳定罢了。

周公旦定下的周礼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是,由于上行下效,多少想表现自己身份的人,但凡有点钱就弄些铜器、玉器摆在家里作为身份的象征,而且周礼非常重视祭祀,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沿袭自商朝的祭祀传统,周朝有了严格的限定,而且次数非常多,那个时候祭祀不像后来农村里面找个山头摆上点贡品插上香磕几个头拜一拜就算是拜过了。摆什么贡品、用什么器具、怎么摆、几时摆、穿什么衣服带什么饰品那全是有讲究的。要置办这些都是要钱的,光靠在朝为官那点土地收入根本不够。

那些有土地分封的诸侯们尚还能保证自己的收支可以负担这些开销,那些小贵族就只能自己想办法给自己弄些“额外收入”。简单来说就是兼并土地。

裘卫买地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则是因为一件小事。周穆王的儿子周恭王时期也就是周历王的曾曾曾曾祖父, 有一个叫矩伯的贵族,周天子要在丰京举行祭祀大典。 有机会参加国家典礼本是件光荣的事情,但对矩伯来说,不吝于是一场危机。按照西周的规矩,觐见天子是要带礼物的,这是诸侯贵族应尽的义务。

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

但是矩伯的家产都败光了,手里拿不出一分钱出来,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更小的贵族前来拜访,此人名叫裘卫,是当地一个小官,按现在话来说,是个“暴发户”。裘卫家祖上从周穆王时期就担任“司裘”的职位。用现在话来说就是管理天子用的毛皮的,他们家通过贩卖毛皮赚了很多钱,可是苦于没有身份,无法拥有更多的土地,只能在自己家那一亩三分地上窝着。

他听说矩伯苦于没钱买礼物去给周天子上贡,于是亲自登门拜访,表示自己可以“借”给他一些上等毛皮,作为天子的礼物。 无事献殷勤,其中必有诈,矩伯心里虽然有些忐忑,可想到在天子面前丢脸的情景,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明天的事情等明天再说吧。  在完成在丰京的任务后,矩伯志得意满的回到封地,只不过他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还钱的日子到了。在西周,贵族还是讲礼数的。矩伯只好和裘卫又一次坐到了一起,商讨如何偿还债务的问题。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双方商定,矩伯挑的一件瑾璋(玉器),价值 80 朋贝,用 1000 亩土地偿还,还挑了两件赤玉的琥、两件鹿皮披肩、一件杂色的蔽膝,价值 20 朋贝,用 300 亩土地偿还。

由此,这件事情一传十十传百,许多落魄的贵族发现原来还可以这么干?而那些手里有钱的小贵族们也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分封体制因此出现了一条裂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此,周朝从基层开始出现了土地兼并现象,直至三家分晋开启春秋乱世。

历王止谤

把土地资源收归国有,也算是历王宣告自己作为宗主国的权威,对那些诸侯们的一种威慑。此令一出天下哗然,当然哗然的主要是利益受损的贵族们。于是他们结党营私,到处去游说和散播这个政令的坏处,这些话又传回了周历王的耳中。

周厉王震怒,于是下令卫国的巫监听国都民众的言论,一旦发现有人诽谤他直接处决,管杀不管埋。

卫巫也不是什么好人,他假借圣旨打压异己,到处敲诈勒索,蛮横诬告,错杀了不少人,使得民怨进一步积累。到后来整个国都甚至都没有人敢说话了,大街上的人相见都只能用眼神交流,“道路以目”这个成语就是形容此情此景。

连话都不敢说了,自然也就没人再敢提“专利”的事情了,周厉王以为自己的命令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只不过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酝酿。周厉王得意的对召公虎说:“你看,这回不是已经没有人议论了吗?”召公虎叹了一口气,说:“唉,堵住人的嘴,不让人说话,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哪!治水必须疏通河道,让水流到大海;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必须引导百姓说话。  硬堵住河流,就要决口;硬堵住人的嘴,是要闯大祸的呀! ”厉王撇撇嘴,不去理他,召公虎只好退出。

国人暴动

随着“专利”制度的进一步落实,积怨已久的国都贵族们终于爆发了。

这里要提一下国都贵族的政治生态,在国都的贵族们多少都和在朝的权贵有关系,因此周王室赋予了他们参政议政的权力。为什么历王要止谤也是这个原因,国都贵族很多都是给王室打工的。王室把土地资源收归国有,就等于变相削减工资,这也是为什么这帮人为何可以轻而易举的攻入皇宫的原因之一。

国都贵族依靠周王室划定的在京城附近划定的采邑来过活,当然这种划定他们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到自己的土地上去看上一眼,只是每个月都能获得从封地上调拨过来的粮食。

一直到清朝,中国的官员的俸禄还是以粮食作为标准的。而周朝时,他们获得俸禄的多寡唯一的标准就是土地的面积。

但是在都城的生活水平以及物价,比周边村镇肯定高的多,更不用说为了维护体面的生活,要雇佣家奴院丁,要吃穿用度,许多所谓的贵族每天可能都数着米粒过日子。

召公虎得到了消息,城内的贵族们准备举兵攻入皇宫,提前进宫让历王出逃,历王赶紧带着自己的侍卫连太子都没来得及带上,就仓皇而逃。太子静没办法,只好跟着召公虎躲道了他家,而暴民们也有人追到了召公虎家,要求他交出太子。

召公虎没有办法,只好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平息了暴民的愤怒。

这次暴动的影响波及很广,周厉王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周王室的威严扫地。只好由三公之一的周公出面擦屁股,和召公虎一起重整朝野,靠三公六卿暂代天子之职,管理天下。这一年是岁次庚申年,即公元前841年。

公元前841年

从这一年开始,司马迁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始于前841年。是年为:宋釐公十八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共和元年,齐武公十年,陈幽公十四年,蔡武侯二十三年,曹夷伯二十四年,燕惠侯二十四年,鲁真公十五年,楚熊勇七年,卫釐侯十四年,晋靖侯十八年,秦嬴仲四年。  中国历史准确年代自此开始(共和当年改元)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 在位14年。公元前841年1月12日,周厉王三十七年、鲁真公十五年夏正头年十二月朔壬子。周历共和元年正月初一日。由《西周金文历谱》按《膳夫山鼎》推定为:“厉王三十七年正月壬子朔。”

之后,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周厉王死于彘,次年,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共和时代结束。 而周宣王的儿子姬宫湦 ,后来的周幽王登上王位之后,周王室积弱,被犬戎攻入都城,被杀死在骊山之下,在后世的历史上,西周就此结束。

诸侯们推举出来被周幽王废黜的太子姬宜臼迁都洛阳,重建王庭,立其为周平王,后人史称“东周”即公元前770年。

后记

从“共和元年”开始,一直到如今,中国历史年代清晰可查,虽有遗漏旦绝无断绝。中华民族此后经历2000多年风风雨雨。形成了当今这个民族的特性,而这一切的转折点都在于周召共和。或许当时那些历史的亲历者也没有想到,当年的一场暴乱,他们赶走了一个自认为的暴君,旦导致的,是一个乱世的开始。而这个乱世打破了宗族与封建的枷锁,使得知识得以在更广泛的民众之间传播,甚至不再局限于血统、门第。曾经依靠血统进行统治的制度被彻底摧毁,许多曾经的贵族,在秦汉之间,变成了我们后来所熟知的“百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