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四年的奋斗,西庇阿在西班牙战场获得了巨大成功:拿下卡塔赫纳,逼退迦太基的反攻,联合罗马国内的战友干掉了猛将哈斯德鲁鲍尔,前后一共歼灭迦太基军队近10万人。这个战功,从罗马开国以来都不多见。 更重要的是,汉尼拔家族在西班牙的统治也出现了危机:当地土著都不是傻子,看到汉尼拔家族连吃败仗,这帮土老帽突然意识到,原来还有比迦太基人更粗的大腿可以抱,于是这帮土鳖王们开始不安分起来,明里暗里和西庇阿眉来眼去,汉尼拔家族再当地的统治出现了危机。 一切都朝着对西庇阿有利的方向发展,于是,西庇阿决定再加一把火,彻底结束西班牙战线。 一、平定西班牙 公元前206年,也就是罗马人击杀哈斯德鲁鲍尔的第二年,西庇阿动手了,这就是西庇阿在西班牙战场的最后一战:伊利帕之战。 这场战役蛮有意思的,情节有点像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学到过的《曹刿论战》。中心思想总结起来就一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这场战役罗马这边一共4.5万人,由西庇阿和他的副手雷利乌斯指挥,而迦太基那边集结了7.5万人,由汉尼拔仅存的三弟马可尼担任总指挥。战役地点发生在西班牙南部的伊利帕平原(现在的塞维利亚附近),这里地势开阔,以平原为主,非常适合大兵团冲锋。 这么一对比,相信大家看出来了,形势都对西庇阿不利。 但是西庇阿不是轻易认怂的主,他在现场调研一番后,得出结论:硬碰硬肯定不行,但是可以智取。 于是西庇阿把部队拉倒了伊利帕平原上,和马可尼的部队在平原南北两侧的分别安营扎寨。转过天来,两边分别出营布阵,双方列队,军容齐整,此时两边的士气都十分旺盛。 不过罗马人这里,西庇阿下令摆出的是防守阵型,这意思很明确,严阵以待,不主动挑事儿。 看到罗马人不进攻,马可尼这边也不敢轻举妄动,虽然马可尼的军队数量远高于西庇阿,但是马可尼没有他哥哥汉尼拔那两把刷子,况且西庇阿诡计多端,所以谨慎起见,马可尼也按兵不动。 于是第1天从日出到日落,双方大眼瞪小眼,在战场上踢了一天正步,等到太阳落山,双方各回各家。 到了第2天,西庇阿还是把军队拉到了战场上,照样唱军歌、踢正步但就是不开干,马可尼这边当然不敢随便动手,于是到了太阳下山,又是大眼瞪小眼的一天。 等到了第3天,西庇阿还是在战场上踢正步唱军歌,但是这个时候,对方迦太基的军队开始有点稀稀拉拉了,出来列队的时间明显比前两天晚了很多,并且出操的人也比前两天减少了了许多,显然,迦太基那边,军心士气开始散了。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于是第三天深夜,西庇阿下令,凌晨起床,吃饱喝足,第四天一早发动进攻。 到了第四天一早,迦太基那边还在松松垮垮陆续起床的时候,罗马这边早就排好了阵型,西庇阿下吹响进攻号,罗马军队开始进攻。这下迦太基人慌了:匆忙召集全军出营列队,但是这个时候迦太基兵营里起床的起床,吃饭的吃饭,根本没个打仗的样子。当他们好不容易列队完毕的时候,西庇阿的军队已经打到眼门前了。 结果可想而知。 士气饱满的罗马人面对准备不足的迦太基军队可谓气贯长虹,只用了一个上午时间,迦太基军队7.5万人被杀得只剩下了6000人,而罗马这边是零伤亡。 对,你没看错,零伤亡。 此战过后,汉尼拔的三弟马可尼逃跑,迦太基军队死伤殆尽,罗马彻底控制了西班牙广阔的领土,西班牙被纳入罗马的势力范围内,这也意味着汉尼拔家族在西班牙苦心经营三代、历经几十年的成果从此被连根拔起,对于汉尼拔而言,他最大政治资本玩完了,对罗马而言,从此刻起,苦逼的日子终于熬过去了,罗马和汉尼拔之间的攻守形势逆转了。 很牛逼对吧? 然而这场大捷对于西庇阿而言,真正有价值的收获是和一个叫做马西尼萨的人成为了好朋友。 得到了这个人,上面提到的那些所谓的战果实在算不上啥。 这是怎么回事? 二、交个朋友 这个叫做马西尼萨的,比西庇阿略大4岁,他不是西班牙本土的原住民,也不是迦太基人,而是努米底亚人。 好了,现在请大家努力回忆一下,大家还记得“努米底亚”这个词儿吗? 如果记不起来了,建议你去翻翻这篇文章(第二次布匿战争5:三战三捷),重新领略一下努米底亚骑兵的风采。 这个马西尼萨,就是当时努米底亚王国驻扎在西班牙的骑兵军团的老大。 一个三十来岁的小子就能当上威震地中海的努米底亚骑兵的头儿,什么来头? 我想你应该能猜出个大概吧,在那个拼爹的年代,这小子能坐在这个位子上,只能说明他有个巨牛无比的爹:努米底亚的国王。这个马西尼萨就是这个老国王最宠爱的儿子、努米底亚当今的太子爷、未来的接班人。 如果不是最疼的儿子,老国王也不会年纪轻轻就把他送上战场,这明显是让这个宝贝儿子多捞些军功、多刷点经验值,好为后来接班做准备。这个套路,古今中外都一个样儿。出于这个原因,努米底亚老国王为儿子选择了西班牙战场,一来这里也算是前线,有仗可打,容易出成绩,但是二来这里又不算是最前线,最凶险的战斗不在这儿,安全性有保证。如此煞费苦心,可见老国王对这儿子的上心程度。 而这个小年轻也不负所望,在西班牙率领这支凶悍的骑兵部队屡屡获胜,打了这么多胜仗中间,最牛逼的一战就是四年前的那场遭遇战。 大家还记得那场遭遇战吗? 在上一篇我们曾经提到过一句这场遭遇战(第二次布匿战争9:打胜仗就是最好的团建),这场仗中,努米底亚骑兵一口气干掉了当时罗马军队的正副指挥,而这两个指挥官,就是如今在西班牙战场大放异彩的西庇阿的亲爹和亲叔。 也就是说,眼前这个努米底亚的太子爷,是西庇阿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 而现在随着伊利帕战役结束,不仅汉尼拔家族在西拔牙的势力被一锅端,连带着这个马西尼萨的军队也被西庇阿打残了。吃了败仗之后,马可尼和这个马西尼萨树倒猢狲在各自逃命去了,而西庇阿偏偏就挑了马西尼萨追了上去。 现在问题来了,你觉得西庇阿去追对这个杀父仇人,目的何在? 这还用说吗,肯定是宰了这个王八蛋啊。 我猜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个反应,包括我在内,我们都会做种选择,因为我们都是平凡人。 然而西庇阿不是凡人,这是个猛人,而且是个超级猛人。 西庇阿之所以去追马西尼萨不是为了赶尽杀绝,而是想和马西尼萨交个朋友。 对,你没看错,是交个朋友。 西庇阿派人到马西尼萨的军营中,送上了自己的亲笔信,在信中,西庇阿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马西尼萨是个聪明人,应该看得清楚形势,罗马已经挺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迦太基的好日子到头了,与其跟着迦太基完蛋,不如与我合作。只要你愿意站到我一边对付迦太基,那么你我之间的恩怨从此一笔勾销,以后咱们哥俩好。 不知道你看完是什么感觉。至少马西尼萨看完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杀父之仇,说放下就放下了? 其实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稍微想想就能明白西庇阿为什么会这么做。没有比马西尼萨更合适的拉拢对象了,也没有任何时机比现在更有利于拉拢马西尼萨了。马西尼萨背后是那支让人谈虎色变的努米底亚骑兵,如果能够得到这支骑兵,配上罗马强大的重装步兵,那么西庇阿的军团将如虎添翼,而至于时间节点现在也很合适,因为迦太基已经从战略进攻转为了战略防御,西班牙战场的例子就很好证明了罗马人已经抓稳了战略主动权,战争的局势已经开始明朗了,要跳槽,现在正式时候。 所以西庇阿的心思很明确:识时务者为俊杰,你马西尼萨没有必要抱着他们的大腿一条道走到黑,不如过来跟我干。 那么对于西庇阿的分析,马西尼萨是个什么想法呢? 马西尼萨心动了。 因为他完全同意西庇阿的观点:迦太基蹦跶不了几天了。 在和西庇阿交手的这几年中,马西尼萨亲眼目睹了罗马人的厉害,也从各个渠道听到了迦太基国内的腐败与高层的争斗、以及汉尼拔在意大利是怎么一天天从主动进攻转成了被动防守的,从内心深处来说,马西尼萨也认为,胜利的天平倒向罗马了。 单就这一点上讲,西庇阿递过来橄榄枝想拉他入伙,马西尼萨是很乐意的,但是,马西尼萨毕竟是西庇阿的杀父仇人,纵然西庇阿宽宏大量,问题是马西尼萨敢相信吗,谁能保证这不是西庇阿的忽悠?或者说,如果你是西庇阿,你拿什么向人家马西尼萨保证,你西庇阿真的可以放下仇恨一笑了之? 靠嘴上说说肯定不行! 这个问题是横在西庇阿和马西尼萨之间最大的障碍,不解决这个障碍,西庇阿的拉拢计划是无解的。所以虽然马西尼萨和西庇阿之间保持着联系,但谁都拿不出一个靠谱的方法出来,于是两边也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的尬聊,时间一拖就是两年。 直到两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04年,机会来了。 三、剑指迦太基 要说清楚来龙去脉,还得把时间倒回去两年,从西庇阿平定西班牙战场之后说起。 伊利帕之战后,西班牙被彻底搞定,西庇阿出色完成了任务回到了意大利,由于战功实在太牛,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年仅30岁的西庇阿在万众拥护下,被破格选为当年的执政官(罗马的执政官最低年龄是40岁)。 当上了执政官后,西庇阿意气风发向元老院提出了一个战略调整的方案,大概的意思是说,前面因为坎尼会战,罗马元气大伤,所以只能采取费边老爷子的“拖延战术”,用空间换时间。事实证明,老爷子的战术非常好用,这套战术让汉尼拔在意大利的陷入了“进不得、退不了”的尴尬中,罗马也因此挨过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是现在情况变了,汉尼拔已经被封死在意大利南部,而汉尼拔家族的根基西班牙也已经被砍断,所以这个时候,可以在战术战略上做一些改变,不要再一味防守,而是进入战略反攻了。 而且西庇阿认为最好的反攻地点不是意大利,而是非洲的迦太基本土。因为在自己家里打是放不开手脚的,想要获得完全的主动,必须把战场搬到对方家里去(毕竟砸别人家不心疼)。所以西庇阿的主张是:打上门去。 这脑洞太大了。 要知道之前的十几年,罗马人被汉尼拔打出了PTSD,以至于在这帮元老院贵族眼里,能把汉尼拔按住不闹事儿就很好了,现在西庇阿要打上门去,这帮老爷们别说想,连睡觉都没梦到过。 但是作为新生代,西庇阿就不信这个邪:你汉尼拔又不是神,有什么说不得碰不得的?你能打过来,我就能打过去! 于是西庇阿利用自己执政官的身份开始和元老院辩(撕)论(逼),吵了好一通下来,双方决定妥协:元老院同意西庇阿出兵迦太基,但是由于意大利本土作战压力实在太大,兵力不够用(这是事实),因此西庇阿的兵力要自筹。 要换了一般人肯定抓狂,没兵打个毛仗?不过西庇阿到底不是一般人,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这个方案,第2天他就收拾行装,只带了几个随从就南下西西里募兵去了。 到了西西里之后,西庇阿利用自己执政官的身份、西班牙解放者的威望以及之前搜刮的财富,还真就在两年之内就拉起了一支队伍(牛逼的人到哪里都牛逼),也就在这两年时间,西庇阿和马西尼萨之间保持着频繁的通信往来。两年之后 ,军队成型,西庇阿准备登陆非洲。 而就在这个时候,两年多来一直没有表态的马西尼萨突然找上门来,表示愿意归顺。 西庇阿当然大喜过望,然而当马西尼萨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发现这个他朝思暮想的好基友居然十分落魄,一点都没有王子的样子,甚至身边的随从都不超过200人。 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四、收服努米底亚 通过和马西尼萨的一番交流,西庇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努米底亚国内政变了。 就在前不久努米底亚老国王去世了,照理说这位置应该是马西尼萨来继承,但是当时马西尼萨不在国内,这就给了国内的某些人搞事儿的机会。一直以来,努米底亚就是迦太基的附属国,而偏偏迦太基和努米底亚还脸贴着脸紧挨着,这简直就是拉帮结伙的天然条件,于是当时努米底亚国内有个叫西法克斯的人勾结了迦太基发动政变,抢先一步控制了国内局势,抢到了王位。 这个西法克斯政变成功后,自然完完全全成了迦太基的狗,努米底亚整个国家自然都成了迦太基的资源库,西法克斯不仅占了王位,连带着马西尼萨的未婚妻也一并收下自己用了,当马西尼萨收到消息的时候,就只剩下身边的200个随从了。 实在没辙了的马西尼萨,这才硬着头皮过来投奔西庇阿。见到西比亚的那一刻,马西尼萨只能苦笑,用一种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还略带自我嘲讽的语气说了一句“眼下就只有我自己可以归顺你了”。 这意思差不多就是我成了案板上的肉,要杀要剐随便你了。 然而,西庇阿说了一句霸气侧漏,气势磅礴还“基情洋溢”的回答“有你就足够了”。 了解情况的西庇阿立刻决定,进攻迦太基的事情先放一放,尽全力帮马西尼萨把努米底亚收回来再说。 我说过要和你交个朋友,肯定说到做到。 于是,在公元前203年的夏天,西庇阿率领他在西西里带出来的亲兵登陆非洲,在靠近努米底亚王国的非洲内陆平原,碰上了迦太基军和努米底亚的联军,两边大干了一场。在这场战役中,西庇阿和马西尼萨各自发挥优势,先是由马西尼萨率领骑兵部队冲垮了迦太基军团两翼的骑兵部队,接着西庇阿率领他亲自训练出来的重装步兵全歼了迦太基主力兵团,经过一整天的激战,迦太基一方大败,连死带伤再加被俘累计损失3万人,迦太基主帅临阵逃脱,而努米底亚那个镇变国王西法克斯,则被当场活捉。 活捉了西法克斯,西庇阿一刻不停带着马西尼萨,押着这个政变国王朝着努米底亚首都一路杀过去。一路上努米底亚人看到气势汹汹的罗马人、被五花大绑的西法克斯以及原来的太子爷马西尼萨,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儿,于是一路上所到之处几乎没有遇到抵抗,所有的城市都乖乖开城投降,包括首都。 随着拿下了努米底亚首都,这场政变也随之平息,马西尼萨在西庇阿的鼎力支持下,拿回了属于自己的王位。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上面说得那个横在西庇阿与马西尼萨之间的最大障碍也被清除掉了:西庇阿用实际行动证明,我非但不想杀你,还要全力帮你,而且是不带任何条件的那种。如果你马西尼萨,看到西庇阿做到了这个分上,请问,你还怀疑他是在忽悠你吗?你还认为西庇阿放不下私人恩怨吗? 这下马西尼萨算是彻底放心了,同时对西庇阿的为人算是彻底服了:这个朋友,值得交! 马西尼萨对西庇阿的佩服是发自真心的,从此之后,马西尼萨终其一生都和西庇阿站在同一条战线,不管是政治上的相互帮衬还是私人的关系,这两个家族好得能穿一条裤子。好到什么程度,后来马西尼萨临终前立下了遗嘱,因为担心权力交接不稳会威胁国家安定,他直接指名道姓要求老朋友西庇阿家族负责监督王位交接,这等于把自己国家的生死安危全都托付给了一个外人,而且他丝毫不怀疑这个外人会趁火打劫、或者夹带私货啥的。这意思是有他在,我的小辈们才能坐稳王位,我才能安心闭眼! 好到这个程度,纵观古今中外,很难找出第二个例子了。 故事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对于西庇阿的这些手段作何感想,反正在我看来,就只有一个字能形容:骚! 啥叫骚操作,这就是! 由于有了西庇阿的风骚手段,努米底亚王国正式被罗马收服,当然,那支在地中海横着走的努米底亚骑兵军团,从此也改姓罗了。有了这支军队,西庇阿脑海中设想的“强强联合”终于成型了,西庇阿有了十足把握去正面对决汉尼拔,决战的时机终于到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前面的文章当中,我请大家无论如何要记住努米底亚这个王国,也是我为什么敢下判断,这个马西尼萨才是西庇阿在西班牙战场上的最大的收获。 现在,万事俱备,就等最后一战了,这就是那场火星撞地球的大决战:扎马会战。 大家即将看到西方版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到时候大家也能够领会到什么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