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斧柯山冷门旧坑端砚测评(原创)

 Hewind 2022-09-12 发布于浙江

*原创,若转载请注明“引用自个人图书馆@Hewind*

引用一张广东省博物馆进门处关于端砚坑口的分布图,在斧柯山西麓,除了老坑、麻子、坑仔等上三坑外,还有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等。这些坑口曾经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如宣德岩是明代宣德年间开采的主要坑口,但如今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本人对这些地理位置距上三坑较近的旧坑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同时,引用一位朋友的话来说:“不忍心这些坑口只是上三坑的陪衬。”因此做了此次测评。 


一、测评方法

测评目的:对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一带诸坑口的下发墨能力进行评测,重点关注冚萝蕉、古塔岩、宣德岩等非上三坑的端砚。

测评对象:从肇庆一位出售石料为主的朋友手中收到的老坑、坑仔岩、冚萝蕉、古塔岩、宣德岩等5方平板砚,其中老坑、坑仔表面已处理成标准砚台,另三块他将表面打磨平整,由本人用800目砂纸打磨平滑。5方砚台分别为:1#鹅毛绒青花老坑、2#青花翡翠坑仔岩、3#火捺冚萝蕉、4#红蓝渐变色古塔岩、5#宣德岩。实物照如下:


1#鹅毛绒青花老坑

2#青花翡翠坑仔岩

3#火捺冚萝蕉

4#红蓝渐变色古塔岩

5#宣德岩

测评方法:按以下步骤开展:

1)用铜勺滴一大滴水,启动计时器开始研墨;

2)记录两个时间:墨汁从液态转化为胶态有明显辙痕出现的时间T1、磨至极浓呈柏油状不流动(辙痕出现后不会被墨汁填充)的时间T2。我们正常研墨的时间一般应该介于T1T2之间,T1时墨色还偏淡,T2则太浓很快凝固;

3)使用毛笔蘸墨汁在纸上写“十”字,然后进行一定稀释后再写“十”字,最后将毛笔清洗后写“十”字。

5方砚台依次按照上述步骤进行研墨及书写,记录时间和字迹,以比较下墨和发墨能力。

二、测评过程

测评道具准备如下,除5方砚台外,还包括万杵堂一两特制油烟墨、一支写行草的小号狼毫和手工毛边纸。

测试环境:秋日午后(9月),天气晴朗,室温28度左右,室内自然光条件下,无阳光直射(这点很重要,阳光会影响研墨速度)。

5方砚台都处于干燥状态,然后按照1#~5#的顺序依次进行实验,从滴水至研墨至极浓状态,记录T1T2,再用毛笔蘸墨书写“十”字,用墨碟清水蘸笔后写“十”字,最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笔头后写“十”字。完成后再开始下一方砚台的实验。

研墨时使用“重按轻推”画圈研墨法,基本按照固定的速度和周径(5cm左右直径)。

使用5方砚台磨出的墨记录的“十”字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束后5方砚台遗留的墨汁和清洗之后的实物图(为了比较易清洗程度)如下:

三、测评结论

通过此次测评,得出以下结论:

1、下墨能力:老坑>坑仔岩=古塔岩>冚萝蕉>宣德岩;

2、发墨能力。因本人只写字不画画,无法得出明确结论。从字的黑度和亮度来看,老坑、坑仔和古塔较为优秀,但另两方砚台也不错,端砚总体发墨能力都是比较突出的;

3、易清洗能力:冚萝蕉=古塔岩>老坑=坑仔>宣德岩。这条其实也是砚台比较重要的特性,但一般容易被忽略。

所以,噔噔噔噔,通过此次测评选拔出的明星砚台闪亮出场:古塔岩!它具有不下于坑仔的下发能力,同时又易于清洗,非常适合我这种日常以写字为主的玩家。冚萝蕉具有细腻和易清洗的特质,与麻子岩较为相似,比较适用于以绘画为主的玩家。相比而言,宣德岩在此次测评中表现较为平庸。

当然,本人才疏学浅,接触砚台时日尚短,关于T1T2截止时间的判定有一定主观因素,水滴大小控制也不严格,同时实验样本数也很有限,因此此次测评仅供参考,不作为正式砚台选购依据,大家在实际砚台选型时还是以自己的感受作为最重要依据。另外,做测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测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不够科学规范,希望有仁人志士能推动出台砚台相关评测和检验的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以使得砚台这一国粹能进一步发扬光大,则将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目前我了解到的只有肇庆市出的关于端砚鉴定的一个地方标准(如果有其他标准欢迎大家补充)。

最后,从开始接触砚台到现在,这一路走来,感谢个人图书馆里相关的科普和评论文章,让我获益良多。也因此,写了这篇测评,作为自己这段时间对端砚研究的一个总结,同时希望对后面入坑的新人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顺便的,若能唤起大家对冷门坑口的关注,也属一大幸事。是为记。


20229Hewind于杭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