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事行礼的方法

 文化龙乡 2022-09-12 发布于河南
白事行礼的方法_白事金典

1. 跪拜礼

(1)“跪”与“拜”的区别

跪拜礼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证了。人类由动物的四肢爬行进化到两足直立行走,而在礼节上却做出具有返祖现象的弯腰、伏地、以头触地的动物性行为来,无疑是谦卑、臣服的表示。

但是,“跪”和“拜”原来是有区别的。两汉前,尚无桌、椅,人们席地而坐,所谓“两膝着地,以尻着用于踵(脚后跟)而稍安为坐。”就像现在日本人在榻榻米上的坐势。于是,“伸腰及股而势危(前倾)者为跪,因跪而益致其恭,以头著地为拜。”(张自烈《正字通·足部》,引朱熹《坐跪拜说》)这里,“坐”是将屁股搁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跪”相当于坐着时看见有人来了,便向上抬一抬身体,并向前倾一倾,算是打一个招呼;“拜”才是现在意义上的跪,以头触地。桌椅出现后,这种坐式及跪拜礼仪消失了,“跪”成了双膝下地,“拜”(叩头)则双手伏地,以头触地。跪不一定拜,拜必须跪,而且礼更重。但两者均表示臣服。后世多“跪拜”连用。“拜,服也。”现仍有“拜服”一词。

(2)“拜”和“叩”的区别

“拜”:会意字。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

本义:“拜”,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拜”:就是起身行揖礼,然后慢慢地双腿膝关节触地,揖礼后上身再匍匐在地,这个动作就称之为“拜”。

“叩”:《说文》无“叩”字,只有“敂”字。《说文》:“敂,击也。从攴,句声。读若扣。”从“攴”(pū),表示与击打有关。本义:击,敲打。

“叩”:其动作就是身体不起来,而头在地面,用头叩触地面三次。后世演化为跪下拱手后,合十后,或两手在腿上,直接两手身前两边伏地,头叩首,已经失去了原来九拜的手始终在身前相叠的礼。而三跪九叩礼是针对天、地、君、亲师,所以明朝时讲究五拜三叩头,还有文庙的四配而四拜礼。

中国礼文化是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礼由大方中正、不亢不卑的君子之礼,到越来越简单。而卑躬屈膝奴化,而后到民国时期就反引进了鞠躬这一日本文化符号,此“敬”而无礼了。满清时期认为拱手礼、跪拜礼皆太过奴性,让五四思想的孙蒋政府取缔了。

资料记载:古之礼仪如是应用,先是远远的拱手致意,近前才作揖行礼,或是对长者加跪拜礼;古之拱手礼,汉时还有拱手厌礼,就是拱手微鞠不磬折,手靠向胸部;后消亡,唯有拱手前圆推为礼。跪拜礼汉唐之前一直是以推手作揖为主,跪拜也是推手揖礼“磬折”跪拜“拜首”。唐时期还常见推手作揖与拱手作揖,加上西域胡族的单手叉礼演化的双手叉手礼为主。五胡乱华时期礼比较混乱,至宋明时期,皆以拱手长揖了,而跪拜礼皆是拱手鞠躬后,加跪拜拱手“叩首”。

(3)三拜九叩

① 走进庙观后,进入大殿,面对神像,首先两手放于两腿侧,两脚并拢,离跪垫三尺远,身心安静,肢体放松,妄念不要存,嘴里舌搅华池甘液自生。静下心神。

② 头脑清静后,下颏内收,舌顶龈交,含胸顶背,虚心下气,手掐子午诀通阴阳。子午诀就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拇指掐中指尖,右手拇指掐左手无名指根。接通手肺阴经气和手少阳三焦经气,达到阴阳相合。男女左右手相反,又称太极诀。然后呼气三口将诀合于脐下一寸三分处。

③ 迈出左脚,跨出右脚。举步轻灵,沉住气,三步走到跪垫前,两脚站定,弯腰鞠躬同时拱手,此时手型是左右相合的太极诀,高不过眉,低不过胸,在嘴前上下位置,然后两手徐徐下降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向右下划半圆。

④ 在右手划分半圆的同时身体下蹲,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按在跪垫前沿上,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母指接于右手劳宫穴位,左手其余四指盖在右手背上。此时脑子里要观想你叩拜的神佛化成一道光进入你的体内。手在做时,意念要到,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 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轻轻叩三下,引导腰背督脉之气,上升于头顶,百会穴,此为返老还童式,是为还精补脑。意念观想自己身上放出万道金光。此是于你叩拜的神佛金合二为一。

⑤ 起身,左手护心,引导督脉之气下降十二重楼,落入丹田。右手再起,合成太极手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脚踏实地,力量分配到脚跟七,脚尖三角形底涌泉穴成涵空状态。此有利于真气上升和下降,两脚前后虚实分明,双手合住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坠肘,到嘴前上下处,两手降于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中分出来,向右下划半圆时身体下蹲,左手揸入右手,腰部命门向外突出,尾骨处长强穴内收,两脚跟顶住长强穴,防体内真气过泄,此是二跪六叩。

⑥ 再起身,左手护心,右手再起,合成太极手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脚踏实地力量分配到脚跟七,脚尖三角形底涌泉穴成涵空状态。此有利于真气上升和下降,两脚前后虚实分明,双手合住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坠肘,到嘴前上下处,两手降于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中分出来,向右下划半圆时身体下蹲,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母指接于右手劳宫穴位,左手其余四指盖在右手背上。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轻轻叩三下。 此是三拜九叩。

⑦ 接着起身打拱鞠躬,左脚先退一步到位,两脚靠拢立正,弯腰打鞠躬退出大殿。三跪象征人三宝精气神,道三宝道经师,天三伯日月星,象征三才。

九叩象征纯阳之数。三跪九叩能使阴阳平衡,调七情,去六欲。心态保持平和。过去道门有位前辈每天修炼三跪九叩达上万次。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从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制“礼”“乐”至今,尽管封建王朝历经更迭,治国之道几多兴替,但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贯穿古今,有许多内容被人们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习俗乃至风尚。

石家庄市尤其是广大农村, 从人们对丧葬操办的礼数中,我们自然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

(4)二十四拜礼也叫“大礼”。 为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见父母长辈、举行婚丧礼仪活动时所行。石家庄及周边县市的二十四拜应该大体是一样的。 你等前面那个人施礼以后,该你了,就趋步转过堂前,向左右顶谢者和司礼施礼之后,回到正位,在芦席中间站定,弯腰一揖,挺直身子,迈步右跨至祭桌右角,先作揖,再下跪,挺直身子,再叩头触地,然后站起作揖,算是完成一拜之礼。接着迈步,作揖,叩头,作揖。三拜之后, 才行到香案前,作揖下跪,上香,祭酒,叩头,起身,作揖,右侧身后退至祭桌左后角一礼, 再退一步一礼,至祭桌左前角一礼,退回原位一礼。这样循环三个回合,共磕二十四个头, 故称“二十四拜”。

二十四拜以后,最后那一哆嗦,不好哆嗦,尝试看看。一般是非常至亲的人才这么吧? 我伯父──父亲的亲兄弟──去世的时候,我给二十四拜的。三拜九叩宗教学上的叩拜起源于上古巫祝中的祈祷。

在汉代后经发展,叩拜之礼仪也成了一种修行法门。里面暗藏养生修炼的口诀。教徒叩拜神像一是净化心灵,表示对神仙佛祖们的景仰尊重。二则可使身心慧光圆通, 养生修炼。

人们在祭祀、丧礼中,广泛地使用的三跪九拜礼,在石家庄的白事中依然很广泛。即往下跪三次,其中每跪一次叩三次头。为示虔诚,人们有时将头叩得砰砰响,民间称“磕响头”。这些古代礼仪对我们了解古代丧葬礼仪及由此演变而来的当今殡葬礼节大有帮助。

2. 作揖的姿势

作揖礼一般在丧事活动中使用在妻子或弟兄去世,平辈人前来吊唁结束后,丈夫或家兄还礼时所使用的一种礼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更普遍。

作揖的姿势,有自然下垂和大驾式的区别。所谓自然下垂式,就是两手半握拳,两臂自然下垂,躬身,拳过膝,然后收拢,至胸;所谓大驾式作揖,是两臂向外大伸展,躬身,两臂向下一抄,如水中捞物一般,再合拢向上举至额,双臂垂下。前者显得自然大方,后者显得庄重威严。

在吊丧活动中,作揖的姿势应为“男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或“女子左手成掌,右手成拳”称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而日常生活中作揖的基本手势则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女子反之,”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

这里的含义是:古代讲究以左为尊,直至今天,中国官方依然是继承这一传统的。比如领导人的排序,二号领导人一定在一号领导人的左侧。国际通行的惯例则是以右为尊,所以在接见外宾时,外宾都是坐在右侧的。(小平同志例外,是因为右耳听力不好)古人为何以左为尊?一般的解释是: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作揖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把右手盖住或包住,表示真诚与尊敬。

3. 鞠躬礼

鞠躬礼是现代新式礼节,现在机关单位集体祭奠都是行鞠躬礼。开追悼会或遗体告别时也都是行三鞠躬礼。行鞠躬礼,一般要行一、二、三次鞠躬。要态度严肃,鞠躬够 45 度(亦有90度者),不宜过快或过慢。

清末,受西方文化影响,民主平等思潮炽烈,反对跪拜之声渐起,认为这是“卑躬俯首,生气毫无”,大有伤于人格。据记载,梁启超先生首倡(在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易跪拜礼为西方鞠躬礼,但遭顽固派痛诋而未果。辛亥革命后,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先生马上宣布取消跪拜礼。后袁世凯政府1912年8月17日于北京发布民国《礼制》,规定:

(1)男子礼。男子礼为脱帽鞠躬。在庆典、祀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在公宴、公礼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寻常相见,用脱帽礼。

(2)女子礼。女子礼在庆典、祀典、婚礼、丧礼、聘问,用三鞠躬礼;在公宴、公礼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行一鞠躬礼;寻常相见,用一鞠躬礼。

鞠躬礼屈腰但不屈膝,较跪拜礼无疑是一大进步。一时,社会上竟相效仿,引为风尚,脱帽鞠躬礼被视为有教养的表现。从此,在官方的所有礼节中,男子为脱帽鞠躬,女子为鞠躬但不脱帽;常礼一鞠躬,大礼三鞠躬,跪拜礼在中国社会中被摒弃,相沿迄今。比如官方组织的丧礼或祭扫烈士陵园,行鞠躬礼,如1976年10月18日毛泽东主席的追悼大会,均行脱帽三鞠躬礼。现在日本人中还保持着相当普遍的鞠躬礼,而且在重大场合,鞠躬的弯腰角度达90度。

石家庄民间丧礼中仍盛行跪拜礼,鞠躬礼似有“不尽意”之嫌,有亏于“孝道”。1917年某县一还乡官员在亡父的丧礼中行三鞠躬礼,结果“阶下群情哗沸,谓以鞠躬易稽颡,父死之谓何兹礼也,不欲观之,则一哄立各散去。”此官员急于用新式丧礼易传统丧礼,结果大遭失败。在长辈的丧事中,晚辈行鞠躬礼,迄今仍难为中国人所接受,如子女在父母坟前或灵前行鞠躬礼而不行跪拜礼,多要受到舆论的非难。现在,在丧礼上,官方所推行的和民间遵行的礼仪还各不相同,各自的价值标准不同。

经过清末民初以来100余年民主思潮的熏陶,人们已不习惯于对生者行跪拜礼,但并不拒绝对死者跪拜,所谓“死者为大”。这是孝文化在石家庄人的意识深层处数千年熏陶作用的结果。因而民间丧事中或殡葬服务的事业单位中,灵堂前、遗体前等许多祭拜场所均设有拜垫。前来跪拜者越多、地位越高,死者(连带生者)也越荣光。民间风俗往往有更深厚的文化、心理背景,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汪洋大海”,不是单靠行政命令可以轻易改变的,这就是民俗的力量。

此外,石家庄人在祭祀祖先、向神灵祈祷时仍然行跪拜礼,如在寺庙中的神像前,我们常可见到无数的善男信女们在跪拜磕头。

4. 脱帽礼

在丧事活动中“脱帽”已成为人们的习惯和常识。一般而言,帽即冠。但在古代,帽和冠曾是有区别的。

古代的“冠”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一根不宽的冠梁,从前到后,复在头顶上,将头发束住;冠圈两旁有丝绳叫缨,从左右往下巴处打结,把冠固定在头顶上。周礼中,冠为贵族男子所戴。古人重冠,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为成年男子,可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并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礼记·曲礼下》:“男子二十,冠而字。”(“字”是从名衍生的称号,如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一孔之明曰亮)于是,冠就成了成年贵族的代称。《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弱冠指刚成年,《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有时,一些古书上讲到某人“年方弱冠”,即此人刚20岁。

在古代,冠不仅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精神面貌,而且是显示戴冠者的社会等级、身份及职业、年龄等诸多“指标”的一类头饰物。各朝代的冠式样众多,如:冕,西周为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秦以后专指帝冠;汉、晋时的进贤冠(前高后低,似船形)系儒生所戴,后为文官所戴。(《晋书·舆服志》)后世也就比喻文官,如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古代顶园者称“帽”。《释名·释首饰》:“帽,冒也。”大约是圆圆地冒出于头顶。最初为平民所戴,魏、晋后才普遍化,贵族也戴帽。后世遂冠、帽连用。北宋《太平御览·服章部》对“冠”多有述说,现代学者关于古代冠制亦多有论文专著,兹不引。

古人重冠,因为它是头上的装饰物,头是男子最尊贵处,所谓“高贵的头”(跪拜的意义亦在此)。宋郑樵《通志略·天子吊大臣服》:“夫冠,成德之表(标志),于服(全部服饰中)为尊。唯君亲之丧,小敛之前,与服罪之人去冠。其余礼仪,虽齐衰之痛有变,无废。”即小敛、有罪者和大丧(父母、君亡)须去冠,其余不去,连兄弟、伯叔之丧的齐衰也不去冠。

子路与人格斗,“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史记·孔子弟子列传》均有记载)即是说,君子要死得从容、不慌乱,大有视死如归的气概。至死还要戴好冠,重冠至于此,很能说明当时人对于冠的看法。吉鸿昌1935年于北京被南京政府枪杀时,说:我是由于抗日而死,死后不能倒下去。行刑者给他搬来椅子,让他坐在上面。他又说:我死得光明,你们不能从背后开枪,遂面对行刑者而坐,要他们从前面开枪。其思维模式即子路“君子死而冠不免”,君子不能死得太狼狈了!明清时,大臣见皇帝,先摘冠,而后拜,也成了朝觐礼仪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在电视、电影中常看到的那样。迄今,民间还有“男子头,女子腰”之说,小孩子的头可以摸一摸,但成年男子的头是不能随便摸的,否则有冒犯之嫌。现在看守所中,对被逮捕的男子不问青红皂白,先剃去头发,亦是有意冒犯、挫其锐气之意。

民国以后,随跪拜礼的被废除,在丧事(及清明扫墓)中也引入与鞠躬礼相结合的脱帽礼。这就是脱帽礼为何成为一类重礼的缘由。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去世,在随后的公开吊唁中,有一次,江青大约是慌乱而忘了脱帽,结果招致在场人群愤怒的吼声:“江青脱帽!江青脱帽!”她此时方如梦初醒地赶紧脱帽。在现代国家、政府和军队所举行的丧事中,脱帽、鞠躬礼(加默哀3分钟)已普遍为人们认可,如军队送葬时,军人均脱军帽置于左手,左手平置于胸前,右手则留作敬礼用。此礼各国军队似乎通用。

此外,欧洲中世纪骑士相见,为显示相互友好,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也各自脱下头盔以示礼。它演化为近代军队中的脱帽礼,如挥帽致意、军官们开会时均脱帽置于桌前等。当然,这已超出了丧礼讨论的范畴。

5. 默哀礼

这个和宗教无关的举动起源于1919年,这就是默哀礼的由来。

实际上,第一次官方一分钟默哀在法国起源于1919年11月11日。当时由雷蒙·普恩加莱总统领导的政府,决定以这种方式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一周年。在同年10月25号一项默哀的法律在投票下产生,来纪念一战中为法国牺牲的烈士。默哀一分钟这一行为同样也经历着发展变化。在英国,默哀通常是两分钟,而在美国是三分钟。默哀是一种停滞的追思,20世纪初传入中国。

所谓的第一分钟时让自己沉静下来回忆往者的容貌及习性;第二分钟是重温那些曾经在一起欢乐的时光。尽量都是美好向上的往事;第三分钟就是放手让他走,让他的灵魂得到安祥,让他平静充满爱的离开。

默哀一般是遗体告别仪式中的一个程序,一项议程。行默哀礼时,只是低头默哀,约三分钟后,支持人喊:“默哀毕!”即接着进行下一项议程。但是,默哀也可以单独作为一种仪式来进行。例如:为南京大屠杀罹难者举行的哀悼日;为5.12四川大地震罹难者举行的全国下半旗,汽车、火车、轮船鸣笛,全民默哀仪式等等。这种大型的默哀仪式在学校或厂矿企业有的还要宣读《默哀词》。

默哀时应注意:①在怀念去世的人时要庄重,要摘下帽子,以表对故人的尊敬;②默哀时要闭上眼睛;③还要低头;④一般要配以三鞠躬;⑤重大的国礼还要配以车、船鸣笛等。

例:玉树大地震《默哀词》

今天,举国哀悼,国旗降半。公元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7.1级地震,两千余同胞不幸罹难,黄泉永隔。

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为你致哀,神情肃穆,站立静默。愿你安息,愿你的魂灵去往幸福的所在,不再承受苦难,不再为大地的震颤恐惧惊悸。你们的家人,就是我们的家人,你们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

今天,整个国家为你们哀悼,这是一个国家对亡灵的最高祭奠,对生命的最高尊重,对灾难的最大铭记,对人性的最强坚守。

愿你们安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为你们泪流不止,但我们不会变得软弱,不会屈服于灾难的无情。我们要以一个国家的力量,整个人类的力量,让经历了灾难折磨的人们,重获幸福的生活。我们凝聚着爱,勇敢坚强而快乐地生活,我们知道,这样是对你们最好的祭奠,这同样是你们在另一个世界的期盼。

安息吧,兄弟姐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永远爱着你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