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文龙 往事如烟,旧情难忘。近年来随着老城改造工程的加速推进和新城区的不断扩大,南门坛上已处在了四周现代化高层建筑的包围圈中。于是钩沉南门坛上往事,不只是成了曾在此生活过的老人们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而且也成了从小就看惯了高楼大厦、广场的都市年轻一族颇感兴趣的话题,由心向往之,而足踏看之,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坐骑”,迈开双脚,穿街走巷,寻寻觅觅,去探寻、去感受当年南门坛上的繁华胜景。 南门坛上,其实是常熟古城翼京门即南门外总马桥、四丈湾、丰乐桥至洙草浜、小庙场、花园浜地块的统称。这一地块原为城乡结合部。居中的“坛上”,是因为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在这里建有祭拜社稷城隍的神坛而得名。清末民初,神坛废圮。神坛旧址四周陆续被改建成市屋,并不断向外扩展,逐步形成了可与城内老县场相媲美的商业闹市。又因其时常熟的轮船码头和汽车站都设在这里,大批南来北往的旅客,大量东进西出的物资,汇成滚滚人流与物流,强大的集聚效应,迅速催生商贸、餐饮、娱乐业的竞相开张,而且生意火爆,买卖兴隆。因此,旧时的南门坛上,堪称是常熟城外的一方黄金宝地。 横跨护城河的总马桥,笔直对准翼京门,是从南门外进入城内的“咽喉”要道。此桥原为木结构,桥堍城墙边的空地上,竖有一排半截埋入地下的坚固圆木桩柱,那是供入城坐骑者用来系拴马、牛等牲畜的,俗称拴马场。清代,除持有官府“特别通行证”的官员外,任何文官武将与普通百姓,未得城门守将同意,均不得擅自坐骑入城,一律须将马、牛等牲畜系在拴马场上,方可步行入城。因此,每逢城内有盛会或*时,拴马场上常有好多马匹被挽系在桩柱上歇息或食料,偶尔马嘶长鸣,引得路人驻足观望,故民间约定俗成将桥命名为总马桥,这倒也是那时的真实写照。时过境迁,总马桥现已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堍下再也找不到马的踪迹,昔日的拴马场也已被改造成了栽花植树的绿化景观带,正好为隔河南门坛上大片传统旧民居融入城内新建筑群作了过渡与缓冲。总马桥既是城内城外的分界桥,又是新旧两个时代的联结点。站在总马桥上,瞻前顾后,两相对照,顿感时空交叉,怀旧情绪油然而生。那么就让我们走过总马桥,到大街上去走马观花一番吧。 总马桥大街是南门坛上唯一以“大街”称呼的街道。说是大街,其实既不长又不宽,长不过140米,宽只有5.8米,冠之于“大街”,在现代人看来,不免过于夸大,名不副实。不过,这样的宽度,在当年的古城中,已称得上是很有些规模的了。那时常熟城内同样被冠之于“大街”的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四条大街的宽度,也不过如此。况且总马桥大街和南门大街中间只隔了一个城门一座桥,后来城门一拆,桥基放平,两条街就接轨连在一起了。既然城内的可以称“大街”,城外也称“大街”又何妨。里外都称“大街”,一下子把城乡差别消灭了。只是近年来南门大街经过改造,拆除了临河民居,光车行道就放宽到了18米,而总马桥大街除了原先的弹石街面改成柏油街面外,街道及两旁建筑基本保持原样。这就使总马桥大街成了进出城的“瓶颈地带”,显得格外拥挤。幸好后来在总马桥东侧新建了红旗桥与白雪路,西侧扩建了元和桥和元和路,大大地减轻了总马桥与总马桥大街的压力。但新扩建的这两条交通大动脉,在服装城交汇相接后,却又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将整个南门坛上紧紧地裹在了中央。 物是人已非,时过境未迁。今日的总马桥大街,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从桥堍下走到君子弄,两侧都是挤得插不进针的店铺:饮食店、熟食店、百货店、杂货铺、理发店、香烟店、南北货店、药房、服装店、布店……大到电视机冰箱,小到火柴针线,一般人家饮食起居所需的物品,这条街上应有尽有,即使是即将淘汰或别处已不经销的商品,这条街上仍旧“淘”得到,而且价格也相对低廉,符合底层平民百姓的需求。特别是总马桥大街与君子弄相交转角处的农贸市场,出售的蔬菜和鱼虾,不但是全市最低价,而且绝对保证新鲜。这是因为菜市场后面枕着元和塘,大量农产品和水产品,都是自产自销的农民、渔民当天早晨摇船送来的。精明的家庭主妇,常常宁可多走许多路,从城内赶到这儿来采购。每逢过节的那段日子里,总马桥大街从早到晚都是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吓得平时骑自行车的行人也纷纷绕道而行,主动避让。但越是这个时候,商家为了招徕顾客,扩大门面地盘,常偷偷将货物出样到店外,占据了人行道和半条街面,使得“大街”显得越来越逼仄,越来越寸步难行。可是这种喧哗闹猛的场面,这种平民集聚的人气,却是别处无法营造也不可能感受到的。所以,每逢节假日与双休日,到总马桥大街来逛街蹓跶的人总是很多。在房屋店面显得有些破旧、有点落伍的店铺里,和老板娘几分几角地讨价还价,与其说是在购物,倒不如说是在重温昔日的市井风情。除了总马桥大街,总马桥左侧的平桥街,也是差不多的格局,差不多的热闹。 自上世纪六十年后,随着轮船码头的消失,汽车站的搬迁,好多商贸企业的转移,南门坛上逐渐遭到冷落,昔日风光已不复重现。但这么多年长期的冷落,却也成全了它作为古城历史文化和传统民居街区的原真性。如今,南门坛上的基本格局未变,大部分建筑旧貌犹存,总马桥大街、君子弄等街巷中的市井生活图像照样鲜活。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珍视的今天,南门坛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一个老街区,不知能否再为常熟创造出一个旅游的亮点。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常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