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在自然 妙在多趣——张志刚谈水旱盆景的布石

 龙岩半主 2022-09-12 发布于广西

图片

水旱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一种传统类型,所表现的是自然界中树木、山石、陆地、水面兼而有之的“完整”景观,如溪涧、江河、湖海及岛屿风光等。

在创作中,树木和山石为架构的主体。树木为主材,其树种、数量、体量、型格往往决定作品的大格局及方向,其成熟度及品相变化更是直接关乎作品的表现效果。在创作程序中通常以树为先,后选石布景,因此,树木在水旱盆景中通常占主体地位,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

图片

赵庆泉作品《烟波图》
石头虽然是水旱盆景中不可缺少的主材,但它的作用和表现力却容易被忽视。没有山石点缀的水旱盆景苔面只能平铺,空旷乏味;树木、林地因缺乏石头的对比和烘托,空间关系和景观表现力也大打折扣,不仅缺乏野趣,更缺乏情趣。
在创作中,从构思到选材、布局、加工等整个过程,石头与树木是同时经营的,很多时候为了树木的烘托和趣味的营造,在石头的处理上还考虑得多些。因此我觉得一件优秀的水旱盆景作品,树木与山石的关系应该是“树石交融,浑然一体,互为依托,相映成趣”。“石因树活,树因石灵,树使石生,石为树存。树离石则'空中楼阁’、'孤峙无依’,石离树则'鹤去楼空’、'枯寂空存’。”(贺淦荪语)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前有些水旱盆景作品树材古雅多变,成熟老到,但布石随意,平列“围坝”,致使画面单调,缺乏韵味;也有些作品随意堆砌石头,不讲章法,不作加工,树石无序,零乱不堪,有“意”但无“景”可言
要做好水旱盆景,必须处理好石头与树木及环境的关系,才能有好的表现效果。要做到“自然入画,清雅多趣”,就必须胸有丘壑,心有所感,方能形随意定,景随情出。
崇尚自然、注重野趣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同时也是水旱盆景重要的审美标准。水旱盆景中的树木、石头、水、土等材料皆来自于自然,表现的也是鲜活的自然景观风貌,它是借自然生态、原生景致的典型美,创作出高于自然并富于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所以石头的处理表现出自然野趣是其根本追求,而追求画意,表达志趣是盆景作者“借景抒情,以物养心”的精神追求。

立意是前提

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盆景创作同绘画一样,须“立意为先”。“意”指创作之前的立意构思,简单讲包括用材、构图及加工方法,更深层面包含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趣。“意”是情之所发,无情则无意,无意则不立,“意高则高,意平则平,意远则远,意深则深”。

图片
拙作《清溪枫韵》表现的是中远景,采用的是夹岸式布局,中间是溪流,两侧是枫林,作全景展示;作品的中心是溪,蜿蜒灵动,潺潺有声;枫林因溪而清静,溪因枫林而旷远。选石时首先考虑英德石,是因为其色青,与汉白玉盆及青苔地貌有色差且协调,并且与红叶相衬又产生冷暖对比。再者,该石种纹络细腻,形体自然多变,用于驳岸衬托细弱的枫林非常适合。
水旱盆景的创作,一般是“材在意先,因材赋意”,即构思立意是建立在树材的基础上,以树种及树型定景域风格和空间走势,后选石布景;当然也有先有创意,后找树寻石、组合布景的例子。
图片

拙作《大地微微暖气吹》采用水畔式布局,表现水域边陆地的一角。因为树木为风吹式造型,枝势奔放,尺度大,在盆面空间分割时不宜琐碎。“水令林远”,通过石头驳岸使水陆分割,主体风林在视觉空间上会被推远,变为中景。该作品也因坡岸而出彩,情趣迭生,画面中的树林变得更高大和富于灵性。树木为对节白蜡,以风取势,动感强烈,因为树干灰白色,盆白色,故选择青色的龟纹石作驳岸,一来考虑色彩的对比,二来龟纹石圆润厚重压得住,这里要选择英德石就显得不合适了。

无论是哪种情况,对于作品初期的构想定位都很重要,对于选材及空间布局应胸有成竹,方可下笔有神。水旱盆景的用石须依据表现的环境空间选择,在形态、质地和色泽方面一定要合乎创作立意,方有助于主景的烘托作用。

选材是基础

再好的创意,没有好的材料去表现,也是枉然。

水旱盆景常用的石头材料,一般以硬质石料为多,如龟纹石、英德石、风砺石等。石材选用最好具有理想的天然形态与皴纹,同时色泽柔和,石感要强。具体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

富于“石感”

石感即石头的质感。水旱盆景中的刚柔对比主要依靠石头来体现刚,故石头的坚硬质感很重要。一般硬质石头的石感强,软质石头则缺少石感;光泽度好的石感强;光泽度差的石感弱。

图片

拙作《峡江恋曲》采用的是综合式布局,虽然两岸中间也有水流过,但表现的已不是潺潺的溪流,而是激流险滩,试想雨季来临,林深水急,别有一番壮观,这种气势已非前者可比,前者清秀静谧,后者雄迈奔放。表现的是峡谷春色,场景大,空间感强,对石头的单体表现要求高,故选用自然而有线条变化和块面展示的龟纹石作主料,以彰显其气势。

2

具有“石形”

在水旱盆景中,石料主要是用作坡岸及点布,很少表现完整的山景,故在选石时,应注重具有“石形”,即石头形态。有的石头形状方正刚硬,表面粗糙,纹络深刻杂乱,虽有“石形”、“石感”,但不适合坡岸表现;石表面圆润,皴纹变化丰富,起伏有致,凹凸多变,则适合选用。少时也会用到“远山”,其格调一定要与用作坡岸的石料相谐调,起“峦”但不可有“峰”。

图片

《清溪枫韵》坡岸处理

3

协调统一

在同一盆水旱盆景中,一般采用同一种石料,并力求达到色泽、质地、皴纹等方面协调统一。但协调统一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因表现内容需要在体量及形状上必须有一定的对比变化,如块面可有大小高低,皴纹应有疏密深浅,形状宜有圆方平斜等等,这样在运用时方可得心应手。

趣是关键

水旱盆景的趣味不能仅停留在野趣,更重要的是要有情趣和雅趣。多种趣味的提升很大程度依赖于石头的匠心营造和精心布局。

图片
图片

拙作《高山流水》前期和后期对比,树木经多年造型更显自然姿态,石头却是即兴组合。选石、布石、加工一气呵成,组合时一定要结合树木的构成风貌和表现环境,在此基础上巧于布局,组石成景,方可画龙点睛,神采飞扬。只要树石组合到位,布势得体,即使树木不够成熟到位,依然会有“境”可言,有“趣”可寻,会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图片

点石是水旱盆景中经常采用的手法,它是水陆一体的自然体现,同时也是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需要。溪涧式布局中,“溪水”的运动变化皆因石而生,流向何方、生动与否完全依赖于布石后的盆面留白,点石在盆面中起的作用不光是“破白”和“显大”,更主要的是“造趣”,千万不要小瞧那几点,它的灵布巧设是溪面“生动”的催化剂,它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凸显崖石的高大和溪流的自然变化。

图片

 石头用多了就会显得生硬,这就需要植物予以“软化”,并赋予“生命”。拙作《峡江恋曲》主石前方石峰中点植一棵小的金钱松,横空飘出,以遮挡部分石体,增加层次深度和趣味。对岸主石后方也栽植一棵小树左向飘出,为的也是增加溪面的狂野之趣。

所以说水旱盆景布石的关键是布趣,这里所指的“趣”是多层次的,主要体现在作品要充满自然野趣、富于生活情趣和饱含艺术雅趣。这种野趣、情趣、雅趣的体现宏观上是由树与石共同塑造的,两者之间的融合互动决定作品情境的高深,画面中的虚实聚散、争让顾盼、远近起伏、高低错落、向背弛张等关系的宏观布势和微观处理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图片

张志刚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

石头虽是水旱盆景中的配角,量小体弱,但却不可缺少,更不可随意;合理的布石点缀是作品出彩的保障。石头性顽,也没有生命,但其质朴的本性却能为作品开扩景域,增添灵性,营造趣味,注入活力。它的选材、摆放位置直接关乎作品的品位,在这一点上毫不逊色于树木所起的作用。它对于烘托主体表现、完善景观布局、提升意境神韵至关重要。

原文刊载于盆景赏石版2017年第11期,有删节

来源|花木盆景杂志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