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道与中医间的“通”

 瀚海低吟 2022-09-12 发布于山东
最近恢复读《黄帝内经》,再读《道德经》,觉得这两本书之间太多的相通之处。徐文兵和梁冬在解读《黄帝内经》时,也多次提到《道德经》。比如:上古天真论中的“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什么是德?徐文兵说:《道德经》中,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现在的“道德”,与古义中的道和德意义是不一样的。道,指天道,是自然变化的规律;德,下面有个“心”字,是用心去体会天道的变化。做的事情符合天道,就叫有德之人。岐伯所说的“知道者”,指的是得道的高人。得道的人,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叫有德,没得天道甚至违背道做事的人叫缺德。



今早,我用毛笔完成的这一段(见上图),出自第二十一章,说的正是“德”与“道”之间的关系。老子认为,道是核心,德是“道”派生出来的。道中有“象”,道中有“物”,有“精”,有“信”。也就是说,道虽然不可感知,但也不是虚无的,是真实存在着的。

罗大伦用中医理论来解释“道”与“象”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中医中有个词叫“脏象”,指的是内脏状态的外在呈现。

巧的是,这两天读《传习录》,又见阳明先生与弟子萧惠的对话中谈对佛家、道家的看法。阳明先生警醒道:自己年轻的时候,对佛家和道家也很热衷,自认为有所得,以为儒家不值得学。但后来在龙场悟道三年后,悟到圣人之学的简易广大。阳明先生认为,佛家、道家的学问,其精妙之处与儒学差不多。但差之毫厘,也会失之千里。还得看你取的是否是精妙之处。

不过,阳明先生说的这些,萧蕙没明白,追问的都是不该问的。除了弟子徐爱深得阳明先生的心之外,其它弟子似乎都让阳明先生很费心啊!



今天读的这段《传习录》,仍然离不开“道”字。阳明先生与弟子探讨《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读这两句,是不是又能体会到儒家与道家之间的相通之处?阳明先生说:道,就是性,就是命,本来是完完全全,不增不减,不假修饰的,哪里需要圣人来评价呢?

既率性而为,又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我看来,这是儒家和道家都推崇的。
如阳明先生所说,对于儒、释、道,我们要去体会各家的精妙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