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汉良日记:写日记可以改变命运

 钟汉良日记 2022-09-13 发布于福建

2022年9月11日 周日  天气晴

同样是来自农村的,同样是贫苦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让家人不再重复循环贫穷的生活?

这个疑问,不是我突发奇想,是因为最近要写日记需要看一些相关书籍,无意间就知道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马燕日记》。它带给我的思考,不会比专门讨论教育的理论书籍更少,而是更多。

虽然我们福建省和马燕所处的宁夏省,在很多国人看来是属于两个经济发展阶段的省份,大家也习惯性地认为我们福建省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会比他们西北地区更加好。但事实上,在我们福建省的多数农村地区,在2000年的时候,一样是属于贫穷落后的地方。

因为马燕在她的日记里描述的生活场景,我们生活在农村的人,真的有特别熟悉和亲切的感觉。比如上学要走几个小时的路,一个星期没几块钱的生活费,开学了家里都交不起一百多的学费,读了小学初中就要为家里挣钱等等。这些大部分描写,就是那个时期,大多数农村人的真实记录。可能就是在具体的数额和程度上,有一些区别,但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但就是看了《马燕日记》后,让我感受到除了这客观存在的外部大环境的一致性外,我捕捉到了最明显的区别,在我和马燕两个差不多年龄的人之间,一早就产生了。

她为什么能在小学就开始写日记,而且一写就是好几年?她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积极向上,又带有思考性的文字?

答案是,首先她的妈妈就是一个和其他农村妇女不一样的人。在2000年那个年份,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有让自己女儿不要重复自己生活轮回的决心和认知,这可不是大多数农村妇女能做到的。

有了她的妈妈这样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里,贫穷的生活现状只不过是一股外力,有了她妈妈的耳提面命,身体力行,才给了马燕更多积极向上,渴望成长的憧憬。

说真的,我自己的妈妈做不到这一点,虽然我也是几乎是依靠我妈妈一人的力量才有机会上高中,读大学的。但那种可能在两个人的母亲,她们儿时就形成的价值观,其实就已经在决定自己的下一代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自己无法预知的成长过程。

这种区别,不是简单的以物质上的贫穷与富裕来衡量。更多的,是一种动态变化,一会是物质上起决定作用,一会是价值观起决定作用,然后伴随而来的是在两者影响下的心态和习惯在起决定作用。因因果果,没办法简单地说哪个是好,还是坏的。

但是,有一个诸多因素促成的生活习惯,却是真的可以带来更多正面影响。这个习惯,就是写日记。我们写日记,可以有各种原因引起的。所以,只要方向对了,出发点在哪里不是特别要紧,持续写下去,就更多可能带来好的变化。

因为即将要失学了,马燕能想到写日记表达情绪,这是很多农村娃娃做不到的。因为自己女儿能否继续上学还是个未知数,马燕的妈妈能果断想到来村里采访的外国记者,这是很多农村妇女做不到的。

这种代表了与生命抗争,面对苦难不低头的精神,才是我们教育最需要传递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我,看到他们的表现,我深感遗憾。自己在那个时期,真的太孤陋寡闻,太胆小怕事了。那种与生命抗争的心理过程,我也有过,但看了人家马燕的日记,我真的无地自容。

不过,现在也不晚。接受好的教育,在20多年前,我没有机会。在20多年后,我自己去争取。一边写日记,一边提升自己。

钟汉良 于福建龙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