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杰今年已经70多岁了,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张文杰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是自己的跑不掉”。 之前还不能理解,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张文杰老家在北京,自从2000年后,张文杰就没有回过北京。 张文杰家里有兄弟姐妹四人,张文杰是家里老大,张文杰是兄妹四人中混得最差的一位,其实这也和张文杰的选择有极大的关系。 张文杰是六八届高中毕业,毕业后就去了陕北插队,在当时全国有一千七百多万知识青年去了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赵文杰来到陕北之后,非常不习惯陕北的生活,吃不好,睡不好,知青都是住在窑洞里,五个人住一间,到了冬天,还要知青自己烧炕,要不然晚上冻得睡不着。 来陕北第一年冬天,连着下了三天三夜大雪,这是赵文杰长这么大,第一次见到如此大的雪,知青一个个都非常兴奋,陕北的雪景非常美丽,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雪停了之后,队长安排知青负责打扫院子里的积雪,扫完雪后,知青打起了雪仗,女知青也加入了其中,大家有说有笑场面非常热闹。 冬天几乎没有什么农活干,老乡都待在自己家里,知青吃饭有专门的社员负责,第一年过春节,队长宰了一头猪,给知青分了一条猪后腿,其他分给了老乡。 大年三十晚上,李晓玲给知青做了红烧肉,还有知青从山里搞回来的两只野兔,十多名知青,美美地吃了一顿,李晓玲还从家里拿来了自家酿的烧酒。 知青当中,赵文杰的年龄最大,由赵文杰带头,知青跟着李晓玲唱起了陕北民谣,在欢快的气氛中,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李晓玲甜美的歌声,打动了每一位男知青的心。 从大年初一开始,知青轮流到老乡家里吃饭拜年,赵文杰在李晓玲家里住了三天,赵文杰这三天可没有闲着,早上起来扫院子,挑水,家里能干的活都抢着干,李晓玲一家人都非常喜欢赵文杰。 大年初二,家家户户开始走亲戚,李晓玲大姐和二姐来家里拜年,李晓玲的两个姐姐虽然没有念过几天书,但是嫁得都非常好,李晓玲大姐夫在县食堂做饭,也算是端上了铁饭碗,二姐夫在县里纺织厂上班。 ![]() 李晓玲三姐妹中,只有李晓玲文化程度高,念过初中,父亲对李晓玲从小就非常疼爱,因为没有儿子,父母打算给李晓玲招一个上门女婿。 一转眼,赵文杰来陕北插队已经5年时间,他已经适应了陕北的生活,和老乡的关系也相处得非常好,因为赵文杰干活勤快,人又长得帅气,很多老乡都想把女儿嫁给赵文杰,此时的赵文杰并没有打算找对象。 1976年,知青开始陆陆续续返城,赵文杰却迟迟没接到返城通知,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赵文杰连续考了两年都没有考上。 1978年家里来信说父亲受伤住院,但是当赵文杰赶回北京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因为赵文杰父亲是工伤意外身亡,原单位决定让子女接替工作,但是在工作安排上,赵文杰和弟弟妹妹产生了矛盾。 赵文杰原本想借着工作的机会回城,但是弟弟和妹妹也想接替父亲的工作,最后还是母亲出面,把工作机会给了赵文杰弟弟,母亲让赵文杰暂时先留在陕北,等以后有机会了再回来。 赵文杰回到陕北后,以留守知青的身份在印刷厂找到了一份工作,考虑到自己年纪大了,赵文杰打算先结婚,就让队长给他说个媳妇,队长直接对赵文杰说道“李晓玲还单身呢,估计人家是在等你,我看你们两个挺合适,就娶她算了”。 队长说的一点都没错,李晓玲确实喜欢赵文杰,而赵文杰心里也喜欢李晓玲,只不过没有敢表白而已,经过队长在中间撮合,赵文杰和李晓玲在1979年底结婚了。 ![]() 婚后李晓玲给赵文杰生了一儿一女,赵文杰从此就安心留在了陕北,只不过李晓玲在1996年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好在赵文杰两个孩子都非常争气,女儿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儿子考上了西安交大。 赵文杰在2000年回北京料理完母亲后事,就没有再回去过北京,如今赵文杰生活安逸,两个孩子都非常孝顺,赵文杰说,他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