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9年对越反击战:解放军兵力雄厚,为何还征召60%新兵做主力?

 WarOH协虎 2022-09-13 发布于广东

在知名小说《鬼吹灯》开头,主角胡八一正在大西北服役,忽然接到命令去火车站报道,随后整车向南开去。

几天之后,大军到了云南边境下车,胡八一等人才知道是要跟越南打仗,部队里有大量十几岁的新兵蛋子,不少人当时就哭了。

很多人纳闷,明明要打仗了,为什么前线会一车一车运来新兵蛋子呢?

相信不少读者看到这里,会以为小说作者在瞎掰,不懂军事,但其实作者“天下霸唱”是真实还原了历史。

在1979年的那场边境自卫反击战里,解放军出动50万人,前线投入20多万人,大约60%都是新兵。

他们有的入伍几个月,有的甚至刚剃完头,在火车上发了武器,就送到了广西和云南的边疆。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新兵多”,是我军战争史上较为少见的情况。其实当时的中国还养着几百万大军,既然并不是没有兵,那为什么要把入伍几个月的新兵送去打仗呢?

这些新兵在战场上表现又如何呢?

一、70年代末,中国前有狼后有虎

1991年末,西方阵营欢庆冷战的“胜利”,留下广大亚非拉国家不知如何是好。但当中国得知苏联解体的消息后,中国的反应是“不悲不喜”,或者说“又悲又喜”。

悲,是因为苏联解体,代表着国际社会主义世界的分崩离析,20世纪恢弘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彻底结束。短短的“红旗落地”四个字,包含着无数悲怆。

喜,则是因为苏联倒下,让60年代起在北方压抑中国的战争威胁消失了,中国可以把更多的国力转到经济上。

中苏交恶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大事,其原因已是老生常谈,它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军事上,中苏常年在北方边境军事对峙,庞大的军队部署牵扯了两国不少的精力。

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布置了50多个师,兵力超过东德。中国也在新疆、甘肃、内蒙、河北、东三省等地修建了大量工事,并屯兵百万防备苏联。

这些军队长时间战备,军费是个天文数字,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压力。而苏联不仅在北方施压,还在东南亚拉拢越南闹事。

在1975年越南统一后,苏联谋求在中国南方扶持越南,共同遏制中国。因而,苏联口对口援助越南大量武器,并派遣数千“观察员”在越军里帮助训练和指挥。

越军在当年本就身经百战,加上苏联的武器支援和苏联教官的战术训练,一度成为亚洲最强的军事力量之一,越南自称为“世界第三强国”。

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灭亡了红色高棉政权。越南以“解放”柬埔寨为名,事实上占领了柬埔寨,意图吞并,并向南蚕食泰国北部。

此时,越南的目标是占领柬埔寨、老挝、泰国北部,建立一个辽阔的“中南联邦”,成为东南亚的大国。

而得到苏联支持的越南,让越军打起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确如砍瓜切菜,中南半岛各国瑟瑟发抖。

这个时候,中国也高度关注着越南的动向,灭柬埔寨已经是不给中国面子了,如果真让越南完成“中南联邦”的计划,那中国南疆会出现一个幅员辽阔的军事大国,这是一个地缘“警笛”。

与此同时,越南人其实已经对中国的南疆边境有想法,多次在边境制造摩擦。中方念在几十年的战友关系,没有强硬对抗,结果越南变本加厉。

1978年末,中共中央决定,鉴于越南对中国南疆的纠纷和对东南亚友邦的无礼侵略,中国决定对越南进行惩罚性打击,这就是1979年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一决策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如果苏联趁机在北方动武,中国将两线作战。

二、1979年对越反击,新兵上阵当主力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计划定下了,国内却面临一个大问题——没兵。

有人奇怪,1975年时解放军有630万人,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到了1979年,解放军也有500多万,为什么会面临没兵的问题呢?

这个问题详细解释很复杂,大概总结一下,解放军当时存在两大弊端。

一是冗员,军内军官太多、后勤太多,真正在一线的军人反而占比不多。

二是解放军刚刚进行了甲乙师的改编,军队的精锐被大量分流,“甲种师”调到北方防御苏联,国内大部分乙种师战斗力尚不理想。

至于区分甲种师、乙种师,是我国在70年代的一种无奈之举。

在70年代,因为北方巨大的军事压力,解放军扩充到600多万,共36个军,120多个师。

但是当时我国经济很差,要养活600多万军人,经济上负担很重,而且难以保证军队的水平,一些边远地区的部队连吃饱饭都够呛。

最后,解放军决定在1975年开始划分甲、乙两种部队。

甲种师齐装满员,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作战主力;乙种师则编制缩小,为甲种师一半,重武器减少,训练量也较少,主要从事生产建设和治安工作。

改编之后,当时解放军一个普通军只有一个甲种师,剩下的两个师是乙种师。也就是说1978年的解放军几十个军,只有几十个甲种师,剩下的都是乙种师。

北方当时部署了几十个甲种师在备战苏联,这些人就是解放军的主要战力。可因为长期和越南交好,我国并未在南方留下什么精锐兵力。

因此,中央决定打仗,就只能临时从北方找来几个甲种师当前锋,然后再从南方各省调动乙种师,用新兵扩充成正常编制,接受军区调配。

所以在1978年到1979年初,解放军征召了大量新兵编入乙种师,最后开到云南和广西边境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根据参战的战士们回忆,战友们之中新兵不少,有的刚从新兵连训练出来,枪打得还不好。有的甚至是1979年1月才参军的,2月就到了前线,几乎是穿上军装的平民,他们基本被编入前线部队,是步兵连的主力。

新兵一到前线,就如小说中写的那样,哭鼻子的大有人在,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接受上级的分配。

当然,解放军也没有纯粹让新兵全当主力,一般的连队都是老兵新兵“四六开”,极端一点的部队是老兵3成、新兵7成,保证新兵蛋子有人带,这才有战斗力。

同时,因为乙种师下层军官从没带过这么多人,军官们也开了培训班,集中训练大部队指挥。

另一方面,云南、广西军区后勤上压力也很大,以前一个师的物资,现在只够养活半个师。为此,四川、江西、湖南、广东地区都加入了支援。

三、打完越南后,中央军委决定改革

1979年2月17日,解放军从云南和广西打入越南北部,对越南进行惩戒。北方的几大军区也同时进入一级战备,以防备苏联随时可能出现的不宣而战。

在强大的炮火开路后,解放军的进攻摧枯拉朽,短短十几天就攻下了越南北部的山区,眼前就是河内所在的平原地区。

很快,在1979年3月5日,解放军就宣布对越的自卫反击结束,大军北撤。

解放军此战虽然新兵很多,但是战士们表现英勇,个个争先,各部队都对新战士们评价很高。在撤离的路上,解放军还对越南北部进行了拆迁,给越南人留了一个教训。

这次战争时间很短,但是对越南造成的破坏很大,北方的工业基础被破坏,城市被摧毁,越南伤筋动骨。

但在战争中,解放军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点就是士兵的军事素质较差,新兵自不必说,连老兵的军事素养都不是很理想。就连越军战俘都认为我军的枪法稍弱,配合较差,战术不灵活。

第二就是武器差的问题,不仅解放军战士手上的56半被越军的AK压制,我军装备的轻型坦克居然防不住大口径机枪,这让中越双方都很惊讶。

最后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军的“臃肿”已经不能忽视,各层指挥部太过庞大,造成指挥不灵,反应迟钝。一线指挥官不少,但缺少经验,打法呆板,不随机应变,造成士兵白白死伤。

战争结束后,许世友大将总结了解放军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提交给了中央军委。其实早在开战前,中央军委就已经分析过我军存在的主要问题,战争正好和战前分析的相吻合。

1979年的中国刚刚从10年艰苦时期中走出来,武器装备长时间不更新,军队思想政治抓得紧,实战训练抓得松,导致下层军官缺乏经验、基层战士缺乏战斗力。

在这十几年间,中国之所以保持如此庞大的军队,是判断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所以一直保持着庞大的战斗部队。

而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小平同志和党中央高层认为:“世界大战不会轻易爆发,解放军维持如此大的规模,对军队发展没好处。

至于乙种师这个编制,在前线验证后发现经不起战争的考验。

乙种师从理论上可以扩编,但是扩编的部分战斗力无法保证,一些技术兵种如雷达兵、防空兵、侦查兵、工兵,甚至找不到兵源补充。

很明显,一个乙种师扩编后发挥的战斗力,远不如同等的甲种师,于是这种部队编制很快被中央军委取消。

最后,经过中央军委数年的研究,从1985年起,解放军裁军百万。在这100万人中,军官的数量就超过一半,达到60万以上。

军官被裁撤,牵扯到很多人事关系,军内怨言不少,但是为了军队的发展,中央军委下令严格执行裁军,让解放军成功消肿。

如今的网络上,网友对于我军当年开战前召新兵去前线的决策有很多议论,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其实在现代国家的动员机制下,当战争爆发,国家动员新兵是非常常见的行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是如此。

二战时,世界各大参战国在开战后第一时间就是扩军,年轻人从新兵连走出来后就去了前线,美国、苏联的千万大军都是这么来的。

在1979年的自卫反击战里,解放军紧急扩军拉起了队伍,新兵们在战斗中没有拖后腿,哪怕是一些装备不如人,依然以摧枯拉朽之势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一场突然爆发的战争面前,这种行动力已经值得骄傲了。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揭秘:197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始末》,佚名

2、《红色警戒——对越自卫反击战全记录》,老克、文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