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红安市有个三口之家的农户。父亲在儿子读小学时去世,仅留下两间残破的瓦房,母亲省吃俭用拉扯大了儿子。儿子读书很努力,得到了一张张的奖状。后来母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家里吃饭都成了问题。这时十六岁的儿子考上了县重点高中,学校要求学生每月交食堂三十斤米。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来就想退学。母亲第一次给了儿子一巴掌说,书是非读不可的,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去学校报名,我随后送米过去。 不久,学校食堂迎来了一位蹒跚行走的妇人,妇人送上的米有早稻、中稻、晚稻和杂米。食堂的主管师傅非常不高兴,认为她是想占便宜,专门拣次米交来。母亲连声说对不起。但在第二、第三个月,这个母亲送来的仍然是这样的米。食堂的师傅勃然大怒说,你这做妈的怎么这样不懂事,我今后不收了,你如何背来的还如何背回去!这时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哭着说道,大师傅,我给你实说了吧,这些米是我乞讨得来的。因我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别说种田,连走路都困难。食堂的师傅大吃一惊,半晌说不出话来。母亲说她怕伤了儿子的自尊,每天都是偷偷地出去到离村较远的地方乞讨的。食堂师傅听到此早已泪流满面,急忙把这个母亲扶起来说道,我马上告诉学校给你家捐款。这位母亲说,千万不要这样做,这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食堂师傅答应给母亲保密,校长知道这个事情后,悄悄地给这位儿子免了高中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三年后,儿子以627分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在毕业生欢送会上,校长特请这位儿子上主席台,台上还堆放了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这时食堂师傅讲了这位母亲供儿子读书的故事,他把这位母亲也请上了主席台。此刻儿子扑到母亲怀中嚎啕大哭,在场众人无不潸然泪下。我也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故事的。我从这个故事中忆起了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相似的经历,我忆起了父母亲的不易。女儿本弱,为母则刚。这个刚,主要不是体现在外在的体力和实力上,而是体现在为了孩子肯于赴汤蹈火的精神上,体现在无私的大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