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一个“西皮二黄”——读小说《老爷子的西皮二黄》有感

 戏剧传媒 2022-09-13 发布于河北

张波先生的小说《老爷子的西皮二黄》,在“戏剧传媒”公众号分八次连载完了。张波说,谨以此作为父亲祈福,为父亲未了心愿传承之……其实,又何不是为所有那个时代的戏曲人祈福,为那个时代的戏曲人传承之呢!

这篇小说写得很有特点,爽爽快快,不遮不掩,一气呵成。通篇充满了幽默和辛辣,连骂人的话也如实照录,搬了进去。在人物塑造上,生动、细腻,似乎有一股野气吹入其间,有愿意跟着作者的笔触,一口气连读下去的冲动。

老爷子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一出场就有一种做人办事威严、认真、不太好变通的感觉。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所表现出来的视戏如命和一身正气,成了老爷子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老爷子不仅自身过硬,而且见不得一点胡七麻糟,就是在上级压迫下,他也不会跟风做出丧失人性的事情。

小说塑造的其他故事人物也有血有肉。头牌青衣雪萍因为遭人嫉妒,又不买剧团新任领导、绰号叫“猪大肠”勾引她自己的账,导致装台时发生安全事故,受伤患病,无奈地退出了舞台;二套青衣李倩虽然演技水平不高,却有一个会勾引“猪大肠”的本事,三八两下,就把“猪大肠”给拿了下来,把雪萍给撤换了下去。

同时,淘气出了名的小花脸“六子”;颇有些闷骚和淫心故事的门卫老杨头;耳朵有点背,被“文化大革命”整得说话像猫叫的冯会计;会唱弹词,有编剧能耐,让老爷子工作有底气的业务办主任老黄;参加演出过《白毛女》,社会刚有一点开放味道,便带头穿起了亮黄色连衣裙的“小皮球”;两耳不闻他人事,一心只顾音响台的音响师大苗等,不管文字多少,都被作者描绘得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小说中,作者很善于用对比手法,让平淡的故事变得有趣起来。如审问“5.16分子”,审来审去,真正制造“5.16分子”冤案的人没有被抓起来,相反让老爷子成了坐禁闭的冤大头;又如门卫老杨头养的鸡被人偷了,原本是一桩小事,却让老爷子大动干戈,硬是把偷鸡人给提溜了出来,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再如描写到文艺新潮与传统文化碰撞时,竟然是把故事场景放到了去往演出地点的大车上,驾车的司机放的是传统戏,三遍五遍,不厌其烦地放,而车厢内的演职人员却吵吵喳喳,听的是云遮雾罩的流行歌曲,等等。

其实,小说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老爷子丢不下传统文化。他徘徊过,也成功地组建了轻音乐队,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娱乐需求,引发了小城的轰动,但是,当剧场票房顶不住外国电影的冲击,尴尬到演出仅有五个观众来看戏,而其中一名还是业务办主任老黄时,他不仅坚持要大家按时开戏,而且对“马前”(缩短台词和唱段)的行为给予了无情批评。

小说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坚守,需要老爷子这样的痴迷者、传承者和管理者。虽然小说结束时,让有流氓习性的“猪大肠”越过老爷子的位置,实现了职务升迁,但是,真正推动剧团体制改革与整合工作的人,依然依靠的是此时已经落魄为艺术总监的老爷子。

小说写的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后,到流行喇叭裤、爆炸头、霹雳舞、摇滚乐年代一个京剧团体的动态。掩卷沉思,不知道为什么“猪大肠”竟然会平步青云,而老爷子却被组织上冷落。真的是老爷子不识时务?还是老爷子太倔强了?

读完小说,好在能安慰读者的是,郁郁寡欢的老爷子,连气带病倒下后,有上千人前来吊唁。由此,想到一句谚语,人的名头,树的阴凉,这也许正是作者创作《老爷子的西皮二黄》的意图之一。

(2022年9月12日于太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