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进拴|游光福古镇

 智泉流韵原创 2022-09-13 发布于河南

郭进拴|游光福古镇

她是坐落在太湖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太湖风景名胜区13个景区之一;她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花木之乡、中国工艺雕刻之乡,更是苏绣的发源地之一,“四大雕刻”享誉海内外,素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美誉,她的名字叫光福。光福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城西28公里的太湖之滨,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岛。东与藏书镇接壤,南同胥口镇毗连,西滨太湖,北接东渚′。光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景优美,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古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物产丰富,是著名的花果鱼米之乡,也是太湖风景名胜区中最富个性和特色的景区之一。1999年,光福镇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列入了江苏省重点中心镇的行列。

2015年全镇总面积约62平方公里,下设七个行政村和三个社区居委会,全镇在册户籍人口4.5万余人,常住人口6万多人。在光福龟山山麓,呈井状,依井观之,可见泉中池水如墨,但将水打上来,倒入桶中,却清澈无比。据传,陈梁年间黄江侍郎顾氏野王暮年告老至光福,在龟山脚下筑室定居,其间,吟诗作画,著书立说,将笔之水泼在这泉井旁,久而久之,墨水源源渗入井中,井水逐变墨色,后即谓墨泉。这里是个梅花的世界,是我国四大探梅胜地之一。光福邓尉梅花甲天下,以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著称于世。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一文中说:"梅花之

光福镇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来此观赏梅花时,为之惊叹不绝,当即赐封之为"香雪海"。梅花盛开时,繁花似雪、暗香浮动;微风吹过、香飘数十里。数百亩梅林形成"沿廓探梅"、"登楼观梅"、"入园品梅"、"登高赏梅"四大美景。

从苏州古城西南偏居一隅的“世外桃源”,到产业特色彰显、人民生活幸福的“宜居宜业古镇”,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依托优质的生态、宜居的环境、深厚的文化,坚持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与一般小城镇不同的发展路径。近年来,光福坚定文化自信,在充分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工艺雕刻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紧紧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加快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导入和农文旅产业融合,形成乡村面貌改善、产业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乡风文明和谐的发展新局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乘风逐浪,蓄力扬帆。

翻开光福镇地图,一幅清秀的山水画卷在太湖之滨徐徐展开。这个陆地面积62平方公里的小镇,山林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积约160平方公里,湖岸线约32公里。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这座太湖小镇的“傲人家底”。

但同样因为生态,光福仅处于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面积就近5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的紧缺和生态红线的约束,让这里的产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实际可用于发展的镇域面积小、经济体量小,“小镇风貌”虽然精致,但在乡镇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光福发展所面临的“现实之需”亟待解决。

“一直以来,光福人民依靠勤劳的双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过传统工艺、花木经济、渔业等产业藏富于民。但由于生态对产业发展的禁锢,全镇的经济体量总体偏弱。面对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深耕'加减法’,合理配置资源,既保护好生态,又腾出理顺产业发展空间,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以此强化为老百姓办大事、办好事的经济基础,补齐民生事业短板。”光福镇党委书记张建明说。

在这样的思考下,光福镇开始重新规划全镇业态布局,通过在纵向空间维度上做文章,打破“小镇思维”,借力整个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优势,从去年初重磅规划“东片科技、中片工艺、西片生态”的空间布局,主动融入苏州经济发展的大潮。

按照规划,“东片”以太湖科技产业园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聚集区,进一步集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全镇乃至度假区经济发展引擎。同时,切实完善工业南区、北区基础配套,加强扶持服务,培育优质企业新三板上市,推动现有企业提档升级,提高亩均收益;“中片”古镇区,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充分发挥四大雕刻工艺集聚的优势,做靓文化核心名片,做优、做大、做强工艺文化产业;“西片”则按照“上山入水”“一山一品”的发展思路,以香雪海核心景区为引领,串联起冲山半岛等沿太湖生态文旅产业,着力彰显太湖渔文化和花木之乡特色,并通过引进国际高端旅游度假项目,以文农旅产业作为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填补全镇西部旅游开发高端项目空白。

规划落地,光福原有的行政区经济开始向功能区经济深度转型。仅从创新型企业来看,越来越多的重磅企业相中这块“福地”,并在这里茁壮成长。安洁科技成功上市,为度假区板块唯一的上市企业;不二工机产值持续稳定增长,销售额多年保持在11亿元以上;首家德资企业沃柏模塑连续两年实现税收翻番。今年上半年,光福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累计完成6.42亿元,同比增长6.17%,新兴产业产值累计完成16.63亿元,产业转型成效初显。

今年,适逢南北朝梁陈间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顾野王诞辰15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出生于光福的先贤,光福专门建造起顾野王纪念馆、顾野王书院,9月19日,纪念馆正式落成开放,这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顾野王家国情怀的阵地,将为文化光福再添一张新名片。

光福自古以来就是历史文化名镇。这里不仅与邓禹、顾鼎臣、顾野王、徐枋等名人大家有着深厚渊源,还有司徒庙、铜观音寺、光福寺塔、香雪海等一大批“文化地标”,更创造出精巧的苏工、苏作手工艺等艺术瑰宝。作为“苏作”“苏工”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光福镇传统手工艺闻名遐迩,其玉雕、核雕、木雕、佛雕等工艺门类齐全,从业人员多、技艺水平高。全镇从事四大工艺雕刻就有约7000人,有“百工之乡”之称。

苏作天工,精华在吴中,“高峰”在光福。翻开光福“百工录”,惹眼的成就令人赞叹:这里拥有“光福核雕”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项目7个,市级1个,区级7个;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7人,区级传承人28人。孙林泉、许忠英、陆小琴、马洪伟4位大师问鼎中国民间工艺领域最高奖“山花奖”,让“中国工艺雕刻之乡”美誉名扬四海。

2017年9月,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苏作工艺展”在法国里昂市政厅举办,来自光福12位工艺大师的18件非遗艺术精品惊艳亮相,展示吴中非遗文化的绚烂多彩和苏作技艺的精湛魅力。这也让光福工艺文化开始了精品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之路。同年10月,光福玉雕大师马洪伟的玉雕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

去年5月,光福镇匠心从艺40年的木雕大师钟锦德获评吴中区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全镇拥有省工艺美术大师、名人12人,市工艺美术大师12人,区工艺美术人才近百人;获评国家、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各1人,获评省乡土人才“三带”名家、能手12人。

光福的志向不仅仅满足于一个“工艺小镇”,而在于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打造环太湖地区名副其实、独具气质的“文化高地”。

近年来,紧跟吴中区“根植吴文化、建设新吴中”主题导向,光福镇精准策划,依托山水人文资源优势,结合梅花节,融入太湖梅文化,开展首届“我们的节日——春节”香雪海新春诗会,把著名诗人、作家请进来,游光福、寻古寺、瞻石壁、踏湖歌,醉卧梅香,寻访工艺,实地采编,形成一批落地吴中、扎根光福的文化创作成果,并顺利出版香雪海诗集《诗约光福》。

光福镇党委委员吴建卫说,“香雪海诗会”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出发,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为环太湖旅游带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动力,书写出吴中农文旅产业发展的“诗与远方”。

向历史深处漫溯,光福重振文化名镇气质。今年2月,光福镇举办联盈福地书润吴中——“香雪海杯”首届全国楹联大赛,大赛征联活动继续扩大香雪海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吴中区、光福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前几天第二届香雪海诗会拉开帷幕,这个发源于光福的诗坛盛会,已成功跻身吴中区区级层面打造的四大文化品牌活动之一。去年底,光福镇成功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对于这个“太湖小镇”来说,无疑将助推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在更大舞台散发时代魅力。

9月初,一场盛大的太湖开捕仪式在光福镇太湖渔港村举行,随着停靠在港内的渔船悉数下湖,中国内陆第一淡水港再次迎来一年中最繁忙最热闹的时节。

千年的渔歌在烟波太湖里奔流不辍,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山水之间吹奏正酣。

“随着渔民年龄结构的老化,传统渔业面临发展困境,作为太湖渔文化传承活的载体,我们必须加快转型,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布局,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太湖渔港村党总支书记蒋兵说,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渔港一直是苏州市划定的经济相对薄弱村。去年年底,省自然资源厅发文批准通过包含光福镇在内的苏州41个镇(区、街道)“三优三保”专项规划,其中便有太湖渔港村470亩土地。由于“三优三保”政策扶持,村集体每年将会增加近700万的固定收入,一举改变这种局面。

“按照村里规划,我们将把停靠在港湾里的废旧渔船重新利用,打造一条'风帆渔港’特色景观街,同时利用整治出来的土地发展有机农业,希望通过两三年的整治,村里业态会有更大的变化。”蒋兵说。

为了向渔港这样富有特色的乡村在新的发展机遇中注入生机,近年来,光福从全镇层面精巧布局,以乡村振兴为抓手谋划一盘“大棋”。通过香雪海景区为核心引领,串联起冲山半岛等沿太湖生态文旅产业,并有机整合渔文化、工艺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做大做强体验式消费,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为光福镇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路径。

在全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香雪海”所在的香雪村,近年来,村民通过苗木经济,走上一条致富路。全村8000多人中有3000多人从事苗木相关产业,苗木产业年产值已超过3亿元!

今年,村里又有新鲜事。从香雪海景区大门向北行走约一公里,一家名为“吾山居”的民宿店招矗立在路边。沿着小路往里走,一处典雅的苏式园林小院展现在眼前。“90后”夫妻郁锦冠和戴安琪是这家民宿的主人,两人原来都有着稳定的工作,今年毅然辞职回到光福开办民宿。而这对“90后”能敢于“冒险”,正是对光福独一无二的山水文化资源充满信心。

光福镇镇长徐正介绍,为了让“美丽经济”发挥更大效应,让更多乡村从中受益,近年来光福开始打造吾家山梅花、塔山樱花、官山岭木荷花、西碛山桂花、潭山樱花等“一山一品”格局,充分彰显“中国花木之乡”的品牌优势,全镇山头一年四季有看头,也让乡村一年四季有人气。

山水之间的变化还在持续。位于光福镇西南角的冲山半岛,是新四军太湖游击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前不久,改造升级的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正式开门迎客,大量游客赶在新中国成立70年前夕来到这里瞻仰,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生活,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困苦、英勇战斗的精神信念,正在光福得以传承和弘扬,这里,不仅将成为“红色旅游”的一个打卡点,也将为光福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精神驱动。
当我站在江南水乡一个叫光福镇的千年古镇时,当我随着人流坐在十字老街口一个临水而建、白墙黛瓦的酒肆时,当我住在三面环水的嘉福广场边的小旅馆时,我的心仍然像湿漉漉空气中的水雾一般飘忽不定,这就是太湖边的苏州吗?这就是姑苏城郊的吴中区吗?这就是镶嵌在太湖岸畔的千年古镇吗?

不是为了寻梦,也不是为了踏青,更不是为了一个神圣的约定。我们踏上这块热土,是奔着全国有名的“花木之乡、果木之乡”的头衔,是奔着“桂花之乡、梅花之乡”的皇冠,在数九寒天,从遥远的北方山区,一路追寻着长在江南水乡的一抹抹绿色,懵懵间误打误闯,一头撞进了古镇的怀抱。

虽看惯了黄土高坡上裸露的沟壑和黄土,看惯了一片片灰茫茫的山岭和荒凉沧桑,可骨子里向往着江南的水乡,向往着湿润的黑土,向往着墨绿般的叶子,当然雪海般的梅花更令人神往。

从遥远的北方赶来,看着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苗木,到处都是触手可摸的湖水,我恍如隔世地站在门外,仔细打量着梦中的蓬莱仙境,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街,还有小巷,一座座依水而建的亭台楼阁,还有清一色白墙、清一色黛瓦的故居,一架架飞水而过的拱桥,还有湖光山色中的小岛,在一片碧水叶绿的色调中,在扑朔迷离的魅惑中,静静的,静静的,连摇橹小船划破湖水的宁静都能辨析得一清二楚,我轻轻地来了。

真的,我来了。

虽然 ,光福镇又叫光福里,是具有2500年集镇史的江苏历史文化古镇,是太湖13个风景名胜区之一,虽然,光福里的主要景点,像“铜观音寺”、“司徒庙”、“天寿圣恩寺”、“邓尉山的香雪海”等等,一个也没去过,一个也没游过,但我也不想去了,有这星罗棋布的湖水,有这古朴宁静的古镇,这就足够了,我真想大喊一声,我来了。

自由自在地行走在光福镇的千年古街上,青石板、方砖铺就的街道,不太宽敞,三四米宽的样子,但没有过多的车流,连摩托车、电动车也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像我一样漫步的人流,行走在上面,犹如在历史的时空里穿越,两边并不是太繁华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有酒肆、有布店、杂货店,也有现代的小超市,不一样的是古色古气的老店门额,是清秀高雅的传统产业,如色彩纷呈的“苏绣”,还有专业从事雕刻技艺的牙雕、玉雕、核雕、红木雕等雕刻小店。

走上桥头,望着缓缓流淌的湖水,不时摇过一叶小舟,荡起层层涟漪,在整齐划一的青石砌筑的堤岸前,又反射回来,把倒影的街景变得晃动和漫长,信步走下桥头,干脆下几个台阶,蹲在湖水的旁边,用手撩拨起湖水,看自己的影子在湖水的荡漾中,不断地变幻,仿佛又一次回到了童年,回到家乡清冽的亳清河中。

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不多远,便看见了打听到的苗木基地。

这是古道边的一个大型苗圃,其实不是小树小苗,花花草草,而是最少培育了一二十年的大型树干。

一眼望不到头的苗圃里,用树种分割成一个个方格,方格里又挖成一畦畦田块,既能浇水,又能排涝,那一排排、一片片的广玉兰、香樟树、杨梅树、桂花树,还有不认识的南方树种,郁郁葱葱,蔚然成林。光福小镇,就是漂浮在太湖里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在湖水的润泽下,越来越有光泽,显得越来越加年轻。

遥望古镇西侧的邓尉山,还有古街口的万亩湿地公园,依山傍水,碧水蓝天,我发现,怎么行走,也走不出这个古镇,光福利,这个古镇真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