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晨曦》序 黄莽 隐士访桃源,郁郁断了魂。 骚客谈桃源,千年意犹存。 每个人灵魂深处都有一座“桃源”,历来诗人颇往之。作者乃吾之乡贤,客居江苏,一南一北,网络传书也甚是方便。大别山的山水,是有诗意的,延绵八百里横卧在吴头楚尾上,这里吴楚文化、江淮文化,中原文化.......在经历了多少战火和文化的交融后,使她独具风格,钟灵毓秀,生生不息。每当一轮“晨曦”出来,万丈光芒,耀眼夺目,身心若至于这空灵之中,自是妙不可言。 “神州荣瑰宝,翰墨著春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诗书典籍又浩如烟海,文辞哲理则洞穿古今,思想光芒曾普照千秋。诗词传承则随运而兴。格律诗词乃文学皇冠之明珠,他爱好诗词,近年来苦攻格律,虚心求教,孜孜不倦。先后创作了千余首诗词,而这本书收集了他568首诗词,题材广泛,颇具匠心。 “每当佳节倍思亲”登高望远抒发情感、寄思或一展心中之抱负。作者《重阳感怀》:“一年一度一重阳,秋令秋风秋木霜。雁击长空思日暖,客登绝顶问苍茫。”巧妙的用“一”“秋”成对,交代时间,“秋令”这里是总领,一语双关,即是秋日节令,也是秋的命令。转句以物交代季节,在作者心中大雁好比苍鹰,为结句抒怀铺垫。问苍茫,作者没有明说,留下余味使人思考。赋诗填词,若一味叙事则枯燥,若一味哲理则少了趣味,若一味具象又太空洞....... 诗言志,就是抒发心声。既要有“骨”还得有“肉”,有情趣的美,有艺术的美,有音律的美,有余音绕梁的思绪才能感人。古往登高之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的“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展示出来的是心胸和眼界。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是一种怀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没有明主赏识,却登上一座专为求贤而建造的高台,其惆怅之情可想而知。往前看不到古代的圣贤,往后看不到后来的豪杰。想到只有天地苍茫空旷,我一个人流下悲伤的眼泪。而作者这首借“苍茫”抒怀表现得是一种高大致远,整首诗没有忧愁,这就是造境,通过造境继而形成不同的格调。譬如唐代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十》:“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重在格调,格律次之。两者兼之,得要法也。《纪念抗战胜利日》:“炎黄古国重怀柔,远播文明润五洲。甲午狼烟疆域破,卢沟弹雨鬼神愁。雄英敌忾忠魂舞,儿女心坚壮志酬。筑梦九天追烈日,俯身沧海著方舟。”这首无晦涩和生硬之典故,首联以“怀柔”政策起笔,讲述了中华文化和做人“温润如玉”般的品格,上下五千年文明文化传播全世界。颔联紧扣主题,交代了甲午战争和卢沟桥事件,国破山河在,侵略从未停。“疆域破”“鬼神愁”用的非常传神。而此联浓缩的写出了历史事件,甲午战争整个海军覆灭,卢沟桥事件如今弹痕依旧在那让“鬼神”都感到惊悚,时刻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可忘。颈联转为人民抗击侵略和牺牲多壮志,尾联以当下为背景,追忆中寄意,可谓深远。这首七律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件写抗战胜利,厚重而顺畅,震撼人心。 作者军人转业,在诗词道路上他说:“诗词革新繁荣,任重道远,不揣愚昧,秉笔忘我,以尽微薄。”这正是一颗诗心所呈现出来的高贵品质,有此心,诗词何愁得不到继承,又何愁不能发扬光大。你我他一起多读诗,多写诗,共同谱写这壮丽山河.......。祝愿乡贤写出更多更好地作品,以馈读者。 以上管中窥豹,是以为序。 2022年于北京中诗协 黄莽:别称诗道,清风居士,号山水悟道,字泓子,曾用笔名龙儿;作家、诗人、音乐唱作人、出版人;崇尚“佛心道为”,著书立说,诗词歌赋皆有所长。中诗协创始人,科技强国智库成员,榜样人物紫金奖获得者 ,中国管理科学院商学院客座教授 ,获“当代中华诗词发扬特级贡献奖”、“中华诗词文化传承人”,2015年“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著有《佛心道为》《诗韵乾坤》等。 朱成凤:笔名桃源居士;安徽六安人,大学就读于武汉军事经济学院,研究生函授于南京政治学院,从戎三十年,屡立军功,2012年转地方工作,热爱文学,酷爱诗词,现为大中华诗词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常州诗协等协会会员,兼诸多协会、诗社的理事或顾问;创作近体诗一千余首,先后发表在各大诗词书刊和网络平台,出合集十余本;2021年参加常州市组织的“戎耀龙城诗歌大赛”,获格律诗第一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