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要还活着,我就要战斗下去”

 菊斋 2022-09-13 发布于江苏

大风,大风从东北角吹了起来。

战旗呼啦一下铺展开来,战士们手中的长矛握的更紧了。

高适冷静地望着远处的敌军。他的铁甲上有几处晦暗的血污,发梢沾着几点沙土。

敌人的军阵向他所在的方向移动,像移动的潮水似的要吞没他。

“擂鼓。”高适说。

于是鼓声响起,穿透了整片战场。埋伏的骑兵们从两侧的山地上开始冲锋,这是远高于敌人估计的数目,敌人的军阵混乱了。

高适身旁的步卒们也紧跟着肌肉绷紧,开始等待敌阵破后的搏斗。

高适没有被战马扬起的沙尘和敌人喷洒出的鲜血遮蔽目光,他全神贯注地盯着战场,找寻那一闪而过的战机。

终于,高适说:“是时候了,进攻!战胜他们!”

步卒们像山一样压了过去,同那些骑兵们一起绞杀陷入混乱的敌兵。

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持续到只有一方的战旗还在立着。

永王的叛军彻底被击垮了。

这是高适的又一场大胜。贰

公元723年,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走进了长安。

他叫高适,是一名诗人。和同时期的所有诗人一样,他的人生目标有两个:功名和诗名。

作为一名勇于进取的大唐青年,高适并没有自满于自己将门之后的身份,(虽然这个将门有些穷),他坚信只有自己用双手取得的成功才叫成功。

于是他来到了长安找寻自己的梦想,他知道这是一个充满着挑战的城市,但他也相信自己不是一个庸碌之辈。我一定会成功的,他这样对自己说。

但当时的长安官位紧俏,住宅短缺,长安的高消费让这个年轻人的钱袋吃紧,各种关系门路也让他脑袋发懵。

终于在熬了一两年之后,经历了各种碰壁的高适不得已认清了一个现实:

盘缠有时尽,梦想遥无期。

高适的心凉了,最后他只好狼狈地离开长安,客游梁宋,而后定居在宋城。

在宋城期间,高适的生活状态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躬耕取给”。所谓躬耕取给,说得好听些叫自食其力,说得直白些其实就是穷到不下地干活就没饭吃了。

可以想象,也许在某个耕作的晚上,听着风吹麦浪,水漫沟渠,高适自我打气道:别灰心,这样的日子会过去的——田埂边的野草也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高适在宋城一直住了近八年,直到唐朝开元十九年,快要奔三的高适北游燕赵后,才终于找到了份幕僚的工作。

虽然幕僚工作的薪水并不高,但高适干得很认真,再加上他的吃用也节俭,终于在工作了几年之后他的经济水平有了显著上升,其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他能凑出赶考的路费了。

于是,在三十二岁那年,高适再度起身,应征赶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而后落第。叁

高适生活的那个年代,正值大唐文艺界的群星璀璨之时。其中最闪耀的两颗星,一个叫李白,一个叫杜甫。

当然,高适也是这漫天群星的一颗,并可能是同领一个“最”字的诗人。

那一年,这三颗星辰一同流落到宋城的梁园。兴许是当时天气并不太好,这三颗星星都有些黯淡。

当时的李白四十三岁,刚被赐金放还不久,一张帅脸上写满了“衰”字;杜甫三十三岁,正值童年危机、少年危机之后的中年危机,杜甫很努力,可是事业一直没起色;高适四十岁,跟李白差不多大,可混得跟杜甫差不多差。

几杯浊酒入肚,三个人不免就自己的失败发表了一番感言。

轮到高适时,他长吐出一口郁气,历数自己过往的坎坷失败,言语中不免有些对生活和人生的愤恨。

“那你是否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呢?”酒桌上有人问。

“不。失败并不能征服每一个人。”高适说。

李白和杜甫都笑了,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两年后,一首《别董大》传遍了大唐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而它的作者正是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既是送给将要离去的友人,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尽管他早已经饱经风霜,被生活折磨过无数遍,但他说,“无人不识君。”

是的,星辰的光辉是不会被磨灭的。

公元749年,已经四十六岁的高适终于被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中第,走出了他功名之路的第一步。

而在此后数年间,高适开始不断升迁: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擢谏议大夫。

所谓厚积薄发不外如是。

而在永王李璘谋反之后,高适更是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 肆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永王李璘三顾李白请其入幕,李白心情激动,觉得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终于来了,欣然出山。

但是令李白没想到的是在这场席卷全国的大动乱中,永王失败了,他也跟着被俘虏了。

被俘后李白由于“谋逆作乱”被判死刑,打入大狱。

在狱中的李白度日如年,尽管他的妻子和朋友都竭尽全力地去营救他,但“谋逆”的罪过哪是那么好求情的,获救的希望可谓渺茫。

也因此,李白当时在狱中的处境几乎就是计日等死。

就在这时,李白打听到一个消息,他当时梁园相逢的故友,如今威震四方的淮南节度使高适,不日将抵达此地。

在狱中闻此消息的李白顿时仿佛溺水的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连夜写了一首诗,请人转交高适: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

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

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李白《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在这首诗里,李白先是对高适大夸特夸,夸其本领非凡,心胸宽广,在谈笑间就能消灭强大的敌人,太了不起了,简直就是无敌的化身。

而在夸完高适之后,他可怜兮兮地说,你看我就不行,被你谈笑间就给消灭了,但咱们交情毕竟摆在那,您作为咱的好兄弟,该帮咱一把还得帮咱不是?

诗传出去了,高适也读了。

但读完之后,他抿了抿嘴唇说:不。

他欣赏李白,与李白有交情是真;李白叛乱,为叛军永王做幕僚也是真。

但交情是私交,叛乱是公案。

私,不可以废公!

也因此,直到最后李白获救,高适也始终未发一言。伍

作为一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后半生几乎都在战场上奔波。

在平讨完永王之乱后不久,高适就马不停蹄地奔赴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场。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战役睢阳之战中,高适更是凭借超凡的指挥能力解救了睢阳之围,为战争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卓绝贡献。

也正是因为过人的功勋,在高适死的前一年,他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有唐以来唯一被封侯的诗人。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高适传》

封侯!这是终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所有大唐诗人都孜孜以求却未能实现的目标:裂土分疆!挂印封侯!

而《旧唐书》对此则称: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作者:聆思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