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这首诗,过了1116年才火

 咪斯头儿 2022-09-13 发布于四川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

文章图片1

- 写在前面 -

...

在段奕宏、张译主演的电视剧《团长》中,小书虫有这样一段台词:

“我居然要看书才知道,我们曾经那么辉煌!无畏、开阔、包容世界、不拘一格……我们祖先没有榜样,可走了整整五千年!可我却要读书才知道!不是从你身上看到的,也不是从我身上看到的,这就是问题……”

很喜欢这句话,也一直用来鞭策自己。

有些东西应该存在于我们的骨子里,他不应该是你刷到了谁的视频、看了哪部电视剧、听了谁的闲谈、读了哪本书后才知道的。

就像崔道融的那首《梅花》,要过了1116年后,经过《甄嬛传》的误读,才被大部分人所熟知一样。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们都缺乏一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更为遗憾的是,甄嬛居然把这样一首经典的诗句给读错了。

尽管曲有误、周郎顾,但事实上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它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读法。

或者将错就错,反正又不影响自己和任何人的生活。

这就是小书虫深感痛心的地方。

错不怕,错了可以改,不能够正视问题就会成为最大的问题,所以“专家”们就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改成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又对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远上寒山石径斜”作了音改。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文章图片2

- 诗文赏析 -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出自崔道融的《梅花》,作于公元895年

在众多的“咏梅”诗中,这首亦算是比较突出的,诗人运笔流畅,没有引经据典故作高深,只是用清美的笔触描写了梅花的高贵品格,以及自己内心的柔软。

文章图片3

崔道融:

晚唐诗人,擅诗及书法,曾在乾宁年间做过县令,战乱后飘蓬于江湖,与司空图、方干有酬唱。存诗80余首,流传度不广,如果不是《甄嬛传》,知道他的人会更少。

诗文大意可解为:

寒梅初放,花萼中还点缀着白雪,梅花向来清俊孤傲,即便入画也难以传神;花香芬郁别有韵致,迎风而立不畏严寒;

心中藏有惆怅的人不愿聆听那些哀怨的笛声,宁可拖着病躯倚靠着梅枝独自赏着绮丽的风景;如果凛冽的北风能够看透我的心意,就请不要轻易地去摧残它的孤美。

朔风:北风,寒风。反义词为薰风。

文章图片4

诗人没有刻意去渲染梅花之美,因梅花向来独开,不与群芳争艳,这是难能可贵之处,所以只写了“数萼”。

“初含雪”和蕊心映衬,极具画境,但是诗人又说“孤标画本难”,这种清峻之美不是笔墨能呈现出来的,深刻地表达了梅之高洁。

既然无法入画,那总能嗅得梅香,这是一种连贯的动作,说明诗人并非远观,而是在梅开之地缓缓而行,漫步于雪后初晴的园林之地。

之所以说这是一首上佳的诗作,是因为诗人言及梅不入画、难刻其骨,但是诗人自己俨然就是一道风景了,读诗之人会把他和雪后之梅看成另一幅画。

也就是说,这幅画其实诗人已经画出来了,用的不是笔墨,而是自己的行为。

文章图片5

“清极不知寒”也是有双重之意,梅自然不惧寒冷,可赏梅的人不同,能在雪后漫步于梅园的人,首先要抵御的就是严寒。

故,诗人接下来写“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原来诗人身体抱恙,心情本是不佳,不愿在哀怨的笛声中去回忆往事,宁可忍受寒冷来园中看梅。

上下句衔接,会发现非常流畅,浑然天成。

特别是最后两句“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因为诗人有恙在身,要抵御风寒出来赏梅,所以就对梅花更加怜惜,希望凛冽的北风能懂得惜花之情。

风雪自然是无情的,诗人为它们赋予了人格,更是希望自己的身体也能早日好起来。

纵观整首诗,是一个双线的故事,表面咏梅之高洁,内在诗人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全诗一共四联,每联都有梅、每联都有人,相互交错又各自独立,意境绝佳。

文章图片6

如果把人的因素从诗中剔除,你就会发现这首诗并没什么特别,因为诗人本身就是这首诗的一道风景线。

桥上的人看风景,我们看桥上的人,如是也。

尤其是尾联,诗人把自己的情感爆发出来,不强烈,却深入人心。就像有时候你站在海边、江边,或者望着日出日落,心中也会有祈祷一样。

只不过,诗人是倚靠在梅树边,对着北风默默倾诉而已。

这样的诗,我们早就应该读到并熟知的。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