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行(4)----在一起 对于长子鲍店这个地名,很是熟悉。这熟悉,是因为自小时候起,过年或是节假日,妈妈或爸爸就会收到来自这个地方的信。虽然不是每年都有,然总是时断时续地飞来。有的时候,还会收到玉米、小米或是棉鞋。 是的,这个地方,有奶奶的小儿子-----我的叔叔生活在那里。 也不知从几岁开始,知道了山西长子鲍店有个叔叔;也记不得,小时候叔叔曾回家过几次。只是记得,奶奶在世的时候,叔叔每次回来,奶奶总是很高兴。不回来的年份,偶尔收到山西的来信,妈妈就会读给奶奶听;然后,奶奶就会叫妈妈回信,把她想表达的意思,通过文字让妈妈写下来,寄过去! 到中原旅行,看地图上,要经过长治这个地方。我知道,长子是属于长治的,而鲍店,更在长子县不远的地方。与先生说起,路过叔叔家时,去看看的愿望。一来,这么多年,除了奶奶有一次到这里看过叔叔之外,从来没有亲人来过这里。北漂的爸爸妈妈,听说从北京出发到这里距离也不远了,曾有到这里来看看的愿望。然而,琐事牵绊,总是没有动身。这次出游,如果爸爸妈妈在家的话,定是带上他们一起来拜访。他们没有同行,也算是替父母,了却一下愿望。 出发前,问清了叔叔家的地址:鲍店村西任村。为了担心叔叔婶婶知道我们去而大作准备,故意没有提前跟他们说。直到隔天傍晚,才跟叔叔在江苏打工的媳妇说起这事。结果那天上午,就收到了婶婶的电话,问我们什么时候去! 从长子县城出发,不过一个小时,就到了西任村口。从奥维互动地图上看,那是个规模很大的村子,其中的房子也很整齐。当我们的车子停在村口时,果然看到了一个范围很广的村子。问村里人,叔叔家的位置,一位大爷很热心地告诉我,车子还要往西走,再朝南拐,就到了。其时,我还在与婶婶电话,告诉她我已到了村口。她也告诉我还应该往里走…… 当我们的车往前开时,看到婶婶,从巷子里走出来。于是,跟着婶婶,在叔叔家屋旁的路上停了下来。叔叔已以屋边迎接我们。 进入院子,看到叔叔家的房子,五间并排着,看上去很旧的样子。屋前院子里,种着玉米、大葱、花菜等;院子东边、南边及西边,还种着树:高大的榆树,已经有果实的枣树,据说可以结很多果儿的樱桃树,东边的两棵高大的树,不知道是什么。然,这些树,给叔叔家屋前的院子,带来很多阴凉。 叔叔、婶婶把我们引进屋,打开电扇,说在屋内休息。我们反觉得,院子里树荫下更凉爽,空气更新鲜,于是,我们一伙又来到了屋前的院子里。聊起了家常! 叔叔到山西生活,听说是十二岁那年,因为自然灾害,在家乡解决不了温饱。叔叔看着奶奶养了好几个孩子,想着与其在一起都饿死,不如自己去找口饭吃。当时,正好有人家到江南来领养孩子,叔叔就自告奋勇地跟奶奶说了。奶奶迫于没有其它办法,只能默认了叔叔的选择。后来,叔叔就跟着领养的人走了。可是,叔叔被领后,奶奶却怎么也放心不下。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远方,是不是真的可以解决温饱;她也很牵挂自己的孩子,在远方生活得怎样。于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奶奶,竟然一个人,踏上了去山西的路。当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领养人家生活得还可以,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坐在叔叔家里,问起了叔叔到山西的时间。叔叔说,他是62年2月从无锡到山西的,至今已经56年了。而奶奶惟一的一次去山西去看他,是在62年的12月。原来奶奶是与邻村还有一个被山西家庭收养孩子的母亲一起到山西的。我不知道,五十六年前,两位大字不识几个的母亲,是怎样千里迢迢,跨越千山万水,到这里的。当这两位母亲看到自己被领养的孩子时,又会是怎样的场景怎样的心情?伟大的母爱,总是能够战胜千难万险,成全母亲对于孩子的关心! 一个人,一辈子,一转眼。很是意外,叔叔说出那几个年份时,那样不假思索,简直是脱口而出。62后2月离家,62年12月奶奶去看他,在他的第二故乡山西,他已经生活56年。记得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是啊,正是这关键的几步,让叔叔,这位江南人,突然远离家乡,成为离家的游子。从此之后,母亲,只能是记忆中的样子;母爱,只能是牵挂中的味道;家乡,只能是地图上的那两个字以及梦里常念起那个村子的名字……我猜测着,每一个游子,是不是将自己离开家乡的日子,都清晰地记着;将自己离家的日期,都清楚地计数着! 56年,弹指一挥间。可56年的等待,终于在村口,迎到了家乡的第二批客人,来自千里之外的家乡的亲人! 我能够理解,不善言词的叔叔,看到我们的到达,只是躲进厨房,忙着做菜。牛肉、猪肉、黄瓜、菜椒、大葱、鱼儿……凡是他认为美味的东西,他都要拿出来做,让我们品尝。他还很快地掏出粉条,做起了饺子馅,为的是用饺子招待我们-------家乡来的亲人!我不知道,这一天,是不是又可以被他深深地收藏,他的第二批家乡亲人到达他第二故乡的日子! 曾读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父母的心》。其中的父母也因为生活的贫困想送掉其中一个孩子给富裕人家,送哪一个好呢?斟酌到最后,他们的决定是:“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6口饿死在一起好。”所幸那个富裕人家也体谅孩子父母的不忍,不仅没有因为没有领到孩子而生气,反而还给了他们一些资助,让他们渡过难关。 17晚记于平遥古城花美时27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