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陶瓷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及其文化传播路径

 文化传承 2022-09-13 发布于河北

涂彦珣   刘  威   郁永彬   欧阳俊哲

陶瓷工业遗产是陶瓷工业发展与陶瓷文化传承的宝贵记忆。江西景德镇除了有着悠久的陶瓷制造历史、精美的陶瓷艺术品、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之外,还有历经陶瓷制作技艺历史性变革而留下的大量优秀的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与文物。我们可以从景德镇陶瓷工厂遗存下来的烟囱、废弃的制瓷设备中,了解陶瓷机械化生产原理,抑或从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展陈的陶瓷工人档案、制作工具、技术文件、生活用品中窥得昔日瓷业工人的生活状态。

陶瓷工业遗产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首先,一段时期以来,业界逐步意识到工业遗产特别是工业文物作为宣传教育与传播工业文化的媒介的重要性。工业文物在传播工业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以陶瓷工业遗产为例,陶瓷工业遗产以服务社会特别是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为宗旨,具有展示工艺发展的功能与技术史价值,具有工业文化研究与社会宣教的双重意义。

其次,陶瓷工业遗产有着不同于工业建筑景观的特性,更多依靠繁琐的零件与复杂的结构,表现的是一种机械之美、技术之美,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博物馆展出的其他历史文物。比如景德镇工业遗产博物馆中展出的间歇式湿磨球磨机、滚压成型机等机械,在维修保养之后,现在仍能继续运转与操作。通过这些机械,我们能够有效还原20世纪中叶景德镇瓷业机械化生产场景,让参观者直接体验20世纪中叶景德镇陶瓷生产的氛围,从而形象生动地传递出那个时代的工业文化发展信息。这种实地近距离传播工业文化的实体动态方式,是一般工业建筑景观难以比拟的,增加了瓷都的历史文化底蕴。

最后,随着对陶瓷工业遗产研究的深入、研究从业者水平的提高以及陶瓷工业遗产与社会结合度的日益提升,陶瓷工业遗产的展陈和传播、服务体系也将日趋完善。未来,陶瓷工业遗产仍会是传播工业文化的主要媒介之一,并可以此为契机引起社会各界对工业文物的关注和重视,为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保护与研究,乃至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陶瓷工业遗产的公众传播路径

陶瓷工业遗产为公众展示了20世纪中叶景德镇陶瓷的生产图景,因而奠定了陶瓷工业遗产传播陶瓷工业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并为工业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构筑平台。

为陶瓷工业遗产阐释增添叙事性。陶瓷工业遗产上标注的文字说明具有向公众传递文物的历史信息、向公众展示陶瓷工业文化、引发公众共鸣、促进文化传播的作用。通过叙事的手法进行展陈文物的标注,可以向观众传播陶瓷工业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技术、社会信息,吸引公众观看。由于陶瓷工业遗产距离时下公众所生活的年代较近,缺少一般意义上文物的年代感与艺术美感,通常难以引起参观者的兴趣,这也就更加需要我们在陶瓷工业遗产的展陈介绍中,用更容易吸引参观者兴趣的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以达到更好地传播工业遗产文化的目的。为了增加陶瓷工业遗产阐释的叙事性,首先要注意解说词行文与逻辑的清晰规整,使公众能够快速获取该文物的关键信息。例如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双头滚压成型机的展陈说明,应附有该机器被设计生产的目的、如何应用在陶瓷成型工艺以及对于制瓷技术革新的意义等。其次,面向公众的陶瓷工业遗产的阐释应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应以最简洁平实的语气告诉参观者尽可能详细的信息。当然,陶瓷工业遗产要想更好地发挥出展示、传播工业文化的功能,还需要吸引公众的双向参与,因此,展陈人员还需要积极引导公众自发投入对陶瓷工业发展史、陶瓷技术史、陶瓷工业文化的探索、学习和弘扬中去。

增强陶瓷工业遗产展示的科学普及性。陶瓷工业遗产与陶瓷工业的历史以及未来发展紧密相关,也肩负着对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使命。陶瓷工业遗产的科普功能在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保护陶瓷工业遗产的意义所在。对于如何提升陶瓷工业遗产的科普性,笔者有以下两方面建议:一是利用陶瓷工业遗产的生产性与可操作性开展生产体验活动,让参观者通过陶瓷工业遗产或者复制品亲身体验陶瓷的生产工艺原理,还可根据陶瓷工业特点设计不同的工业主题体验活动,比如使用丝网印刷机制作油印陶瓷花纸,或让参观者进入煤烧圆窑包内部参观,让参观者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陶瓷工业技术知识。二是创新陶瓷工业遗产的展陈形式。近年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与虚拟、增强现实技术逐步应用于博物馆展示领域,极大地丰富了陶瓷工业遗产的展陈手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模式也扩大了陶瓷工业遗产展陈的受众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展陈形式也必须建立在注重专业性与真实性的基础上。

总之,陶瓷工业遗产深层次反映了我国近现代陶瓷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好陶瓷工业遗产既有助于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我国陶瓷工业的发展历史,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对陶瓷制作技艺的认知,这是一项长期而系统化的工程。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陶瓷工业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陶瓷工业遗产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实现有机结合,为构建陶瓷工业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有力支撑。

[涂彦珣系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刘威系景德镇学院讲师、博士,郁永彬系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欧阳俊哲系景德镇陶瓷大学图书馆馆员,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1LS1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20@ZH03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