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县城安家已有十多年,但逢年过节都是在乡里。 中秋节,起先是去爱人娘家。最近几年岳父母去广州带孙辈,爱人在家忙菜,专待姐夫和姐姐他们来家过节。 今年,我选调进城,第一次在城里过节。我们做了各种打算,要把这个节过得热闹一点。 节前,大姐夫突遭车祸受伤住在医院,不能来了。二姐夫在外地打地,还是跨省,也不能像往年那样来过节。两个姐夫都来不了,多少有点失落。 为了不让节日的氛围淡下,爱人开始忙起来。头天,她就在乡里带回了土鸡和鳙鱼,准备起中秋的菜品。打电话请我姐姐们回来过节,请我舅父和表妹来家作客。 表妹来,是贵客,我计划到外面吃,表妹夫却不同意。表妹说就在家里吃,她还特地点了庐江特色“周三烤鸭”。 也是,正如表妹所言,大家见面主要是能叙旧、谈心,去饭店就没了家的感觉,更没了那种氛围。 一大早,爱人和母亲便忙开了。母亲去菜市买肉和蔬菜,爱人在家忙早饭。 早饭,是洋鸭汤下米面,这是庐江特色。米面,是在老家带回来的。洋鸭,也是家养的。 很快,厨房里散发出特有的香味。母亲回来了,二姐也带着外女来了。 开始吃早饭,面条细长而透薄,鸭汤清淡飘香。吃在嘴里,鲜味十足。 吃过早饭,二姐便去上班了,她在饭店传菜,节日里更忙。外女说有事,也跟着出了门。 我带儿子躺在沙发上读了一会书,开始看动画片。十点多,大姐家的小女儿来了,儿子和她玩起了组装玩具。其实,她已是大四的学生,但特别招小孩喜欢。每次来我家,儿子都是“二姐长,二姐短”,和她玩上老半天。 爱人早开始忙活起来,烧鱼、炖鸡、红烧肉。厨房里抽烟机发出呼呼的声响,鱼肉夹着蘑菇香味从移门缝隙里挤出,塞满客厅。 大姐来了,给母亲和儿子一人一个红包。爱人帮大姐盛了一些饭菜,带去给大姐夫吃。 ![]() 时间过得很快,十一点半,小舅打来电话说是找不到我家。确实,上次来还是十年前,那时女儿过九周岁生日。放下电话,母亲说去迎接,外女说她去。 不一会儿功夫,小舅上来了,他穿着一新,一点也不像是个农民。我忽然想起儿时随父母走亲,他们也是这般。 小舅与母亲坐在饭桌前,聊起了过去,聊起了曾经,聊起了哪些如烟往事。 十二点,表妹夫他们来了,体态微胖的二舅气喘吁吁。二舅连声说爬楼是真不行了,这些年乘电梯习惯了。确实,二舅随表妹在大城市生活也有十多年光景,从西安到合肥,再没回过农村。 午饭开始,大家边吃边聊。情绪最激动的当数小舅,他说现在的日子真是没得讲。确实,独身一人的小舅享受了特困供养政策,自来水、太阳能、危房改造,一项又一项,小舅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不但小舅,连着我二舅,还有我母亲,及至我们,都明显感受到国家的日益强大,体验到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顿饭,刚近两个小时,小舅的笑声最响。那种兴奋劲头是最近几年常见的,我也跟着高兴。 下午回老家有事,便提前走了。走到楼下,还能听到两位舅舅和我母亲的笑声。 都说中秋要望月。爱人下午去了娘家,尽管岳父母不在老家,但她叔叔在。我回来时已是七点多,母亲和儿子还没吃饭,自然得先照顾好他们。 望月,便成了空谈。 爱人回来,已近九点,儿子早卧在沙发里睡着了。全家人吃月饼赏月的计划被打乱,不过我还是趁机站到阳台抬头望了一会明月。 想想今天的生活,不禁感慨万千。儿时的中秋,那有今日热闹。多半是收黄豆、割中稻,那有闲时,送节的礼物也仅仅是油纸包着的一筒月饼。 ![]() 看了一轮明月,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望月,分外明。更盼祖国强胜日,一统两岸笑开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