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姚民间文艺】河边杨柳青

 新用户4548rSCU 2022-09-13 发布于陕西

    
    作者:马良川

     诗曰:杨柳青青青可怜,一丝一丝拖寒烟。

     何须桃李描春景,画出东风二月天。

为何去用这首诗作为本故事的开篇呢?因这个故事里主人公的名就叫杨柳青,而且故事内容也和这首诗的意境有点相符。

有一年在九尽春回大地复苏百花争艳的时节,虽春风醉人但也还有些寒意。在这个集镇的广场一处向阳的角落里,有几位老人在此休闲晒太阳。有人在玩纸牌,有人在说闲话聊天,也有人在温暖的阳光下打瞌睡,张着嘴,口里涎水顺嘴角流到衣袖上也不知道。

就在这时闲聊天的人中有人说:“老杨死了”。其人听到后很惊异地问?“什么?老杨死了!”因为他问的声音很大,旁边的人也都听到了,问?“老杨死了?什么时死的?”打牌的人也停了,睡着的也被惊醒了,有人还搬着小橙子往近处靠了靠,那个人说:“听说是昨天夜里死的,是被工地吊钢筋时砸死的”。他们听到后都在叹惜,哎……你说这么大年纪了还去工地上班干啥呢?就这样在场的人都把话题转移到这个老身上议论纷纷。

杨柳青不但在他们中间是名人,而且在这整个集镇上也是名人。他早年入党,搞钢铁时就任青年队长,后任生产队党组长,大队支部委员,一生正直无私,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曾多次被评为村镇和县里的劳模,在群众中声誉很高。以老百姓的说法,他就是个百分之百的好人。

他六0年结婚后生了四个儿子。在最困难的时期,把他们扶养长大成家立业,随着社会发展的形势,他们的生活过的一个比一个好,当干部、当老板的、做生意的等,可杨柳青本人呢?……

以下逐一介绍他四个儿子的情况:他的四个儿子正好分别出生在春夏秋冬四季,取名的时就以春、夏、秋、冬排序后面都带一个堂字。

先说老二夏堂,因为他在高中毕业以后一直是从政当干部的。他出学后正好赶上计划生育的时期。有文化、年轻气旺,还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说会道。就报名参加了乡镇府成立的临时机构,抓计划生育的小分队。大小也算是个镇干部,人也长得帅气,自有女子羡慕很快结婚成家。都知道当时各级政府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工作是如何抓的,都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这里就不再细述,他任职后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表现很好,很快就成了小分队的领导。在他的带领下,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就没有突不破的难题。使这个乡镇很快就成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先进典型,经常受到上级的表扬。从这方面来说,夏堂确有一定的功劳,也引起了乡领导的重视。到这项工作基本结束后,其人都被解雇,只把他留在乡里成了乡政府的领导成员。先安排他干些杂事后逐步提干。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考验,确认为他年轻有为,决定提他为有国家干部级别的副乡长时。也可能有人嫉妒,去打印了很多传单,都是十六开大小有粉的、绿的、黄的,一夜之间散遍了大街小巷。上面揭露夏堂的问题有二十多条。主要是在任计划生育小分队队长时,有些农户为了超生向他行贿,送钱送物等。特别是作风问题,据说和他有不正不关系的女人就有四十八名之多,对这些问题,他当然不会承认,只是说当小分队领导在工作中惹了人被人诬陷。其实传单上说的也不一定百分之百的属实。但舆论造出去了,已深入人心谁也没法去平息挽回,不过群众也确认为他的作风低下,但这些事也没法去调查,乡政府也没去追究。只是这件事在群众中引起轰动,影响极坏。只好将他退出了乡政府。二年后,乡领导又安排他任本集镇的村党支部书记。对这样的安排,群众也有看法,说当时乡领导也曾受了他不少礼,在后来这个乡党委书记下马时的问题中,也就还有其中一条。不过这是很久以后的事。夏堂任村支部书记后不但没有接受以上的教训,而且还有报复情绪,继续不务正业,作威作福。

再说老大杨春堂,虽也是初中毕业,但在校时是个捣蛋皮,到也精明强悍,但能打架惹事,经常给老师和父母惹事添麻烦。毕业后在家种地,结婚成家后还做些小生意,后又选了合适的地方开了个超市积累了一部分资金。

弟兄们分家时,老二和老三分了在外边建的新房。老大和老四在老家和父母一起住。以后老四在外边城市买了楼房,把家里的房合并给老大。母亲不到五十岁去世后,他准备把老家彻底翻新,就找了个邻居家让他父亲暂住,待新房建好后,也不说让他父亲回去。他父亲曾说过要搬回去,这个邻居叫苗天生,他们一家也都是大家公认的好人。给老杨说:“别回去了,房子闲着也是闲着,你就在这儿住吧,咱们相互之间还有个照应。”可老杨想,毕竟这不是自己的家。也曾回去给儿子说过,老大平时给谁说话都很硬气,包括他的父母,看见他父亲后说:“你回来有什么事?”还没等父亲开口,就又接着说:“你目前还能顾住自己,暂且就别回来,就在他家住吧,在那里住也很清静,没什么事就不要来回跑了。”就这样他再也没回去找过,包括养老的事。一住就住了差不多二十年。和邻居相处的很好。邻居也给他饭吃,帮他洗衣服,在他有病时还侍侯他。他也帮邻居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春堂有了钱后,不知受谁的挑唆,开始放高利贷。都知道这是一种风险很大的交易,加上什么驴打滚的利息,越积越多,有的放出去了要不回来。遇到这种情况,很多都是用威逼和武力的手段去讨账。就象电影《白毛女》中的黄世仁一样,所以一般性情和善和软弱的人都不会去做这种交易。他就是因本性强悍,加上弟兄们多,和弟弟是村上的一把手,才去这么干的,至于他在放高利贷期间,是否有恶劣的严重违法行为,后面再说。

老三杨秋堂是个心机不足鲁莽的人,在家除种地外,利用自己的三间门面房开了家电门市部生意还可以,因他容易被人利用又有一身蛮力气,又是自己人有时也被老大找去帮忙讨账。

老四杨冬堂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后逐步成了包工头,当了老板,在城里买了房结婚成家,但很少回来,也可以说忘了家里还有个老父亲,以他们的话说,家中还有三个哥哥,父亲有什么事,挨不着自己去管。

他们弟兄四个都已有了儿女,老大的儿子也已结婚他还当了爷爷。

杨柳青老人原以为,老伴去世后,无论怎样,儿子们各自成家立业还有个当干部的,心里也很欣慰。可自那次小学报传单的事件以后,才对他们的看法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加上自他借住在别人家后,儿子们无论谁都一次没来看望和打听过,到这么大年纪的老人,本应该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却没想到自己过的这么孤单寂寞,养了这么几个儿子真还不如没有他们。他整天勉强种点地去卖点粮食慢慢地积攒了八九千块钱,还不敢大大方方的花用。每天吃些粗粮,有时还到路边挖点野菜,穿了好几年的衣服也舍不得更新,省下的钱,主要是为了吃药看病。

有几天阴天下雨,不能出门或下地干活,只能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家坐着,人在闲着的时,最爱胡思乱想。他在年轻当干部时还养成了爱记事的习惯,家里早年留下的笔记本,拿出来翻看。上面都是老婆在世时,儿子们上学时记的一些经济往来,看了后也在心中勾起了万千情怀,当年辛酸的住事一幕一幕地涌上心头。

在那无比艰难的岁月和媳妇成家扶养儿子们长大成人,老伴去世了,那时的艰辛与伤痛只有自己还知道,待自己走后那些往事也将会和自己一样一起埋在地下,又有谁还会知道?谁还会谈起呢?想到此时一念之间,想到我何不把它都记下来呢?万一以后有人会看到,也会想到我们当年生活的艰难和养育儿子的不易。反正闲着没事也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不用细想,决定后开始动笔。(我作为记者后在法庭的时曾听到书记员读过,他写的很详细很感人,一共五十页,有两万多字,在这里我只将其中部分简略地折录一下)。

我和我爱人是在五八年大办钢铁时认识的,二年后结婚,那时也是最困难的时期结婚典礼只花了还不到二百元钱。可接着困难来了,儿子们大了要上学,又要结婚成家,还得盖房,这段时间也是在生产队集体生产的后期,至分田到户的阶段。在集体时因家中人多劳动力少,分的粮食勉强够吃,分地后,粮食是多了,但大部分米麦都不敢吃,得卖了攒钱,所以长年吃以糠菜为主的窝窝头,掺和红芋面的还得让儿子们吃。我在地干活时,她给我把饭送到地,还只让她送一个窝窝头就行。有次他给我送了两个,我看到后很生气,吵了她几句,她哭着说:“他爹呀,你想全家就你一个劳动力为主种地,如果你保证不了营养身体垮了怎么办”?当时想想我也哭了,可目前就这条件,有什么办法呢?大人忍点饥饿不要紧可孩子们正在长身体的时,总得让他们吃饱吧?后我出去打工,开始时每天挣五毛、一元,后逐步挣到两元、三元,我想这也不错,既挣了钱,还能为家中省一个人吃饭。我身在外也想到媳妇在家种五六个人的地还得照看四个孩子,也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比我还会累的多。我媳妇是个既贤惠,又吃苦能干的人,从不会闲着。每到冬天夜长的时侯,她吃过饭就开始纺棉花,因那个时侯,娶个媳妇女家不只要钱,还要十几丈白布二十多斤棉花。这些都得为他们提前准备好。每天一纺就到多半夜,多年后她还说胳膊疼,这都是那时纺花累出的毛病,就这样总算给他们娶了媳妇还盖了两处新房。

在给儿子们分家以后,有一年夏季收麦时,头天晚上媳妇说:“你去问一下他们,让他们来帮一下忙吧”。我去给老大一说,他说我明天有事不能去,要不你去找老三吧,他家的麦子已经割完了。我到老三家给他们一说,他媳妇就说:“你去找老大吧”。我说:“他明天没时间”?她说:“这几天谁不忙?我们也没时间”。后还是老三说:“别说了,我明天去就是了”。我回去给老婆说了找他们的情况,她说:“行,有三个人就行,明天上午就割完了。要不麦熟一晌就落到地里了”。她还说:“咱明天早起别吃饭趁天凉,割完再回来吃饭”。我说:“行”。第二天天不亮就到地开始割。都知道割麦子的活虽不算重体力的活,但都是很累的一直是弯腰弓脊加上芒种季节的前后,天气炎热,汗流浃背,一直割到十点多老三也没来,这不用说肯定是他媳妇不让来。不过二亩地还剩不到半亩,她叹了口气说:“哎……,别指望他们了,咱再加把劲割完了下午就不用来了”。我问:“你累不累”?她说:“还能不累吗”?又了一会我看见她站起后懵懵倒倒的,说了一句:“哎呀,实在割不完了”。说罢就跌倒了,我马上到跟前把她扶起来坐在地上,见她闭着眼脸色苍白,我大喊了几声,睁开眼很微弱的说:“他们一个也不来帮咱们,我实在……不……行了”。说罢又闭上眼,身子一下就摊软到我怀里,我边喊边试她的呼吸,已不再有感觉。我大吃一惊,想到完了,就大声喊救人,因不太远的周围也有人在割麦,就跑来四五个男女,到跟前看了一下说:“看来是不行了”。我一下大哭起来,边哭还说了,早起没吃饭一直到现在。听她们说:“她平时干活就一直是这样不要命似,结果还是吃了这个亏。被活活累死了”。

老伴就这样去世了,那年她才四十八岁,办完她的后事,我在家躺了好多天,简直就成了植物人似的,什么生活啊,以后的前途啊,什么都不再想了,想起就叫人伤心。都怪我平时对她关心不够,也怨我那天没早点制止,那么热的天,又饿又累,一个女人怎么能受得了呢?临死前还说儿子们一个也不来帮忙,你说养他们有什么用?人生在世不过如此,你还那么年轻,丢下我就走了,为了儿子们一点福都没享过,累死累活的流尽了自己的血汗,最后就是这样的结局。哎……。

自从儿子结婚分家以后,谁关心过我们,自从我搬到邻居家以后这二十年,有那个儿子也来看过一次,问过我的生活怎样,转眼我就八十岁了,在外面遇到有些人说:“老杨啊,你行啊,儿子们都有本事了,当官的当官,老板的老板,都那么有钱,随便丢点就够你花了,不要再去种那些地了”。我心里说你们不知道,就别瞎叨叨,其实我们作父母的要是花过他们一分钱就不是人。我现在还没死就得生活,只好勉强地种点地,也多亏国家给些养老金,在这里我还真得感谢国家感谢党。

我又想到了死,人的死法很多,有的很突然来的很快,如果是这样还好点。如果得了慢性病,在床上躺上几年,这样的儿子谁会来侍侯自己,所以想到也得准备点药,不得已的时侯可尽快了断。

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躺在床上不能动,邻居天生马上去给我找了医生输液,他媳妇还给我做饭,我当时想可能我快不行了,就让他们去通知儿子一声,他去后回来说:“他们随后就来”。可等了几天一个也没见来,人在病中是多么盼望亲人在自己的身边啊,我又想到老伴,在时对我多么温柔体贴,她看到我有一点精神不好就会用温柔的手去抚摸我的脸是否发烧,问我是否有那里不舒服,病了她会喂我吃饭,可我却对她关心不够,邻居还说我不在家时她干活不要命似的,过去这些我都没想到,我真是粗心大意的人,想到此我就会伤心落泪,我悔啊,我真后悔没有和她一块死去。

如果我死后,为了装他们的脸面也许会把丧事办的非常排场。让别人说你们看人家老杨还是有钱人,把父亲丧事办的这么排场,老杨真有福气,活着时享福死了还这么风光。我也想到他们还会把我辛辛苦苦一点一点积攒下钱都用于此,想到这里,不要说能把活人气死,甚至能把死人气活。所以我想到我留下的钱,决不能给他们。但人死了又怎么能作得了主呢?才想到写个遗嘱,写时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几天后才写成。又想到还得找个公证人,好在镇上就有个律师事务所。找到律师后先给他们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后拿出自己写的遗嘱让他看了,问就这样写能管用吗?律师看了后说:“你写的这符合法律程序,不过我认为好歹是自己的儿子,最好还是留给了他们为好”。可他的态度很坚决,律师只得同意,作公证人,签了字,还复印了几份作存档备案。

                                                                                           未完待续



马良川,男,一九四五年出生,林州市东姚镇白象井村人。自幼受祖上耕读家风熏陶,酷爱文学,青年时期尤擅长以人名缀入即兴赋诗。如今虽至暮年,仍笔耕不辍,喜欢釆集乡土风情,先后创作了《玉泉寺传说》、《红花绿叶相映红》、《人鬼情未了》等数十篇中短篇小说,题材涉猎广泛,既有劝人行善敬老的人物传记,又有凄婉感人的爱情故事,特别是结合本乡本土撰写的地方史料传奇,在当地广为传阅,叙事贴近生活,文笔通俗自然,被乡邻赞誉为"农民作家"。

   总监制:郝明亮

    监制:刘迷存

    审核:任建昌  马保吉

    责编:郝顺成  毕玉成

    本期编辑:毕玉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