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之声】吴卫昌 / 芬草峪大门里

 新用户4548rSCU 2022-09-13 发布于陕西

       芬草峪的大门里    

        作者/吴卫昌

      我是在芬草峪出生的,在那幽静秀丽的小山村,渡过了我的青少年时期。在我心里记得最清楚的,最值得留恋的还是芬草峪的大门里。      

      大门里座西朝东,背依温柔的琼山,松柏苍翠。山足对称地向两侧绵绵蜿蜒的延长,南高于北,北长于南。中间是一片沃地,座落着几十户曾经富贵的人家,前面是春响河潺潺地流过。

      这些房庐建筑都是清未民国初期的,四合院布局,上房高大,两厢对称,房庐的下部是青石所建,琢石细腻平精,石拱半圆,字迹刚劲,风骨雄壮。中间圆柱高伫,涂色红紫。上部是木质结构,雕工精臻:莲苔低垂,梅鹿墨砚,飞鸟祥兽,吉祥字符都栩栩如生。路南路北,相互对称,榆槐相依,石狮高伫,青石铺街。东边有东闸门高高屹立,西边有西闸门青石合拢。一到天黑,两闸门紧闭,红笼高挂,黄狗汪汪。

       我儿时记忆的大门里已蹙寡了往日的风光,其时,房庐的主人已居家迁逃西安,留下了房庐田地于带不走的深宅大院,骡马牛羊,合抱桑榆。我上学是从东闸门进去的,路南两个院落是学校,朗朗的读书声送走了往日的幽静与宁静。近靠学校的是西四宅,也是大门里最有明堂的院落,院内西楼格外高大,两厢布局严缜,当年抗日名将四十军军长曾在此楼居住过,后来成了大队部村委会。路北东头两个大院,曾是高极社时的大食堂,底庄肆百余口人曾在此同堂共餐。食堂西的大院,曾经是革命时期的“洪河乡政府”。再往西的大院分前后两座,前院是富贵人家的私塾,后院是先生们的住房,从这私塾里走出了很多忧国忧民,不忘乡愁的有识之士。

      村上有位老先生,是清末宣统年间的举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给我们小学生讲了很多由关大门里的故事:从私塾里走出了一位大人物叫任志刚,就读于南京大学国文糸,受新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东渡日本,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后又参加了北伐战争,在叶挺的独立团当连长,在攻打长沙的战役中不幸牺牲。他的妹妹任志青,在河南省府开封师范读书,受就文化思潮影响与熏陶,与女革命家秋瑾有书翰往来,于水冶马家庄园的马步青同在开封读书,两人情投意合。面对自已苟延残喘的民族,千孔百疮的国家,动荡不安的年代,她们在探索着,寻找着救国救民的希望,组成了“妇女解放救国会”,呼吁妇女姐妹们振作起来,摆脱桎梏,救国救民。后来又参加了北伐的后勤保障供应工作,再往后来就下落不明。留给人民的是永远的挽措与怀念。

      永久的高山送走了多少春夏秋冬?不定的河流卷走了多少污浊陈迹。如今的春响河已失去了往日的潺潺流水,留给人民的是满目的树木参差,慭慭的微风荡漾。一百多年过去了,房庐上的瓦砖灰土,五脊六兽已经倒塌落坠,木檐上的浮雕彩涂已经深深地掩埋在泥土里,常住不走的家燕已改栖在百姓人家。曾有的祥鸽飞翔,矞云倒映的光烂美景已不复返了,留给人民的是深深的留恋与惋惜,留给后人的是绵绵的探索与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