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云山下】 (二) 马平村东的石拱桥 \ 吴卫昌

 新用户4548rSCU 2022-09-13 发布于陕西

        在白云山下的马平村,有一座1759〈大清乾隆〉23年重修的石拱桥叫普济轿,当地老百姓都叫他鸳鸯桥。这座桥东通洪河,汤阴,大明府,西通合涧璐缘府。是当时商贸之要道,地界之咽喉。沿运河大明府下船的东浦的絲稠,茶叶,陶瓷改走旱路用骡马驮队经汤阴洪河东姚,路经普济桥,再到合涧到璐缘府。太行山的板粟,山馔,小米在顺原路返回大明府。有人问,“这座马平村东石拱桥不是写着"普济桥"吗?为啥当地人都叫他"鸳鸯桥"呢?”这个问答还得慢慢说起。

       在合涧镇南圈内西大街路北有一个姓黄的员外,儿子叫黄啟秀。1739〈大清乾隆〉3年中了进士,后在吏部供职,主管全国的〈河务盐道〉工作。与他在一起工作的还有他的同榜进士汤阴〈岳正和〉,他们在一起工作,情同意合,很有契机。1752〈大清乾隆〉16年,黄河泛滥冲走了老百姓的庄稼,淹没了老百姓的房庐,灾情严重。朝庭急派黄啟秀,岳正和二位赴灾区救灾,调查黄河缺口的水文资料,准备实行黄河治理的施工方案。黄啟秀,岳正和一行,马不停蹄进入工作状态,在一次测试水位深浅时,黄啟秀一不小心,跌入河内,在这危急关头,岳正和毫不犹豫,跳下河里,救了黄啟秀,从此二人感情更加深厚,黄啟秀决定将自已的大女儿嫁给岳正和的大公子为媳。一晃几年过去了,小两口情意融融,早已“绿叶成荫子满枝”。两家结亲后就奔波在这条茶绸陶瓷故道上。原来的马平村东的石拱桥,1735〈大清雍正〉12年修建的,可能修的不很结实,修成三年后,就被夏天的特大洪水卷走了,当地人民为了方便,暂用木材修了拂手桥,免强通行,虽坏虽修,不太结实,行走起来前后摇晃,桥下绿水常驻。

       在一个繁花似锦的三月孟旬,拜了年又住了二个月的黄啟秀的大女儿要回汤阴婆家,她的妹妹比她小两岁,一心想跟姐姐同行,去欣赏欣赏山外风光。她们骑着马一路同行,到了马平村东的拂手桥上,二女儿骑的枣红马畏缩不前,佣人在后加了一鞭,枣红马霎时一跃,将二女儿摔下拂手桥,落入水中,佣人们放声大喊“救命啊!救命啊”!真算巧合,在堍地锄地的一位年轻人,听见喊声,跑到桥头,当时直能看到桥下水里蓬乱的头发和出水不高,急需搭救的一只小手,年轻人奋不顾身,扑通一声,跳下桥去,搭救了二女儿。

       一个月后,在马平村的小街上走来了一位三十来岁的中年人,先生打扮,他是合涧黄员外派的管家郭文生,从东家之命,前来马平村打听二女儿落水被救命的恩人。再说二女儿被救后打马回府,她在家中念念不忘搭救她的恩人,决心以身相许。老爷夫人更晓:“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就同意了二女儿的想方,夫人又想,这是咱一相情愿,还不知道人家愿意不愿意呢?故派管家郭文生前来马平村打探一下情况,临走时,郭文生带了重金,老夫人再三叮嘱:“见了恩人先致谢,再问问他家状况,成家了没有?如没有成家,你将咱的想方给人家通融一下,如人家同意,你就回来,如人家不爽快为难,你就将重金送给人家,二话不说回来”。

       再说搭救二女儿的人叫黄正亮,二十二岁,身强力壮,是滑商道黄河故道上的人家,他勤劳善良,见义勇为,好水性,能干活。因黄河经常泛滥,家里不能生活,故到马平村付员外家扛长工。当管家郭文生找到了黄正亮时,急将老夫人的话全盘告知,黄正亮听了郭文生的传话,高兴极了,郭文生问清了他家的详细地址,沿路情况后,赐黄正亮重金,叫他马上回家修善房庐,准备迎亲。随后,郭文生快马加鞭,返回合涧,将马平村见黄正亮的事告诉了老夫人,老夫人听了很高兴满意,择黄道吉日六月六日送亲,九日完婚。合涧黄家的花轿和马队一早从合涧出发,中午过后,走到了马平村拂手桥边,时逢夏日,拂手桥下绿水潺潺,人一上去,桥就晃动,很不安全,郭文生一看说,这不行,叫花轿马队少为休息,自已用了重金,聘了马平村几位年轻人,在拂手轿两边加固了四根长长的大木梁,然后花轿马队安然通过。

       两次脱险,对两亲家来说触动很大,决定重修马平村东普济桥,两亲家出资为主,地方捐献次之,由黄正亮监工。1759年〈大清乾隆〉二十三年八月十五开工。黄正亮在付员外家当过长工,跟付员外关系很好,况且修桥也是为当地百姓服务的,付员外全力支持,从当地找来十几名石匠和十几名小工,整整花了二年时间,大桥才竣工。普济桥雄伟壮观,青石细琢,雕工精臻,桥上有精琢的石栏杆,桥两边有很长的防护墙,又在桥两头栽了榆树,桥上车马通行,桥下绿水长流,成了风景游觅之地。竣工通行那天,四野百姓,前来祝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对建桥知根之底,非常感谢两位亲家的慷慨解囊,一位长者站出来振臂高喊,“这普济桥也叫鸳鸯桥”从此人们对叫普济桥的人大多不晓得,但叫鸳鸯桥的人却家喻户晓,妇幼皆知。

       这鸳鸯桥很有情缘,方圆几十里的百姓前来目睹欣赏。拉缠多年的儿女亲事,只要坐在桥上一拉说亲事,亲事就大婚告成。有的年轻两口在家经常斗嘴打架,感情不合,只要两口从鸳鸯桥上一过,就一了百了,和好如初。民间的专业说媒的媒婆,时常对着桥碑烧香祈祷,日后说媒一顺百顺。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大集体化时期,男女青年们时常相约在鸳鸯桥上,许下终身,立下誓言。

       如今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人民牢守绿水青山,争创美丽乡村。半里长的马平大桥拔地而起,谁知曾经辉煌几百年的鸳鸯桥竞淹没在杂草烟笼之中,消失在夕阳的余辉之下,往日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情侣对唱都镌刻在当地人们的心中,留给当地人们的是永远的回忆与惋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