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故事 体会精神——《走近红旗渠》观感

 新用户4548rSCU 2022-09-13 发布于陕西

      应朋友邀约,有幸观看了大型(原创)音乐舞蹈诗史《走近红旗渠》展演。令人欣喜的是,我们东姚人原永亮作为主创人员在剧中主演了老书记杨贵的角色。

      优秀强大的演出阵容,震撼强烈的3D效果,再次爆响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改造河山”的伟大壮举,宣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令人鼓舞振奋!

      红旗渠的壮举,是我们父辈的老一代林县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奋斗,同千百年来折磨林县人的旱魔开战——“手牵漳河水,造福林县人”的战天斗地之硬仗,共同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的时代颂歌。

       我们东姚人同所有的林县人一样,都是红旗渠壮举的开创者、红旗渠精神的缔造者和践行人。

       我们东姚人,参与了红旗渠建设的全过程,我们东姚内也有东风洞、胜利洞,农业学大寨渡槽、胜龙渡槽等红旗渠建设工程,红旗渠水载誉红旗渠故事也流淌在东姚热土,书写着东姚的红旗渠诗史。

       正如剧中所表现的那样,林县的缺水人命关天,出现过多少因缺水发生的悲惨故事。早年,因旱逃荒要饭、离乡背井客走(死)他乡;当年我们也曾经历过缺水吃的困境,为了一口污泥水整夜守井,还曾被系到井下挌水;大桶小桶,柳柯栳、倒罐,这些撇水工具都还清楚地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所以,我们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同时,我们曾亲眼见过上一代人,为红旗渠建设的无私付出,看到逼真的文艺塑造场景,我们也流出了激动的泪水,体会出了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心感受。

        一、自力更生。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林县人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打响了引漳入林的战斗,财力物力,技术设备相当缺乏。我们林县的党员干部率领全县人民,凭着一心改变林县世世代代缺水面貌的坚定信念投入引漳入林红旗渠战斗。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没有车辆人抬肩扛,没有技术土法上马,……。一锤一钎干革命,一心一意去战斗。

        二、艰苦奋斗。条件艰苦,工程艰巨,林县人凭着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向太行山宣战,让漳河水改流。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顽强地修成一条太行巨龙工程。举世闻名,震惊世界!天当被,地当床,挖野菜,吃麸糠。弃家小,睡石板,战酷暑,斗严寒。披风冒雨踏冰雪,逢年过节不停歇。空中挥钎,山腰点炮,磨腰甩大锤,一人握双钎,……。红旗渠精神的音韵中,浸透着林县人的血汗,也蕴含着林县人民艰苦奋斗呼号呐喊的神采飞扬。

       三、团结协作。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的时代强音。千家万户齐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四面八方齐宣战,上下左右齐努力。青壮年战斗队,铁姑娘突击队,少年宣传队,老年后援队,党团员敢死队,冲锋陷阵,同舟共济。党员干部时刻出现在最艰难的地方,遇到困难人民群众一齐出现在党员干部身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面镜子,透出了林县人民的豪情壮志,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团结起来干大事的优越性。

        四、无私奉献。可以说红旗渠水奔流的是林县人满腔激情。当年,林县人民拼尽全数投入了红旗渠的建设,倾党之心,倾政之财,倾民之力,倾其能而无所不及其能,全力以赴,打了一场闹翻身、求幸福的水利巨战。那个时候,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主动参战。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带着口粮去修渠,拿着干粮上工地。自己家的家把式,只要用得上,都带着走,公家的东西丝毫不取。有81位人的宝贵生命献给了红旗渠事业,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年仅17岁。红旗渠耗时十年,没有一个党员干部因贪占挪用而犯错的。这就是林县人民爱党、爱国、爱集体事业的社会主义高尚品格。

        红旗渠工程是太行山魂,时代丰碑!红旗渠精神是太行咏叹,时代颂歌!

        时代造就精神,精神引领行动。我们一起仿着永亮朋友的风姿,去重温红旗渠故事,弘扬红旗渠精神,叙讲“东姚的红旗渠故事”,进一步焕发东姚人的良好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 一马平川,原名马保吉。文化爱好者。追求随遇而安、随情而                修、随心而乐的生活风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