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异乡风情】乡村巨变看涧东 / 郭新林

 新用户4548rSCU 2022-09-13 发布于陕西

乡村巨变看涧东

作者/郭新林

采桑镇涧东村是我的第二故乡。1955年我18岁,刚从初中毕业,就在该村任教。对该村的村容村貌,风土人情感受较深。涧东村是以村西南北有条小河而得名。全村现有564户,2300口人。原来的老村,东西长,南北宽,东高西低,倾斜不平。村民们居住在南北两条街,街道不足3米宽。要出村北上,必之路是东西两个“十字路口”。路的坡度很陡,而且很长,推车往上走必须有人拉,骑自行车根本蹬不上去,都是推着走,就是步行向上走,也是累得气喘吁吁。村民们常埋怨祖先,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落户这里来。

我是1955年参加工作,在这里任小学教师。那时林县分十五个区,我所在的东姚镇是七区,涧东村属于八区,区政府设在横水镇。初上任我背着铺盖行李,翻过槐树岭,走出了七区边界,进入八区管辖的南景色村,出村后,沿沟里的一条羊肠小道西行出了沟,小路就通上了西坡,真是山路崎岖十分难走,累的我汗流浃背下了西十口的一个陡坡,才到了村里。学校在村南边的一座旧庙里,大门掉了两块,不会关住,即便关上,窟窿大的狼狗也会钻进来,北屋西屋是教室,教师办公,住宿是在东北角一座关爷小庙里,小庙没用土木砖瓦,全是用石头砌上去的,因墙壁很厚,倒也冬暖夏凉,我在这里住了四个年头。

在这个村对我深刻的印象就是吃水用水十分困难。原来这村有两个旱池,一个是路下有个小型水池,是专供洗衣服用的,因是死水,洗衣服的人又多,池内的水经常是黑色的,夏天还有异味,都说这里是蚊蝇孳生的地方。另一个池比较大,叫上岸池,是专供百姓吃水用的,水质也不太好,有时上面还长一层浮萍草,因为缺水,也不得不吃。为了解决吃水,有的就在院子里打井,因接的全是房子上滴下来的水,水色发黄,有时还生虱子,旱的很了,连这水也吃不上,就得跑六七里到南景色村取水吃。

居民住的房子,大都是土坯墙,茅草顶,怕下雨,怕刮风,墙壁处处是窟窿,屋子里边看星星,很难找到一座好房子。

近期,一个朋友陪我故地重游,来到了涧东村,进村后弄得我迷三倒四,找不到了旧模样,大街小巷全都是平展展的水泥路,居民们住的房子都是雪白墙,黑镶边儿,红瓦顶,玻璃窗儿,漆大门两米宽儿。我走进一户居民家里,一位大嫂正在做饭,用的天燃气,按燃气灶,干净整洁火苗旺。大嫂感慨地说:我刚来到这里,都是拉着风匣烧着柴,又烟又飞灰,见不开干净,现在一按开关,想吃什么做什么。再就是这里过去吃水难,现在村上打了两眼机井,家家户户按上了水管,一拧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吃水用水不发愁,原来的污水池填平扩了街,吃水池建成了果园。这都是托共产党领导的福啊!

陪我参观的村干部常拴明,边走边向我们介绍,旧村改造后,村外新了,村内空了,怎样把这些废旧地方和物料利用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村委研究后,把拆下来的石料经过加工铺了街道,废旧地方建成小果园。上边植树,下边种花生,插红薯,高低结合,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仅此,去年收入了5万多元,解决了村委的开支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场所和设施也大大改善了。村委办公的地方,我在这里教书时叫大队部,是在一个旧马棚里,放有一张旧桌子,几个凳子,除此什么也没有。现在叫村民委员会,是座三层小楼,有办室,会议室,图书室,阅览室,办公室里有老板桌子,电脑、电视、打字机,复印机,都是现代化用具,出来村委会,是个露天广场,广场上有舞台,健身器材,供群众健身、娱乐。广场西边是卫生所,方便居民看病取药,对面是一个小卖铺,地方虽然不大,但生活用品什么都有。接着看了学校,已从原来的破庙里移到了新盖的三层倒座楼里,宽敞漂亮,干净整洁。

转着转着,不觉已到了十二点,他们说要到新开发的“多彩郑荣”游乐园就餐,我在这里多年,没听说这个名子。支部书记常广庆介绍说,这里原来是村办的水泥厂,占地面积一百多亩,水泥厂倒闭后,这片土地一直荒废着,村委研究决定,设法把它利用了起来。我村在郑州搞建筑的工队长宋长增,愿为家乡的发展作一些贡献,于是很快请人设计,拿出方案后,发扬红旗渠精神,说干就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已成规模,远远望去,入口处是个大彩门,上边“多彩郑荣”四个大字非常醒目。走进里边,有诸多内容,有果园,花菽园,供游人采摘,有池塘,喷泉,可玩水、钓鱼、有舞台广场,供演唱娱乐,有楼堂馆所,供吃饭、住宿,现在这里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回城的路上,我们几个人议论着:“涧东村新农村设真是翻天覆地,亮得很!量的很啊!”

作者简介:郭新林,东姚镇辛村人,退休前任林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