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街上,那现实与虚妄并存的路——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三次回忆

 楷威映画记 2022-09-13 发布于北京

影带风行的年代,我家没有录像机,感觉错过了什么。从VCD过渡到DVD时代的那些岁月,感觉自己比录影带时期的人幸福多了。可如今,网上能够下载动辄就超过10G的高清影片,于是又羡慕现在的那些热爱电影的小孩。《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随着高清修复版的出现,重新在影迷面前形成热议话题。这次,看第三遍,眼前少年们的面容都清晰可见,小四和小明变得更加具体,残酷也因此升级。可是,我好像开始怀念曾经粗颗粒的画面,开始怀念淘不到好碟,失落而返的街头……


▲ DVD时代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蓝光修复版海报

1DVD影碟时代

我家在天津,离南开大学不远,高中放学,经常骑单车去八里台新文化市场,除了逛书店,最兴奋的事无非是淘碟。起初,DVD还很贵,买的人有限,我家还没有DVD播放机。像《云上的日子》《夜访吸血鬼》《本能》这样的影片,都是看质量好的VCD。这些现在看起来并不难寻的影碟,那时都是难得一见。


《夜访吸血鬼》电影海报

DVD的时代很快就到来了,没有DVD播放机,就有些发毛。去哥们家看DVD,亲眼看到超过VCD渣画质的影像,心里郁闷。跟父亲吵着要买,无果,失落,没有播放机,竟然就先买了一张影碟放着,可见对电影有多痴迷。那张DVD是美国电影《燃情岁月》(直译最好还是叫“秋日传奇”),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布拉德·皮特主演。


《燃情岁月》电影海报

高三正是高考前最紧迫的时期,没有DVD可看的困惑夹杂着毕业前的紧张与不安,组成了一段难熬的日子。大姑去美国前,给我带来一个好消息,她愿意把自己不用的DVD播放机留给我。这个决定,至今对我有深刻的影响,因为从此淘碟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麻将》电影海报


▲ 当年DVD封套用的是这张海报

买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DVD影碟是上大学以后的事了。这部电影的影碟一直难寻,之前能看到杨德昌的影片是《麻将》《独立时代》《恐怖分子》以及《一一》,《一一》之后出过很多版本,我记得还买过一张双面碟,另一面好像是李安的电影《推手》。


▲ 《恐怖分子》电影海报


当年的DVD封套用的是这张海报

第一次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也不记得当初的情绪与环境。可能是因为跟想象得不太一样,时间节奏漫长,在昏暗的影像中,一切是混沌的,看得太仓促,太急切,以至于什么都不记得。不过在那段时期,有次去北京王府井书店,看到大量的台版书(台湾远流出版社电影馆系列),本想买上几本,可是不知道价格要贵出许多,买上几本就好几百块,于是只挑选了一本《杨德昌电影研究》。那时,不像现在有很多大陆版,所以那本书对我来说很珍贵。


《杨德昌电影研究》

2《看电影》午夜场

新文化市场里,本来有三家影碟店,随着拆迁四散而去。没有微信和自媒体的时代,你没赶上店主的通知,就不知道店搬到哪里。随着搬迁的还有一个出名的书店,叫学海书店。小门脸,但因为离“南大”“天大”和天津电视台不远(同安道),这里成了很多学生和文艺青年、文化工作者们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圣地。我在那里买了很多书。当然还有很多杂志,比如《非音乐》《艺术世界》和《看电影》,都是那段时间必收的。


《非音乐》杂志


▲ 未改版前的《艺术世界》杂志

某天,我去书店和老板打招呼,也有特地来辞行的意思。老板听说我要去上海工作,就好奇地问我去做哪个行业。我举起一本《看电影》杂志说,我要去这家杂志上班了。老板笑说:“这里有好几个读者,都是看着看着杂志,就成了那个杂志的编辑。”

20077月,我成为《看电影》午夜场的编辑。杨德昌是2007629日去世的,已经有编辑写了关于杨德昌的稿子,让我很羡慕。但后来想想,若真是由我来写,我能写好吗?说来诡异,那个月月底,两个世界级的电影大师也在同一天离世,他们是安东尼奥尼和伯格曼。


《看电影》午夜场2007年7月刊,有杨德昌逝世专题

做文化杂志,逝者意味着有又话题可以填充版面,终于有机会理直气壮地把他们写成文章。而对他们最好的祭奠,就是重新看他们的电影。可那时候我没有看,而是一年后,去出版公司工作的时候,才有机会和另一个合租的朋友在北京一起重温《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看电影》午夜场2007年8月刊,我加入午夜场的那一期

那应该是一个无聊的周末,那个朋友说,你带过来的碟,挑一个好看的吧,时间别太长,我挑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天感觉看得很投入,好像有人陪同,便有了认真的理由,怕观影结束后在讨论时语无伦次。朋友看完说:“嗯,这电影不错,就是……太他妈长了,你看都几点了!”

这次,我记住了很多,校园里的斗殴,让我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记得小四和小明在片场的那些场景,记得山东是如何谋害Honey和那耀眼的车灯。而影片结尾,在杀人事件未发生之前,我记得小明说过,她看错了小四,原来他也想改变她。也许是这句话给她带来了厄运,她不会想到自己迎来的是小四锋利的刀子。

那一天,我记得,别想轻易改变谁。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最右边的孩子将会迎来板砖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滑头用板砖拍了中间那个孩子

3面对现实,我要击碎一只灯泡

第三次重温这部电影前,再次看到作者二黑(2black)当年写在西祠“后窗看电影”的文章《牯岭街教育诗》(网上可以搜到),我还买过集结成册的书《后窗看电影》。但真的忘了,原来他说自己是影片里滑头的现实版。


《后窗看电影》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次,我看清了武士刀,几个人在雨夜带着斗笠来刺杀山东。在这残忍的一瞬,却带着某种滑稽。因为政治和历史,华人之间的厮杀,在日本人的武器中展开,这包括小四从小茂那里偷来的短刀,一把据说是日本女人用来自杀的刀,最后插进一个台湾少女的身体。

比刀更有力量的是棒球棒,小四挥舞它击碎了老师办公室里的灯泡,那个摇晃的没有灯泡的线在空气中把愤怒升腾。这一挥,是向体制,向这个社会的质问。杀人事件发生之后,脑中应该想到的不是躺在血中的小明,也不要责怪小四手中的刀,而是应该回想摇晃在空中被击碎的灯泡,问问这个现实是如何把一个充满希望的少年推上绝路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人用武士刀砍死刚从厕所里出来的倒霉蛋


下面这张是以前的渣画质DVD版本,可以看出上面修复后的效果


▲ 小四失手杀了小明,小四还幻想着小明能够站起来,但那是不可能的

电影是有魔力的,是既真实且虚幻的,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若没有用照片或影像记录,就只能凭回忆想起往事,即使再清晰,也无法还原至眼前。而电影,你可以反复重温那个被虚构的镜头,没有任何其他的角度,只是那一个熟悉的场景,没有变过,而且那样真实。

同时,你还会获得电影主人公看不到的“现实”,收藏他们不知道的秘密。还记得被看守者扔进垃圾桶的录音单吗?那是小茂录的歌曲,但它没有被送到小四手中。我们看到了,深感惋惜。而我们真实的生活也会如此,有很多你看不到现实,在空气中蒸发掉了。

我很想拾起那盒录音带,把他送到小四手中,替小茂问候这个少年时代的朋友,然后和小四一起听小茂翻唱的Are you Longsome tonight



▲ 往昔温馨的岁月已不再,这样的画面在电影里,也在你心里


王楷威 作者小传

电影痴迷者、编剧、文案策划、品牌推广。

曾供职于《看电影|午夜场》、读客图书、

新星出版社、非凡传媒,

与他人合著《电影疗伤法》。

现任磨铁图书公司一中心营销经理之职。

有 电 影 的 日 子 不 会 寂 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