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拓《龙藏寺碑》

 家有学子 2022-09-13 发布于甘肃
《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隋开皇六年(五八六)立。全碑皆为楷书。碑额作三行,行五字。碑阳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阴五列,三十行。原碑撰、书者皆未署名。因正文末行至“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之”而止,此后缺字,故历来皆称撰文者为张公礼。

书者何人,今已不得而知。碑文记载了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仙奉敕劝奖州人一万共造龙藏寺一事。此碑历时虽久,然碑原石尚存,今在河北正定隆兴寺。

图片

隋代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因而隋代书法家大多很难断定时代。除了智永、丁道护等卒于隋朝,欧阳询、虞世南皆为隋代官员,早年在隋代便以书名世,隋亡入唐为官,名属“初唐四大家”之列。如此一来,隋代名家大多入唐。真正代表隋代书法的书家、书作屈指可数。《龙藏寺碑》即为数不多的隋代书法代表作之一。书法秀朗细挺,为隋代书法典范,历来被称为“隋朝第一名碑”

图片

宋代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称其“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赵崡《石墨镌华》誉其“碑书遒劲,亦是欧、虞发源”。两人皆将此碑与欧、虞一流大家的书法相提并论,其书法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细看此碑书法,点画秀劲清逸,结体中宫宽博。其字形于方正中略含扁意,少数横画收笔处微微向右上挑起,有隶书雁尾遗韵。用笔起收处,以方笔为主、圆转为辅,直线为主、弧线为辅。挥运之时,方圆并用。因此灵动而不失之于软媚,挺拔而不失之于僵直。

初唐书家中,欧阳询书起收转折处与此碑相似,然欧书紧结险絶,此碑平正宽博;虞世南书冲和内敛,此碑秀逸畅达。唯有褚遂良用笔、结体、书风与之神似,且气息相仿。然褚遂良生于五九六年,此碑立于五八六年,故此碑絶无可能为褚所书。

此次出版的《龙藏寺碑》乃上海图书馆藏本,为瞻麓斋旧藏明拓本,淡墨精拓。割裱为一册,册高三十一点二厘米,宽十八点五厘米。半开墨心高二十二点八厘米,宽十二点八厘米,共四十六开。

图片

瞻麓斋乃龚心钊斋名。龚心钊(一八七〇—一九四九),字怀希,号仲勉,安徽合肥人,后寓居上海。他二十六岁中进士,是清代最后一任科举考官。光绪年间出使英、法等国,清末出任加拿大总领事,是清代著名的外交家、收藏家。龚氏为官宦世家、书香门第。龚心钊先祖龚鼎孳,号芝麓,文采风流,名动江南,与钱谦益、吴梅村并称“江左三大家”。龚心钊的“瞻麓斋”即为瞻仰先祖之意

此本龚氏跋为明初精拓本,“佛智”二字微损,末行“张公礼”三字半损,并誉之“近世所传诸旧拓,皆无若此本用墨之精慎者”。首行“不毁是知涅盘路远解脱源深”之“涅”左上二点尚存,“路远解脱”四字已剪。三行“释迦文□说□之□须菩提”之“文”字右下已泐捺画,“说”仅损末笔,“之”字已剪去。四行“维摩诘具诸佛智灯”之“灯”字已剪去。六行“比丘翻同雹草持律”之“同”字完好,“雹”字已剪去。

除剪去的字无以考据、末行“张公礼之”四字皆泐去左半部之外,此本远胜清初拓本。部分考据字口符合明拓本特点,故此本碑阳当早于清初拓。

龚氏一九三三年得此本后,又于一九三四年得何绍基题识本碑阴,两者合璧,碑额、碑阳、碑阴俱全。龚氏屡次校补,常以端方本相比较,题识纸条数十处。此本虽不如《龙藏寺碑》传世最早“张公礼禾泐本”所存字多,但此本拓工精湛,字口清晰;点画起迄处可“透过刀锋看笔锋” 。此皆早本所不及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传承与革新,是书法永远绕不开的话题。隋代书法上承魏晋六朝,下启唐代书风,《龙藏寺碑》作为隋代第一名碑,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价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它既是学习隋代书法的临池善本,又对魏晋六朝书法与唐代书风的传承和革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装帧方式为蝴蝶装封面包定制锦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大原色,雅昌印刷,纤毫毕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