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印记」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张宗逊回忆录|司令员|张宗逊|胡宗南

 laoyu2012 2022-09-13 发布于北京

编者按:

这篇文章来自七十三年前,第一野战军副参司令员张宗逊用最原始最真实的史料还原和再现扶眉战役的战斗场面。盼仁人志士聆听和阅读此文,了解扶眉战役的具体部署和战斗情况。

壮志川原显神通

为了适应向大西北进军的需要,1949年6月中旬,经中央军委同意,第一野战军成立第一兵团和第二兵团。第一兵团由王震任司令员兼政委,辖第一、二、三军;第二兵团由许光达任司令员、王世泰任政委,辖第三、四、六军。加之,周士第率领的第十八兵团和杨得志、李志民率领的第十九兵团到达西安、三原以后,第一野战军和西北军区部队的总兵力已达到42万余人,彻底改变了敌强我弱的状况,我军已占相对优势,加上我军士气高昂,敌军士气低落,解放大西北的条件已经具备了。

胡宗南和马鸿逵、马步芳二马反扑西安失败以后,胡宗南理应撤出关中,退守秦岭避免被聚歼,二马也应回平凉。而胡、马却在渭河之滨的狭长地带布成一个“口袋阵”。二马的第八十二、一二九军驻守在彬县、永寿以东;第十一、一二八军驻扎永寿、麟游以北地区;胡宗南在武功以西的渭河两岸守备。他们做出这样安排,是因为任何一方都需要联合,才能苟延残喘。如胡不联马,即使退守秦岭,亦不能阻挡我军的重点追歼;马不联胡,即使退守平凉,也难以阻挡我军长驱直入甘肃。所以,他们只有在麟游、扶风和眉县地区并肩作战,才能避免被我军各个击破。但是他们又各怀鬼胎,都幻想借助对方的力量削弱我军,保存自己的实力。

胡、马都希望对方首先遭到我军攻击,所以两军的部署,都是既可以联合作战,又可以保存自己。所不同的是胡宗南害怕被歼而兵力集中,马家军怕被歼而兵力分散。胡宗南集团以5个军配备在扶眉地区的渭河两岸,宝鸡只留一个残师,防御第一线兵力集中,纵深力量薄弱。胡宗南估计我华北两个兵团入陕以后,至少要整训一个月。他不退守也不致马上受到进攻,万一遭到我军进攻,二马不来增援,我军一下子也难歼灭他5个军,他一边抵抗一边撤退也不迟。如果我军先打马,他可以全力向我军侧击,从中取胜。二马则东起泾阳土桥镇,西至麟游崔木镇,前哨活动在永寿以东,主力集结于长武、彬县,分散兵力避免被我军包围聚歼,有利于进出关中援胡,不利于退守平凉。

7月6日,第一野战军在咸阳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各军军长、政治委员参加。彭德怀司令员经中央军委同意,在会上提出“钳马打胡,先胡后马”的战略方针。因为我军只占相对优势,二马尚未遭到过我军歼灭性打击,战斗力较强,对胡马敌军不能分兵去对付,必须集中力量一个一个地歼灭。若是“钳胡打马,先马后胡”,从战场上考虑,把二马歼灭在陕西比让它逃回老窝再打有利,但是打马比打胡费力,敌军兵力分散,不易聚歼。我军先打马,胡宗南逃向汉中,若我军南下追击,也不易全部歼胡,而二马必然乘机进关中,威胁我军后方,增加补给困难。

“钳马打胡,先胡后马”则较为有利。胡宗南在扶眉地区兵力集中,若我军包围该地区,其秦岭以南没有战役预备队支援,我军能全歼该敌。虽然胡、马可以南北策应,然而胡马之间有较大空隙,我军可以从容迂回其侧后。二马在咸阳突击时损失严重,故我军围歼胡部,二马不会轻易出援。另外,胡部3个军在渭河北,2个军在渭河南,渭河沿岸没有大军渡河设备,我军发起攻击的时候,南北敌人无法相互支援。权衡利弊,第一野战军决心先打胡宗南集团。

会议研究了全面进攻敌人,发起扶眉战役的作战计划,并向全军发出战斗动员令,决定在完成扶眉战役以后,主力转向甘肃,歼灭青宁二马。第一野战军部署:第十九兵团附骑兵第二旅,于7月10日进到乾县、礼泉以北一带高地,构筑工事,钳制青、宁二马,确保主攻部队右侧安全。以第六十一军卫戍西安,并向西安南山子午镇地区敌人进攻。第二兵团在7月11日,隐蔽集结在武功以北的乾县临平镇以东地区,12日向扶风和扶风以西的岐山益店镇攻击前进,迅速占领扶风西南的岐山罗局镇,协同第十八兵团将渭河北岸的敌第一一九、三十八、六十五军压缩包围聚歼。

第十八兵团第六十、六十二军,附第六十一军第十八三师、第七军,7月12日沿咸(阳)凤(翔)公路和陇海铁路,向武功以南、以西的敌人进攻,协同第二兵团聚歼敌人。第一兵团沿渭河南岸,秦岭北麓西进,在7月12日开始各个歼灭周至、眉县地区的敌第九十、三十六军,然后向宝鸡以南发展进攻,切断敌人南退之路,策应渭河北岸作战。

会议结束以后,各部队立即组织侦察人员,深入敌战区活动,弄清各自进军路线的敌人守备情况。各部队领导要深入动员,向指战员们讲清粉碎胡马“口袋阵”的作战方针,要求大家克服盲目轻敌思想,提出了战役指挥和战术要求,号召发扬猛打猛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敢于刺刀见红,坚决打好这一仗。并要求部队对各类人员提出不同口号:

政工人员“人人开口,个个鼓动,提高士气,瓦解敌军”;炮兵战士“弹无虚发,百打百中”;侦察人员“胆大机智,准确及时报告情况”;通讯人员“迅速准确完成通讯联络任务”;医护人员“发扬英勇精神,救护负伤同志”;炊事人员“做好饭菜,烧好开水,及时送到前线”;后勤人员“保证弹药粮草供应”;担架人员“英勇抢救伤员,保证不丢一个”;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处处做表率,保证完成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还要求全体指战员认真执行民族政策、俘虏政策。经过广泛深入动员,军队大会进行了热烈讨论,极大地鼓舞了同志们的士气,推动了战前的准备工作。

7月10日,扶眉战役开始,担任钳制二马的第十九兵团首先行动,按时进入指定地区,修筑工事,佯称进攻,以迷惑敌人,掩护主力行动。第六十一军当晚向西安以南的子午镇发起攻击,守敌第十二师向南逃跑,被歼千余人。7月10日晚,第二兵团第三、四、六军从礼泉、乾县突然出发,越过漆水河,绕道西进,冒着伏天酷暑,长途强行军。7月11日拂晓,部队来不及休息,即攻占岐山县青化镇和益店镇,由此向南猛然迂回到敌第三十八、六十五军和一一九军侧后。第四军经过150里急行军,于12日3时攻占罗局镇,7时占领眉县火车站,截断了敌军的退路。

我第十八兵团11日分三路由东向西进攻,第六十二军12日攻克武功,歼敌一部分;第六十军12日插入武功、扶风之间的杏林镇和绛帐镇,歼敌一部分。第一兵团从渭河南岸攻击,将辛口子、黑山寺守敌歼灭了一部分,主力由长益公路(今西宝南线)和秦岭北麓齐头并进,12日歼灭敌第九十军1个师另两个团,并占领周至县哑柏镇、眉县横渠镇等要点。战役发展顺利而迅速,一天之内,我军已在西面断敌退路,在北面、东面已插入敌人纵深,将敌人3个军压缩在罗局镇以东、午井镇以南渭河滩上。敌人四周只剩渭河南面眉县一个缺口。

敌人本应从眉县这个缺口突围,为什么他们不那么做呢?这是一方面敌人在渭河没有大规模的渡河设备,如果南渡就会被我军压在河边,形成背水作战的危险处境,所以敌人不可能渡河从眉县突围。更主要的是敌人未曾料到我军会那么快就迂回到他的侧背,而且将其扶眉地区兵力全部包围。当我军从敌第一一九军阵地侧翼隐蔽通过的时候,敌军长王治岐认为这只是我们的小股地方部队;待我军已插到第三十八军后面并发起攻击时,敌第十八兵团司令兼第六十五军军长李振,也认为是我军解放扶风时留下的武工队,趁夜间袭扰。

这一情况李振报告给坐镇宝鸡负责总指挥的裴昌会。他也不相信会有解放军部队跑到第三十八军后面去,攻击第三十八军军部。这样敌军就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当我军战斗在向敌人纵深进行时,敌人没料到是我军的大举进攻。当敌人判定是我军大举进攻时,更没料到已被我军全部包围。

胡宗南万万没有想到,他给解放军设置的“口袋阵”反而成了装自己几个军的口袋。他急忙令第六十五、三十八军和第十八兵团部沿陇海路向宝鸡撤退。他们进到罗局镇就遭到我第四军的阻击。坚守罗局镇是这次战役能否全歼渭河北岸敌3个军的关键。第四军向部队发出:“寸土不失,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第四军第十师和第十一师连续打退敌第六十五、三十八军的10次轮番冲击,打得敌人横尸遍野。我第二十九团第五连最后只剩下5个人,仍然坚守阵地。第三十团的第三连和第七连连续9次打退敌人的冲锋,没有后退半步。第三十团第三营干部伤亡,下级干部自动代理,负伤的都坚持不下火线,失掉联络的连队自动归并。第四军虽然这次伤亡大一些,但是打出了顽强战斗的作风,为战役的胜利立了大功。

12日中午,第一野战军司令部下令发起总攻,野战军的炮火向渭河北岸的敌军轰击。接着,第二兵团的第三、六军和第十八兵团各部队向敌人猛攻,敌军被打得一片混乱,兵找不到官,官找不到兵。前线指挥官李振、王治岐等都丢下部队各自逃命。南岸的第一兵团通过连续不断地在沼泽水网地带长途行军,追歼南岸敌军。12日下午占领眉县,迅速派出部队控制渭河滩。这时,渭河北岸的敌军已面临被全歼,一些退到渭河对岸的敌官兵,纷纷跳入渭河,拼命向南泅渡,想夺路逃跑。正好被第一兵团的部队截住,被俘8000多人。午夜,第十八兵团和第二兵团全歼敌军,胜利会师。

南岸的敌第三十六军和第九十军残部,向南窜进秦岭。我第二兵团乘胜向西挺进,第四军14日攻克宝鸡,敌人向南逃跑;第三军占领凤翔。第一兵团也沿渭河以南向西追击,13日在马营镇地区围歼敌第五十三师一部,14日攻占益门镇。

在扶眉战役进行中,马继援虽曾集中在永寿、麟游崔木镇,派出的小股骑兵侦察骚扰都被我第十九兵团大部歼灭了。当胡宗南集团通过电台求援时,马继援便迅速后退到甘肃泾川、灵台、陕西长武一线。

这次战役共歼敌44060余人,解放了9座县城和八百里秦川西部广大地区。这是西北战场的空前胜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我军已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作者简介:

张宗逊(1908-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陕西省渭南县(今渭南市)人。1926年入党。扶眉战役时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军校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

编者简介: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1953年10月出生,1974年2月参加工作,1978年11月入党,凤翔师范毕业,小学高级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首批“百姓学习之星”、 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讲师团讲师、宝鸡市首批“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关工委“优秀讲师”、 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功勋奖获得者、被宝鸡市关工委、宝鸡市文明办授予“突出贡献”奖章。长期从事扶眉战役史料征集、整理、研究、编撰等工作,曾多次参加扶眉战役纪念馆布展工作和红色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其事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媒体已报道,并载入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