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在壮:夜半读书有感(散文)

 家乡文汇 2022-09-14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简介
 叶在壮,男,1952.07生,苏州市优秀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省文联书法老师。市书协会员。苏州老园丁书画研究会理事,苏州大学书法社会员、苏州草书社社员,苏州知青书画院成员,苏州知青文学社成员………

 半夜读书有感 


【江苏】叶在壮 

昨日夜半醒来,突然想起来文友翁锦标先生委托,将他位于《姑苏夕阳红》第十三页的文章拍照后,传给他。于是起床,即刻完成任务。

当再次翻阅杂志时,徐丽霞的《静候一树花开》文,紧紧吸引我的眼球。一气读下来,不觉感人至深。

此文写道“《姑苏夕阳红》诞生至今是第73期,风雨兼程走来已有12年了。想当初老总汤小兵与张明老师创刊十分不易。本着为苏州老年朋友制作一份精神粮食的初心,汤总用他经营的蓝宝石广告公司的利润办杂志,张明老师则四处约稿,等米下锅、稿源匮乏,十分艰难。

 不久,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所吸引,很多热爱文学的有志者应邀加盟《姑苏夕阳红》。周珠琴老师、陈铭诚老师和我相继加入这个团队,后来又有新鲜血液陆续进入,让这个团队更具生命力。在主编与各位同仁的努力下,《姑苏夕阳红》曲径通幽、渐入佳境,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重视和老年朋友的喜爱。

编辑部的制度不断完善:稿件由助理分栏目,发至各位责编编审,然后印出样稿,由两位老师较对。最后开编审会,各位责编对自己栏目的文章再校对,接着用投影仪对新杂志的每篇文章都审核一遍,看题目、审版面,有问题及时改进。这样做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尽可能减少谬误发生。最后由主编、副主编审核电子稿后付印。这些制度对刊物质量的提高起了保证作用。

光阴荏苒,不觉进入编辑部已九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九年,能无怨无悔的坚持下来,是这个团队的凝聚力。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文学的土地上默然耕耘,只讲奉献不计报酬。
        …… ……

回顾编辑部历程,真的心潮难平!真个是“好一个编辑部的故事”!

《姑苏夕阳红》不仅有一支有责任心讲奉献的编辑队伍,还有一支高素质的通讯员队伍。他们既是读者又是作者,订阅刊物多年,写他们烽火岁月的战斗故事,写上山下乡时的初恋,也写他们阅尽人生后的感悟……传递正能量,颂扬真善美,鞭鞑假丑恶。每次他们都翘首以盼,急切的等候着双月刊的发出,査查自己的文章是否被录用,再看看别人的文章,有利于交流提高,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对于这个平台他们很珍惜,有时邮寄出了问题,没及时收到,他们会不断询问,甚至焦虑。刊物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成为“文化养老”的形式之一。

如今汤总又对通讯员群进行了拓展,增设了外省及苏州大市范围内的通联站,让我们的《姑苏夕阳红》与更多读者和作者见面。期望我们的刊物质量在大家努力下,更上一层楼。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我们不忘初心,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继续讲好苏州老年人的故事。”

这些编辑部的故事,说是编委内情,其实我们都能猜到八九,了解其中大半!感概得是,编辑部徐书记满怀激情地一一叙述,娓娓道来,感觉特别亲切,看了特别温暖。

我是2016年,经本校前辈老师吕其顺推荐,发表了第一篇拙作后,参与通讯员队伍,之后每期一篇,一期不落。对编委成员的熟悉,如同家人。编委大多是志愿者,不是专业文人,却对杂志编辑特别专业。接触较多的几位老师,对文字分外敏感,文章稍有瑕疵,即刻便能看出,水平过人,毫不亚于读过专业的文科生。我是对文字比较谨慎的作者,一旦被发现,被指正,内心充满了由衷敬佩,继而暗暗赞叹——

夜深人静,不多说了。再祝杂志越办越好,深信,伟大的事业,必定越来越红红火火。

(图片由作者提供)


投稿须知

 《家乡文汇》公众号刊发内部作品,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原创首发,体裁不限。投稿前,请作者仔细校对、审核,如有漏字、错别字或病句现象,作者自负。作品发表后,作者要配合平台反复转发推广,阅读量在50以内的作者文章,将控制后续发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