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安县新圩镇的官畲村位于闽南大山深处,海拔470多米,是闽南地区为数不多的仍保留自己民族语言的民族村。 表哥早年参加社教工作组的同事老钟先生是华安官畲村人,前两年就邀请表哥去官畲村,看看如今正在开发生态旅游的新型农村。这次华安之行,表哥约我们一起前往。 6月1日上午10点,表嫂开车,在老钟的带领下从华安县城前往官畲村。为了走近道,将从前方的斜坡土路上山。如果从新圩镇走水泥路,但要多走5公里。 车子行驶在单行道的土路上 身边尽是翠绿的树和植物

满眼绿色 
经过半山一户农家,农户女孩子在自家门口栽种了月季和山菊花 女孩说她随便栽的花,开得这么漂亮。表嫂也顺手挖了一株要带回家种。 站在农家的门口眺望眼前的大山 前段时间持续下雨,道路坑坑洼洼的,车子的底盘会被磕到,我们四人下车行走。
据介绍,这条约2公里的土路已经招投标,将扩大路面,做一条新路才能有利开发旅游。 顺便走山路,锻炼身体还看风景。 老钟说早年他在华安县城工作,老婆孩子住在官畲村,老钟周日休息从县里走山路回家,可以想象当时条件多辛苦。  眼前是大片的红色芦苇 高山上的白房子就是官畲村 层层梯田的茶园 沿着弯曲的山道走进官畲村,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树 这几年官畲村种植茶叶,开始走上致富的路 政府出资,在田里安装的太阳能灭虫灯。晚上灯亮,吸引飞虫落入脸盆 老钟说夜晚亮灯,满山的梯田上灯光闪闪,非常漂亮,可以想象一定很壮观
接近村口,走在平整的路上 老钟先带我们到官畲村山寨风情广场 广场上的凤凰台,屋檐、图案都具有畲族的文化 官畲村按照“生态有机茶业观光区、畲乡文化生态保护区、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的理念建设官畲特色村寨。 广场上的水车、龙头杖  站在凤凰台外的观景台眺望,心旷神怡 山下是流向漳州的九龙江。

站在高处,吹着凉爽的风,赏美景,好惬意 
凤凰台下是畲族文化陈列馆 畲族文化陈列馆

陈列馆门口的石磨 古老的农具,不知做啥用,听过忘了 陈列馆大门锁着,这是从玻璃门往里看

风情广场旁边的一户畲族人家,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家里喝茶 村子里的住房几乎“清一色”是崭新的两层砖瓦房,米黄色的墙面,红色的屋檐雕刻着畲族语言符号 农户家里烘烤茶叶的机器 官畲村村务公告栏。官畲村一共才84户人家,主要是三个姓:钟、兰、雷 近年富裕起来的村民感觉原来的学校教学质量不足,把孩子送到山下新圩镇读书,在学校住宿,周五下午家长用摩托车或汽车接回,周日下午再送回学校。包括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小小年纪就开始独立学习生活了。所以这个官畲小学也停办了,只剩下空房子。 来到老钟女儿家,也是新建的楼房,米黄色的外墙。 
老钟女婿是制茶能手。这几年靠种植茶叶致富,盖起三层楼房 在宽敞的大厅泡茶, 老钟女婿说,这几年如果没有种茶,哪能盖这么大的新房。 官畲村独特的地理位置种出好茶,吸引各地茶商前来收购。
好茶加上天然的山泉水,泡出清香甘甜的好茶。连我这不会品茶的也觉得这茶太好喝了。 
中午品尝正宗的农家菜,自制的笋干炒肉、酸菜笋(自己腌的酸菜)、自家种的黄瓜、土鸡汤,太美味了。离开前主人还送我们笋干和酸菜,连吃带拿 老钟特别介绍官畲村的特色菜,“大板韭菜”。清炒大板韭菜,实在鲜嫩,在厦门吃炒韭菜还要吐渣。 饭后,主人特意带我去看“大板韭菜”,阔叶如兰花叶 此韭菜喜水还喜阴凉,适合种在高山阴凉处,有人把这大板韭菜带到山下城里种,没养活 中午吃的韭菜,切一段,其余的还会生长 这是茭白笋 ,我是第一次见到 主人养的鸡 放养的母鸡和小鸡,这是最正宗的土鸡,难怪鸡汤那么鲜美 茶叶采摘后放在簸箕上,利用空调机调整温度,自然晾干 采茶的背篓 这高山上真是凉快,虽然屋外阳光灿烂,午饭后坐在客厅休息泡茶,不用电风扇一点也不感觉热,还能享受徐徐吹来的自然风。老钟说他每年夏天回到官畲村住两个月避暑。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老钟的女儿动手包粽子 山上的竹叶,扎粽子的线也是青竹破细。 这是官畲村的正门
下午休息后启程回华安县城,回程不敢再走来时的土山路,宁可绕道走水泥路从新圩镇回家。  相当壮观的茶梯田 一路茶梯田相伴 半路上还经过一片杨梅林,老钟说是他小姨的,可以采摘 杨梅树上果实不是太多,可能被摘走了 
看着山顶的房子,刚才我们就是在那 官畲村正在开发生态旅游,将来这里可能就不会这么宁静了。 再见,高山上的官畲村! (游记于2014-06-10 11:49:01发表在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