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六计原文简析及战国战例(第一计至第四计)

 天山博格达 2022-09-14 发布于新疆

【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大意】

人在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对待习以为常的事,就容易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并非存在于公开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更能达到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简析】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战国战例】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赵国名将李牧,在镇守赵国北方边境时,故意示弱于匈奴,连续多年只操练兵马从不出战,匈奴兵马一来就把军民粮食辎重撤回城堡。在兵马操练娴熟后,就安排居民出关种地放牧,匈奴小股兵马每次来侵犯,都会有不少收获。几年过去,无论是匈奴还是赵国军民都认为李牧胆怯,不敢与匈奴作战。等匈奴单于带大军侵犯赵国时,李牧突然带大军出战,大败匈奴单于,于是以后匈奴再也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大意】

进攻实力强大的敌军全部,不如使其分散各个击破;正面强攻敌军,不如改变策略,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简析】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面对实力强大的敌军,要避免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分散敌军兵力,然后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置敌于死地。

【战国战例】

战国时期,魏国庞涓率领强大的魏军攻打赵国国都邯郸,齐国派田忌、孙膑带兵去救赵国。田忌、孙膑没有直接去和魏军主力决战,而是直奔魏国国度大梁,于是魏军只能回兵救大梁,赵国的危机也解除了。

后来魏军攻打韩国,田忌、孙膑又采取攻击魏国国都的方式,给韩国解除了危险。但由于已深入魏境,与魏军一战在所难免,于是采取减灶之计,使得庞涓误认为齐军士兵逃跑得很多,已无战意。于是庞涓就脱离大部队,只带部分轻骑兵追赶齐军,结果在马陵道又陷于孙膑的伏击。庞涓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扬天下。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大意】

敌军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却还处在犹豫不决之时,要设法促使盟友进攻敌军,而不是我军单方面出兵。这是从《易经》的“损”卦里推导出来的,这是对我军最有利的方式。

【简析】

所谓借刀杀人,就是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或者是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置敌于死地的目的。

【战国战例】

魏惠王因马陵之战惨败,折损十万人马,太子也被杀,决定出动全国之兵和齐国背水一战。在惠施的劝谏下,惠王采用了两点建议,一是魏国屈尊朝齐,激起楚国的怒意,引发楚国与齐国的矛盾,借助楚国的力量削弱齐国;二是和齐君互尊为王,避开齐国的锋芒,令魏国度过眼下的难关。楚王听说此事,果然大怒,认为齐国背信弃义,于是亲自领兵攻打齐国,在徐州大败齐军。最终魏国不仅摆脱了困境,也借用楚国的力量为魏国报了马陵之战的仇。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大意】

要陷敌于困境,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式,完全可以采用以静制动的战略,积极防御,因势利导,逐渐消耗敌人的再生力量,达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目的,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

【简析】

“以逸待劳”,是指当敌方气焰高涨时,应该主动采取守势,避开敌人的锋芒,进行积极防御的同时,养精蓄锐,在敌军疲惫大意之时,捕捉战机制敌人。

【战国战例】

经典战例一:李牧破匈之战,先是坚壁清野,积极防御,为以后的破匈之战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故意以弱示敌,从心理上麻痹敌人,让对手产生轻敌思想,在己方准备充分之时,引诱敌方盲目出击,以逸待劳,从而争取到歼敌的有利战机。

经典战例二:秦赵阏与之战中赵奢距阏与30里驻军,先行占领北部山坡列阵待敌,反客为主,以逸待劳计,在秦军身披重甲登上山坡已疲惫不堪时,以生力军攻击对方获胜。


注: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