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家教,这话在小牛家是最好的诠释。 小牛是独子,婚后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没有不吵架的夫妻,每次小两口吵架,不论小牛对错,婆婆总是站在媳妇乔丽一边,整得小牛总怀疑自己是后妈,媳妇乔丽才是亲生的。 小牛妈对乔丽非常宠爱,乔丽偶尔不舒服,老太太就如临大敌,变着法儿给她调剂饭食。 乔丽一边看着婆婆做的饭菜咽口水,一边喊:“妈呀,再吃门都挤不出去了。”老太太就宠溺地笑道:“挤不出,咱换门。” 乔丽是我的同事,大家都羡慕她家融洽。乔丽笑称她家和睦有祖传秘诀。为了证明她说的话,还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小牛的高祖父叫牛盛,在家行二,在镇上有家不小的杂货铺。大哥牛喜,是个私塾先生。兄弟两人分家单过,各撑一家。 论家境,牛盛家好过牛喜家,可若论起家庭融洽程度,大哥牛喜家却比牛盛家更胜一筹。 牛盛家中天天是鸡飞狗跳、硝烟弥漫。不是老夫妻怄气,就是婆媳闹矛盾、父子互相嫌弃。吵得不可开交,不是媳妇哭着找大伯评理,就是婆婆黑着脸让大哥给自己撑个面子,每次牛喜都苦口婆心劝解半天。 有一次,这老两口跟儿子、媳妇闹矛盾,觉得自己失了做长辈的脸面,就去找大哥诉苦。 牛盛媳妇抹着泪说:“大哥,你说现在我俩还能动,若是动不了了,那俩小的还不掐死我们。” 牛喜看着俩人,忍不住直摇头。他说:“二弟、弟妹,天天这么闹下去不行。这样吧,我说个办法,只要你俩听我的,我保证孩子们孝顺。” 牛盛媳妇一听,赶紧问啥办法。牛喜说:“你回去以后,不论侄媳妇做啥,都不要说话。侄媳妇出去干活,你提早做饭。她进门,你先端碗水……” 牛盛媳妇嘟囔道:“这都敬成老佛爷了,以后更不可能孝顺了!” 牛喜问:“弟妹,你说啥呢?”牛盛媳妇赶紧说:“没说啥,哥,我听着呢。”“听着就好。还有,媳妇做饭,你帮着烧火,媳妇洗衣服,你帮着舀水,媳妇打扫屋子,你帮着打扫。这些都不是累人的活,弟妹这么能干的人,都不是事,这些能做到?”“能。”牛盛媳妇心里虽然不高兴,可也不好当面顶撞大伯哥。 牛喜说:“那好,坚持七天,回来告诉我啥样。”说完又扭头对牛盛说:“教孩子做生意,要耐心,你也不是天生就会的。已经无法挽回的,就教孩子怎么去把损失降到最低,接受个教训,别动不动就发脾气。坚持一个月,回来告诉我啥样。” 牛盛跟儿子天天在杂货铺守店,平常家里就婆媳两人。牛盛媳妇回去后,就按照大伯哥说的去做。 开始,她压着火对媳妇嘘寒问暖。儿媳妇初听,斜着眼看她,那目光分明就觉得婆婆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牛盛媳妇也觉得话说出来直掉鸡皮疙瘩。儿媳妇一出门,她就拍着自己的嘴嘟囔:“个老贱骨头,欠!”想起大伯哥的话,她又想,不就是七天么,撑下这七天,看大哥还怎么给侄媳妇撑理。 忍着心里的窝囊火,牛盛媳妇淘洗绿豆,煮绿豆水。停停煮煮,直到绿豆开花,牛盛媳妇才停火。 媳妇一进门,她拿了块汗巾放进盆里浸湿,塞给儿媳妇,又给她端了碗不冷不热的绿豆水。 媳妇诧异地看着她,接过绿豆水,下意识喝了口,又难以置信地抬眼看了看婆婆。 喝完绿豆水,媳妇一声不吭地抱柴准备烧火做饭。牛盛媳妇赶紧跟进厨房,蹲在灶前点火。媳妇看着婆婆的举动,愣了刹那,便开始做饭。 夏日炎炎,不动就热的出汗,这烧火就像夏天抱着个小火炉子,一会牛盛媳妇的衣服就湿透了。她心里窝火,使劲忍着。过了会,一碗绿豆水放到她眼前,一抬眼就对上了媳妇的眼睛。她接过绿豆水一口气喝下去,心里立马感觉好受了好多。 就这样,牛盛媳妇忍气坚持了三天。 第四天,娘家兄弟让人捎信,说老娘病了想她,她听了急急火火就要回娘家。出门时,一顶斗笠塞进她手里,她扭头看到媳妇的背影,心里就暖了下,戴上斗笠匆匆出了门。 幸好老娘没事,傍晚牛盛媳妇就回来了。她又累又热,进了家,把斗笠往桌子上一放,就再也不想起来了。 一块浸湿的干净汗巾递过来,随着一碗不凉不热的绿豆水也放在了桌子上。她擦了手脸,端起绿豆水一口气喝完,感觉一天的劳累和急火攻心的焦急,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或许是一下子放松的缘故,晚上牛盛媳妇就发起了烧。第二天早上起床,刚坐起来,脑袋便轰的一下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她醒来,已是深更半夜,自己躺在炕上,头上放着一块湿巾。媳妇坐在炕沿上低头瞌睡,旁边一把椅子上放着个盛水的瓦盆。她心里一热,明白是媳妇在照顾自己,一直没睡。 她轻轻起身,没想到她一动,媳妇就睁开了眼。“饿了吧,我去给你荷包俩鸡蛋吃。”媳妇说着就往厨房走。 想起对大伯哥的承诺,她赶紧下床,想要去厨房帮着烧火。扶着墙走到厨房,蹲下就要烧火。媳妇扭头看到她,吓得一把扶起她,嘴里喊道:“哎呀,我的娘哎,你昏睡了两天两夜,水饭没进一口,赶紧躺着去。” “我睡了两天两夜?”她自己吃了一惊。“可不,一个劲地说胡话,请了郎中,喝了药,还是不退热,把我吓死了。”媳妇一边说,一边扶着她往屋里走。 看着媳妇憔悴的脸,她忍不住问:“你就那么守了我两天两夜?”“嗯。”媳妇一遍应,一边把她扶到炕上躺下。“好好躺着,我一会就把饭做好了。”牛盛媳妇抓着儿媳的手由衷地说了句:“媳妇,你受累了。” 七天以后,牛盛媳妇把经过跟牛喜说了一遍。“我现在才知道,我家儿媳妇竟然这么好。”牛喜笑道:“本来就不差。哪个儿媳妇刚进门,都是奔着往好处做。时间长了为啥变,你这做婆婆的当年没有体会?要想子女孝,先要父母慈。你这刚做了婆婆,就忘了做媳妇时的苦处了?” 牛喜一席话,说的牛盛媳妇不好意思了。“大哥,你别说了,我知道怎么做了。” 这婆媳尽释前嫌,可那父子俩却还是格格不入。 牛盛的儿子叫牛大壮,牛盛性子急,牛大壮却是个慢性子,不爱说话,脾气还扭。牛盛觉得儿子笨,一张口就嗷嗷地训。他越训儿子越倔着不说话,他越不说话,牛盛就越生气。 别人是人家的庄稼自家的孩,可这牛盛看自己儿子,是越看越生气,越看越啥都不是。这爷俩脾气不对付,相看两厌,谁都不想理谁。 牛盛记着跟大哥的承诺,也想锉锉儿子的锐气,便决定带儿子去进货,让他也体会下自己的不容易。 牛盛对儿子说,铺子早晚要给他,他也该学着经营了。他带儿子出去进货,让儿子自己做主,说不论他进什么,赚钱还是赔钱,他都不说啥。 为了省钱,爷俩没舍得雇马车,一人推着辆独轮车,上了路。 爷俩在几个大店铺转了半天,补充了一些货物,牛盛让儿子自己做主,选几样自己觉的合适的物品。 牛大壮在几个店铺里穿梭,进了些竹编草帽、芭蕉叶、纸折扇。他说,天热了,这些东西正好卖。牛盛看了看天,嘴动了动,却什么也没说。 这爷俩买齐货物,就往回赶。这时天上开始有黑云云集,牛盛犹犹豫豫地问儿子,要不要歇歇再走。儿子看了看他,问:“爹,你是不是累了?”牛盛说:“不累。”“那咱走。”说完推着车子就走。牛盛在后面摇了摇头,推起独轮车跟着儿子走。 大约走了十多里路,天上已是黑云压顶,天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眼看着就要下雨了。往前走十多里才有一个镇子,这爷俩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 走着走着,豆大的雨点砸在了身上。爷俩躲也没处躲,避也没出避,牛盛带了油布,早就把货物包裹起来了,牛大壮没带油布,那纸扇被雨一淋,全都废了。倒是那竹子编的帽子,让爷俩的头免了雨淋。 这雨一下就是几天,芭蕉叶被雨浇湿,几天不干,不仅颜色变了,还出现了霉点,品相十分难看。牛大壮只好低于进价卖了,再加上毁了的纸折扇,综合起来,虽然亏的不多,但还是亏了。 第一次做主就亏钱,牛大壮心里总有些不痛快。牛盛安慰儿子:“做生意亏点都很正常。”他看了儿子一眼,接着对他说:“儿啊,其实做生意也得懂很多东西。进货那天早上,我起来就看到东边天上有红霞,老人们说,朝起红霞晚落雨。我估摸着下午十有八九会下雨,当时就提醒你拿雨布。你说天那么晴不会下雨,就没拿。到了下午,我看燕子和蜻蜓低飞,问你要不要歇会,也是在提醒你要下雨了,你都没当回事。我跟你说过,我既然要你自己做主,就不会对你干涉太多,只有你自己切身体会,才会懂得更多。” 听了爹的话,牛大壮低下了头,关于下雨的谚语,爹不止一次说过,他都没当作一回事,再想想爹时常在他耳边叨咕,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当时他还觉得爹话多,叨咕的让人心烦。牛大壮红着脸说:“爹,我错了。” 牛盛深深地看了儿子一眼,说:“我总想一下子把自己知道的全教给你,还动不动就对你发脾气,是爹太急躁了。” 牛大壮听爹这么说,脸更红了。他说:“爹,这不怪你,是我错了。” 这爷俩冰释前嫌,此后再也没有争吵过。 牛盛感慨地对媳妇说:“大哥说得对,父慈子才孝。孩子不孝顺,不能只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还得从父母身上找……” |
|
来自: 新用户0932pQwC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