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丢了块大石头(扶贫漫忆之五)

 学亮书屋 2022-09-14 发布于湖南

丢了块大石头

听说如今的好多领导到了扶贫点,走马灯般检查扶贫工作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增加一个项目:摸摸“尖刀班”(名字好吓人)的被窝温不温。遗憾的是,这并非关心队员们晚上睡得暖不暖,而是考察队员是否按规定睡在村上的被窝里。据说,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一条硬杠杠,每月都必须睡够,不够还要补。至于如何考核,要不要每天睡在床上拍照留痕,就不甚了了了。想来领导们都很聪明,总会想得出办法来的。

如此说来,当年的我做得实在太不够,除了午饭午睡常在村上,其他时候和方面是很少与永安村的村民们“三同”的。骨子里,我也觉得那多为形式主义,于扶贫大计并无补益。

试想一下,我天天去拼命挖泥拌土,也帮老百姓种不了几分地呀!何况我帮他把地种完了,他岂不要下岗失业了?更何况我一天到晚去“三同”,谁来帮我谋划扶贫思路、敲定扶贫项目、落实扶贫资金、完成党建任务呢?这可才是扶贫队长该干的活,也不是“三同”能“同”出来的!

窃以为,要尖刀班天天同吃同住同劳动,领导也热衷于去摸被窝,无异于典型的“政治正确”和不务正业,用时兴的话说,那就是一种“低级红”,老百姓肯定烦得要死!

扯得远了,言归正传。本节所谓“丢了一块大石头”云云,其实是我一年扶贫生涯中,唯一的一次体力劳动。

这里面也是有故事的。

大约进村一周左右的时候,一天早上,有个老乡找到我:谭队呀,去年你们要我们把水田都栽上了果树,今后没有饭吃怎么办啦?你们工作队可要负责呀!

我一听这话,心里怪怪的,颇不是滋味。

为了改变村上的产业和经济结构,上届工作队发动大家把小河边的水田都栽上了水晶梨,两岸的坡地也种上了布朗李,这一点我是知道的,但什么叫“你们要我们”呢?

于是我便对他说:这几年你还可以套种旱粮保证吃饭呀,过几年水果就有收入了,你不就有钱吃香喝辣了吗?所以你可要把果树管好哦!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件事,便问他:你们去年给果树施冬肥没有?

没有!他倒答应得很干脆。

为什么没有呢?

你们工作队没给我们发肥料呀!

我一听这话便急了,心想:你这又是什么话?难道果树不是你家的?谁说工作队要管你一辈子肥料?工作队没发肥料,你就让果树饿了一个冬天?农家肥你也不施一点?

再一细问,我发现其他村民的情况也差不多。原来大家都在等着工作队发肥料呢!

这一下,我不但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更在心底飞快地形成了几个判断,并随之做出了几个决定:第一,既然上届工作队已发动大家把果树栽进了饭碗田,我们这一届就必须千方百计把它管好,让它顺利结出果子来,否则肯定会出大问题。第二,工作队的当务之急,是马上买回肥料,组织大家尽快给果树补施冬肥,绝不能因为缺肥误了果树一年的生长。我小时候读过一本书,知道肥料就是果树的粮食,果树如果不施冬肥,开春后如何生长呢!第三,现在看来,一家一户管果树的方式不太靠谱,如何管理果树,需要从长计议,好好研究。第四,无论如何,村民们这种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必须尽快改变,否则这个贫是扶不下去,也扶不长久的。

说干就干。

没过两天,肥料就买回来了。有基肥,也有叶面肥。基肥要刨开果树根部四周的泥土,施下肥料后再用泥土掩上,主要由村民自行完成。叶面肥有几种,要按一定比例配好,先用水稀释,再用喷雾器喷洒,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于是决定由几个青年骨干负责。

那天上午,阳光很好。几名青年骨干找来一个大塑料水缸和几只水桶,在村部下面的小溪边摆开了架势,几个人有的配比,有的提水,有的搅拌,有的把稀释好的肥料水分给村民们去自行喷洒,忙得不亦乐乎。村民们背着装满肥料的喷雾器四散而去,满脸都是笑容。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太太,大约70来岁,身体却还非常健朗,似乎不输任何年轻人。她背着装好肥料的喷雾器,一步步爬上附近的小山包,小心翼翼地给菜花丛中的一棵棵果树施肥,成了当天最美丽独特的风景。

虽然现场秩序井然,我却发现了有点不太和谐的地方:别人都在忙忙碌碌,旁边不远处却有两个年轻小伙子抱着膀子,对着大家嘻嘻说笑,无事人一般。

于是我走过去问他俩:你们家栽了果树没有?

栽了呀!

那你们怎么不动手帮忙呢?

有个小伙子往溪沟看了看,两手一摊对我说:沟里有水,下不得脚呀!

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你还蛮有道理呀!

眼光一扫,我发现附近田边刚好有块不大不小、比较方正的石头,于是几步跨过去把它搬起来,走到大家正稀释肥料的溪边,找个水浅点的地方,重重丢了下去,那石头溅起了一串水花,便稳稳地落住了,大半截身子露在了水面。

我于是把手一招:小伙子来吧,水里可以落脚了!自己的事一定要自己干呀!

那两个小伙子也许没想到我整这样一出,颇有点不好意思,赶紧走过来,加入到了稀释、调配肥料的工作中。

其实,我早就听说在某些地方,常有被扶贫的老百姓袖着手晒太阳,或者站在一旁指指点点,甚至发号施令,工作队员却在那里挥汗如雨,代为挖水沟、埋管子、装龙头,或者立电杆、拉电线、换灯头等等。这些故事,有的还传为佳话,被人津津乐道,我却一直觉得是个笑话。

我常想,如果不改变这种“等靠要”的现状,激活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单凭扶贫队员的满腔热情和一厢情愿式的扶贫努力,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当时不会讨好,撤队马上玩完,就像过去许多悄然泯灭的扶贫点一样。这可不是我的扶贫!

这次要口粮、补冬肥、丢石头的经历,更让我强烈地感到,扶贫必须先扶志,脱贫必须先自强,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从那天开始,我就暗暗下定决心,类似这种被动买肥料、发肥料的无奈之举,于我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那些越俎代庖式的“体力劳动壮举”,我更是绝对不会干的!

往溪水中丢的这块大石头,便是我一年扶贫生涯中,唯一一次参加体力劳动的见证。(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