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疫(听来的故事之二)

 学亮书屋 2022-09-14 发布于湖南


抗疫
 
这几年,“抗疫”一词可谓深入人心,绝对的年度主题词,不但识文断字的中青年耳熟能详,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就是升子大的字认不到一斗的农村老太太,提起打疫苗、做检测和亮绿码等新名词,也能说出不少子丑寅卯,全没违和之感。
90多岁的母亲就告诉我,村里派车把她送到乡里,打了新冠疫苗,语气中充满感叹。
拜这可恶的新冠病毒所赐,累计下来,我也先后打了三次新冠疫苗,做了三次核糖核酸检测。
因为工作和行业的特殊性,我“有幸”成了第一批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国家政策一出台,便毫不犹豫选择了接种,今年元月二十日第一针,二月五日第二针。心想,打完针,就可以放心大胆过春节了。
谁知河北某地偏偏发生了疫情,也可能担心新打疫苗还没产生抗体,国家力倡就地过年,或者先核酸检测,再回家自我隔离起来。
可这哪像过年、团圆呢?
为了免除这一系列麻烦,于是乖乖听从号令,做了个留守在城里的游子,尽管老母亲90多岁了,每天都在世外桃源般的武陵大山里,盼儿早归。
到了十月,又积极打了第三针,名叫加强针。专家说,过了半年,疫苗说不定失效了,抗体说不定没有了,需要加强,何况还有变异。
心底还是很高兴。三针下去,抗体在身,应该可以畅行无忧了。
其实还是不行。任何人,只要稍越雷池一步,就会感到限制无所不在,检测也差不多如影随形。
我便因此有过三次免费被检的经历。
 

第一次做检测,是七月中旬,在吐鲁番。出火车站时,因为以前没做过检测,便要求必须做,打没打过疫苗没关系。如果不做,估计也出不了站,据说新疆疫情管控一直很严。
做过以后才发现,采集咽喉拭子其实很简单:登好记,张开嘴,“啊”一声,医生用棉签在咽喉部擦一下,取点唾液,便算大功告成,远没以前想象的复杂、恐怖和痛苦。
值得点赞的是,第二天,手机上就收到了检测结果:阴性。估计凭着它,在新疆我就可以不做二检了。
遗憾的是,我离开长沙前往西北的第二天,有从外地来的新冠感染者到过长沙,于是远在新疆的我也被迫“躺枪”,被要求不能继续前行。我据理力争,但是无果,因为湖南有疫情,于是只好提前两天中断行程,打道回府。
心里其实也犯糊涂:难道那千里之外的患者,可以提前一天感染上我?可这显而易见的道理,到哪儿说去呢?
第二次检测发生在十月下旬。因为西北疫情引发的某感染者到了长沙某区,于是全区核酸检测,并进而扩展到了隔着宽宽湘江河的邻区。有了第一次经历,我便轻松愉快地跑去做了检测,结果自然还是阴性。
我等良民,三针在身,不是阴性才怪呢!
几天后,因为一位奶奶去世,我回了一趟老家。出站口,再次被拦。
虽然健康码是方方正正的碧绿,行程卡是带圈的绿色直行箭头,甚至还出示了前后三次接种疫苗、几天前核酸检测结论等记录,但眼见人来自长沙、行程卡地名带着星号、又没两天内检测报告,前台一排中年如临大敌,不敢放行。
好在叫过来把关的头头是个小伙子,估计担当大点,问过基本情况,说做个核酸检测就可以走。
于是张开嘴巴,做了第三次检测。
负责人说:如果有问题,我们就电话通知你;如果没电话,就说明没问题。
我想起了新疆经历,便建议道:何不把数据传到网上,把结论也发给我,让检测结果继续发挥几天作用呢?
负责人说:那不是我们的事。
我只好在心底摇摇头。这轮子,不该是往前滚的吗? 


但我其实挺感激,因为毕竟被放行了,没有要求等到第二天出结果以后再走,更没说不准出站,以免影响一方安危。否则,我就见不上奶奶最后一面了!
有几位朋友就没我这样幸运。
他们告诉我,不久前他们出差贵州,顺道去了青岩古镇,虽然疫苗早打,数码均绿,景区内也人影寥寥,却愣是被吃了“闭门羹”。
当地规定,外地人不管是谁,不管来自哪里,均须持有三天内两次检测都为阴性的报告,否则一律不准放行,现场检测自然不会有,有也是单次,自然不管用了。
我的个乖乖!没听说有贵地大疫情呀,可怎么比帝都还严呢!
但与我另外一位师兄的遭遇相比,这几位朋友已经算是小小巫了!
 

十月下旬,退休后的师兄偕夫人到额济纳看风景,谁知刚到没两天,疫情突然大规模爆发,于是成了“被长留客”,前后呆了一个多月,真是天不留客病毒留啊!
我不禁好奇地问道:不是隔离十四天就可以了吗?
师兄解释说,起先呆在额济纳的十四天不叫隔离,叫“滞留”,虽然前几天相对自由点,后面其实也封闭起来了。第十五天,他们被转移到巴彦淖尔,才算真正开始隔离,同样为期十四天。
好家伙,账原来是这样算的!
好在生活还有着落。在额济纳,夫妻一间房,200元一晚,午餐免费供应,早晚自理。转到巴彦淖尔后,免费午餐取消了,不少游客有意见,说应该当地政府“埋单”。
师兄倒是很豁达:疫情爆发在额济纳,与巴彦淖尔什么关系?收点钱也应该。关键是寂寞和无聊。
除了头几天的宽松期,也可能是没顾过来,核酸检测是每天都要做,前前后后,竟然做了25次。
嫂夫人苦笑着说:鼻咽都采痛了。
我颇为诧异:不是就在咽喉采吗?
嫂夫人是专业人士,解释道:鼻采比咽采更准确。
我更加哭笑不得:准确还要一天一采,连采25次?
嫂夫人说:宁可重复千遍,也不放过一例。
我也只好跟着苦笑了。
他们更担心的,是回家后还要隔离十四天。倘如此,该如何得了!好在回家后社区告知说勿用,多待在家就行。
师兄总结说,这是他今生今世最漫长,也最难忘的旅行。
 

我不但对师兄等朋友的遭遇感同身受,其实还有许多未解的疑惑,也一直萦绕在心头。
譬如,有专家曾说,按国际标准,70%以上国民接种疫苗后,就算实现了群体免疫,病毒大面积流行、蔓延、感染的风险就大幅降低了。而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截至昨日(11月22日),全国已累计接种新冠疫苗244278.6万剂次。若按每人两针计,便已达12.21亿人以上;即使部分为三针型,9.8亿人的门槛也定是超过了的。既如此,何以动辄就全员检测?这线条,是否太粗了?是因为有财政埋单,个人似乎没有出钱,就不用心疼吗?
又譬如,既然有10亿以上国民接种了疫苗,何以不用全员核酸检测的精力,来检测接种者产生抗体的情况呢?对已经产生者发给证明,一段时间内一般不再检测,并准予凭码畅行生活工作,未产生者则适当限制,岂不更好?
还譬如,为何不对事涉群体免疫的疫苗接种实行强制措施,除特殊疾病经审查可以免打,其余则无一例外呢?既已出乎意料实行了自愿原则,可否对自愿接种者开点绿灯,比如出行自由、检测治疗免费等,对未接种者,则适当予以制约,比如出行受限、检测治疗自理呢?其效果,定比不管接种与否,放则全放、封则全封的“一刀切”好得多呀!
再譬如,当主政者不会或不愿学习照抄上海等优等生的作业,只想简单粗放一刀切管控疫情时,面对空落落的街道、公园、店铺、景点等,心头可有一点点紧张或担心,一丝丝犹豫或彷徨?
……
突然发现“譬如”太多,也就是想法太多,文章已变得面目可憎,更不像所谓“散文”了,倒不如就此打住,去听听央广的好消息,放松一下心情吧。
但在心底,又何尝不急呢?眼看春节又近,可谁能告诉我,今年能否顺利回家,与老母亲一起团年?
(2021年11月23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