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大寨村出来,我没按计划继续北上,而是调头南下,直奔河南新乡而去。 因为,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村。那人,叫史来贺;那村,叫刘庄。 不知从几岁开始,我就经常从广播里听到史来贺和刘庄的名字,虽然故事并不了了,名却牢记在心。 那时候大概是觉得,既然上了中央广播,得了全国表扬,自然是了不得的人和地。 深刻脑海的另一原因,是在我听来,刘庄与隔壁的五峰牛庄是“同名同姓”的。 在我老家,鼻音“n”边音“l”是分不清的,是故耳中听到的是远处的刘庄,心里想到的却是隔壁的“牛庄”。 以此来看,我与刘庄和史来贺,真是自小有缘呢。 ![]() 当然了,长大后我也知道了,那刘庄虽非“牛庄”,那史来贺,却是真正的“牛人”,比如曾九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在世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和钱学森并列,去世被称为“中国村魂”等等。这在华夏,可谓绝无仅有。 但似乎也没生过探访之心。 游完大寨,却不知怎地,突然忆起了刘庄。 甚至还生了诧异之心:为何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的先进刘庄,2005年却没能入选全国十大名村呢? 照理说,无论如何,刘庄都是够格的呀! 这个问题,其实至今也没找到答案。吾国之事,时常越简单越复杂,让人不知就里,只好作罢。 但我当时就决定:干脆杀个“回马枪”,看看榜上无名的刘庄去。 ![]() 从七里营镇进入刘庄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于十字路口圆形转盘中间的纪念碑,顶上似乎是马踏祥云雕像,不知是何用意。 我不禁好奇地暗想:刘庄是把自己喻作天马?这“牛庄”成了“马庄”? 但看碑座上的文字,却发现这碑并不是刘庄自立,而是官立的。 其正面,是潇洒飘逸的“腾飞”二字,由刘源将军题写。 背面,是浓墨重彩介绍刘庄和史来贺光辉事迹的碑文,则出自新乡县委县政府手笔。 毫无疑问,刘庄就是当地政府眼中的千里马呢! 不过这刘庄也真是低调得可以,连村口为自己树形象的碑,也是上级来帮的忙,完全不像某些其实很不怎么样的村口,也立着高大威武的牌楼。 ![]() 纪念碑左侧,是河南新乡华星药厂。这是刘庄最大的一家企业。别看厂门很普通,厂子却一点也不简单。 1985年,史来贺和刘庄村党支部经过反复考察,决定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工程,建设生产肌苷的华星制药厂。 有人担心:“这高、精、尖项目,咱'泥腿子’能搞成?” 史来贺说:“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人家能干成的东西,咱们为啥干不成?” 1986年5月20日,刘庄人自己设计、安装的华星药厂正式投产。自此后,刘庄经济迅速成长。 2002年,即史来贺去世前一年,华星药厂就年产肌苷500吨,成了全国最大生产厂家之一;年产青霉素原料药5000吨,产量居全国第三,出口创汇居全国第一;年产值占刘庄的80%以上,与全村的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着呢。 看样子,这华星与刘庄一样,都是低调的奢华呢! ![]() 绕过纪念碑,便算进入了刘庄的村街。左侧是一排风景林,右侧最打眼的,是门前竖着霓虹灯招牌的刘庄大酒店。近前发现,其大门左右,还挂着三块小铭牌。 左边一块,上部弧刻着“新乡县刘庄农工商联合社”,下部横刻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这校名还一下子吸住了我,让我琢磨了许久。 印象中的农民学校,都是“职业技术培训”之类,眼前的刘庄,却把“新型职业”四字作了学校的定语,其着眼点,似乎明显高出一个层次。 我想,这或许是因刘庄远不只有传统农业了,刘庄农民的发展需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听说刘庄有农业、医药、造纸、机械、淀粉、车队和宾馆等7大产业,确实需要加大“新型职业”等非农培训。 刘庄这校名,可谓有的放矢呢。 ![]() 右侧的两块牌匾,则似乎含金量更高。一块,是国家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地位不言而喻;另一块,更是带有党徽的“史来贺干部学院”,让人顿生崇高的敬意。 这也是我自小岗、南街、大寨一路行来仅见的、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干部学院。 这于史来贺个人,虽是最高哀荣,却也属名至实归。他可是被中组部誉为“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呢! 不知这校名是哪级组织决定的,但在我看来,确是深孚党心民心之举!对真正的共产党员,就该这样树为旗帜! ![]() 刘庄新村出现在我眼前,还有一位老门卫。 他说他就是刘庄人,已退休,在门卫室发挥余热。听说我专来参观刘庄,便又指又划,向我介绍起参观路径来。 他告诉我,沿中心主干道进去,右边是单元楼,每栋五层,现在多住着来刘庄工作的外地人;左边是别墅群,每套472平米,人均120平米,上下三层,共有8室4厅2厨3卫,家家户户都有;走到中央池塘左转,就可去史来贺纪念馆…… 末了,他还接受我的请求,爽快地站到绿化带旁,让我为他照了一张相,也让我强烈感受到了来自刘庄村民的特别的精气神! 事后想想,这穿戴整齐、满头银发、颇有气质的刘庄老人,大略是我“名村行”中所见到的,最阳光帅气的农民了。 ![]() 村里行人好少,但在来去路上,我也遇见了好几位穿着体面、同样阳光的老大姐,有骑三轮的,有开三轮的,她们走走停停,竟然不是因为有事,而是为了闲逛,三轮是她们的代步工具。 更让人感动的是,她们也与老门卫一样笑容满满,特别热情,听说我是游客,就连忙停下来,微笑着问我要捎几步路不,恨不得立马就载着我,为我导游,在村里转上一圈。 刘庄的村民,许是幸福感、自豪感最强的中国农民了!真不知有多少处中国农民,可以像刘庄人这样! ![]() 村子中央,作为景观的池塘并不大,打眼的倒是池塘边漂亮的白帆造型;但更抓人的,则是左转即见的那套赭红色房屋,史来贺故居。 老门卫已经告诉我:这是刘庄1976年春开建的第一代新民居,全村人义务奋战6年才全部建成,是一户一院、双层向阳的单面楼。 这房在当年,美得犹如梦幻一般,也不知羡煞了多少外村人。那可是十年动乱尚未结束、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时候。 据说开建之前,县里有人劝史来贺要“讲政治”,“先治坡、后治窝”。史来贺回答说:刘庄的坡早治完了,难道要群众一直住茅草屋? 就是这句话,让刘庄人比别人提前几十年住上了整齐划一、美观漂亮的新房。 这样的村支书,刘庄人不欢迎、不支持、不拥护才怪呢! ![]() 史来贺家自然是最后一个搬进新居的,这是老规矩、铁规矩,此后便一直住在这里。 2003年史来贺去世,经村里人强烈要求,这套房子便被作为重要文物,完整保留了下来。 但见赭红色围墙背后的庭院,郁郁葱葱长满了齐房高的树木,虽已深秋,依然满是绿意。 东侧还有一株高大的山楂树,枝头密密麻麻,结满了赭红色的果实,像是在替主人欢迎客人,又像是凭吊主人的红色思念。 如今,前后左右围绕着它的,都是三层楼的漂亮别墅,这所完全不搭的房子,便如鸡立鹤群一般,每天在村里打着鸣呢! 可惜因为疫情,故居没有开放。我和一对从天津专程来访的老夫妻,在故居那扇绿色的门前,徘徊、沉思、交谈了许久。(未完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