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读教材|学会批判性阅读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9-14 发布于四川

      昨日下午做师范学生教学技能大赛的评委。有同学上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秋天》。

       上课的同学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一会儿”:时间不长。

       听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课文有问题,经不起推敲。

       搜索相关信息,知道大雁排成整齐队形的原因:大雁飞行路程长,飞行时除了扇动翅膀外,还要用上升气流滑翔,使翅膀得到适当休息,以节省体力。队形和顺风、逆风有关,逆风飞行排成“一”字形,以减少后面大雁的阻力;是顺风飞翔,就排成“人”字形。

       一群大雁飞行,会不会“一会儿”就变队形?我以为可能性应该非常小,因为是“一群大雁往南飞”。方向一致,时间很短,这种变化从理论上可能性不大。而且,这样变来变去的折腾肯定很浪费体力,聪明的大雁可能不会这样选择的。

       没有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不知道是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如果是编辑编写的,有没有相应的经验?或者是不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如果不是,没有生活的基础,这里的“一会儿”就有用得有问题。我在想,能不能有所调整呢?为了避免这样的疑惑,是否可以这样调整:“群群大雁往南飞,有的排成个'人’字,有的排成个'一’字。”

       想到这里,记得自己在20106期在《小学语文教师》发过的《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好好说话》(可链接阅读,收录《追寻理想的语文教学——我这样观课、议课与上课》)写过这样的观点:

    教师如何批判性阅读教材呢?首先还是要有批判的意识,不必亦步亦趋地跪在文本面前,失去了教师自我的认识和判断;读教材的目的不是维护教材,可以读出它的好来把它教好,也可以读出问题来考虑如何调整和改造,要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和进步。其次,要培养批判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需要以生活经验做基础,而且需要学养的积淀,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良好生活的深思熟虑做背景。在具体方法上,读出疑惑以后,不仅可以用常识来判断,还可以搜集相关材料论证,只有在完全说服自己以后,才能谨慎地向学生报告执教者的思考和研究,这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态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