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式亲情,互相嫌弃却又互相治愈

 碧海青天a 2022-09-14 发布于天津


这个春节档最火的电影,非《你好,李焕英》莫属。
 
昨天,跟家人一起去为这部已破30亿的电影贡献了一份票房。
 
故事有笑有泪,有真挚情感对灵魂的暴击,也有因年代感和普通人的悲欢引起的观者共情。
 
我曾看过一个娱乐界的专业人士从艺术的角度评价《李焕英》这部电影的缺憾:
 
抛去故事本身的温度,她的整体叙述方式更像是一个小品。穿越的手法用到现在,有点老套。冷特作为男二,生硬、牵强,删除整个角色对影片也没有任何影响。几个排球队员的故事无趣、冗长,为了写而写,每一个角色都不高级。
 
这部电影票房破30亿,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疫情和春节导致的院线电影需求井喷,同期竞争影片数量少、质量低,加上票价的暴涨,才造就了30亿的结果。
 
票房从来不是衡量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
 
电影不是商品,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艺术品。眼泪最多可以衡量商品的价值,而衡量不了艺术品。
 
而这部影片的8.2分,应该有一大半都是用眼泪换来的。
 
上面这位专业人士的评价,单从专业的角度讲我是认同的。
 
那么这部电影为什么那么火?我觉的很大程度是引起了大家的共情:再好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引不起人们的共情,就缺乏了灵魂的双向沟通,就像河没有了桥梁,两岸不能互相抵达。
 
电影散场后你并肩和妈妈走回家。你想着她,她想着她妈妈。我们各自想着自己的“李焕英”。
 
那一刻,电影就有了它的价值。
 
贾玲是值得佩服的。
 
她把自己那么痛的伤疤揭开让人看,让人笑着看。这是她释然的方式,也是她告别过去前进的方式。
 
平凡人世间,动人心且流传最广的情感,既可以是伟大的家国情怀,也同样可以是普通的父母亲情。
 
读懂了这超越种族和阶级的情感底座,就读懂了电影《你好,李焕英》。就不会再为这部电影的艺术性而纠结,就会明白这部描写平凡人的电影为何在春节扎堆贺岁片中,脱颖而出,广受好评:
 
谁还不是父母的宝儿?
 
哪个宝儿没想过,要是能穿越回过去,改写改写父母的人生,让他们变得更轻松,那自己该有多庆幸和自豪?
 
这部电影,太多的人写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等种种关于亲情的感慨,聊过的,我不想赘述,我只想写一写中国式亲情,这里面有误区,也有不可替代的教化和传承:


 
1、中国式的亲情应该少说“对不起”,珍惜当下:
 
中国式亲情最沉重的内核,就是“对不起”:父母总是愧疚自己没有给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子女成年后常常愧疚于自己没有成龙成凤,活成父母希望的样子。
 
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一生都觉得父母欠自己一句:对不起!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子女之间,半生都想对对方说声“对不起”。以至于我们在相处的时光里,很多人都活在这种负罪感和羞耻感里,忘记了说“我爱你”。
 
艺术家们有一句经典论调:所有喜剧的内核,都是无法言喻的悲剧。
 
《你好,李焕英》为什么大火?某种程度上,它以喜剧的外壳,暗合了这种忧伤。
 
电影用魔幻化的表达,让母女二人都穿越回过去,在相互补偿中,完成了彼此的和解。
 
特别是对女儿贾玲来说。电影中的贾玲,自幼就吃得多,哭鼻子,拉裤兜,学习差,让人不省心。
 
她总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让妈妈光荣和高兴的那种孩子。就连穿越回去,也是为了达成这一心愿。
 
直到后来,她发现妈妈比她还更早穿越后,才在恸哭中明白:在她“不省心”的成长里,妈妈其实获得了很多快乐和治愈。
 
说到这儿我想起自己的一件事,我小的时候,妈妈是厂里的业务员,经常出差。
 
那时候哥哥姐姐都上学,爸爸上班,因为没人看我,妈妈经常在出差时带着我。
 
那年我六岁吧,妈妈带着我出差去辽宁的营口,给厂里要账。因为要账不顺利,我们足足在营口海边一个招待所里住了一个月。
 
这一个月里,有时妈妈会带我去商场或者公园玩。
 
记得有一回妈妈带我去百货商场,我看上了一对塑料的玩具小水桶,哭闹着要买。那时的中国家庭,贫穷、孩子多是常态,所以妈妈犹豫半天,也没舍得给我买下那对塑料水桶。
 
要求没得到满足的我趴在柜台嚎哭,整个商场都回荡着我惊天动地的哭声,售货员和来往顾客都看着我笑......
 
多年以后我回想这一幕,对妈妈充满了愧疚:妈妈那时顶着工作压力,承受着客户的白眼和责难,带着幼小的孩子,而我还那么不懂事,她该多烦恼?
 
有一次,我终于笑着跟妈妈提起这件事,问妈妈那时烦我吗?有没有想把我扔在商场的冲动?

而妈妈已完全不记得这件事,但是她说:那一个月里幸亏带着你,还有点欢乐。不然天天去客户那里做冷板凳,该多难熬啊!
 
我这时才明白,原来我愧疚了很多年的一件事,根本不叫事。父母子女之间,更多的是相互陪伴和治愈!
 
其实,现实中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愧疚,更多的,是自我加压的一种执念。
 
你觉得对父母的愧疚就是爱吗?不,真正的爱,不是愧疚,不是自责,不是补偿,更不是穿越回去弥补缺憾。而是接纳,是信赖,是陪伴,是“我们在一起,这样就很好”。
 
人生,最重要的是健康快乐。父母是,我们也是。
 
所以说,更有意义的是当下,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把希望寄托于时光倒流,或来生再见。
 
而是,珍惜今生今世,过好今生今世。
 
然后,用活在当下的态度,让和父母在一起的每日每夜、每餐每饭,构筑起我们之间不可替代的情感。

 
2、父母望子成龙的背后并非虚荣:
 
我们包括我们的孩子都喜欢叫嚣:“我最讨厌我妈说,你看人家谁谁谁……”“我最烦我妈把我和别的孩子作比较……”“我最害怕的事儿,就是春节回家,父母们各种花样比娃……”
 
阖家团圆的春节,之所以被妖魔化,是因为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个或一对爱作妖的父母。
 
在很多孩子看来,父母守旧,狭隘,虚荣,爱攀比,擅比较,把孩子当成面子和工具。
 
当贾玲穿越回过去,以为她的妈妈李焕英会期待有个“到美国读书,当导演,月薪八万”的女儿。
 
结果,她没想到,李焕英对女儿的期待,不过是健康快乐就好。
 
你以为父母望子成龙的背后,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吗?
 
不。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望子成龙,是希望我们能够具备让自己过上快乐生活的能力,毕竟,有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拼命奋斗,只是为了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年,我在天津上完大学后,妈妈特别希望我留在天津。
 
开始的那些年,独在异乡的孤独,打拼的艰难让我经常抱怨妈妈认为是她当年的意愿左右了我的想法,我常想如果回到老家,我的事业可能发展要顺畅的多。这种念头啃噬着我,每一次遇到不顺心的事儿时都能失落半个月。
 
但是多年之后,生活逐渐步入了正规,我的心境也平和了很多。特别是看到如今,我的同学的孩子已经有一部分大学毕业,身为父母的他们,包括他们的孩子也在尽一切努力留在大城市,因为大家普遍觉得大城市的机会更多一些。
 
我们先不讨论这种观念正确不正确,而是在不惑之年,你会慢慢领悟:人生,只能向前看,懊悔过去没有卵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你觉得父母把你当面子,其实更多的是你自己活得不如意时,无法自处的难堪,并将这种难堪投射到父母身上的焦虑。而并非父母真实的心境。
 
不信,当你活得越好越幸福越顺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父母越看越顺眼。
 
而当你活得越拧巴越戾气,你就会发现父母越看越心烦。
 
父母始终是父母。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和处境
 
所以,你不必活成父母的面子,但一定要活成自己的里子。
 
 


3、中国式的父母子女,总喜欢用“我以为”来为对方做“规划”:
 
《你好,李焕英》的终极拷问是:如果时光倒流,一切是不是还会重蹈覆辙?
 
 答案是:如果时光倒流,一切终将重蹈覆辙。
 
 为什么?
 
 这不仅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在当时处境下,当时的思维和格局,所推动的有限选择。而且因为,我们自以为正确的选择,未必是别人内心的选择。
 
包括父母:就像很多父母总怕孩子走弯路,总想替孩子选择一样,其实,很多孩子目睹了父母的不幸后,也总想回到过去,替父母重新选择人生。
 
《你好,李焕英》,实操了这个假设的可能:当贾玲曾无意中听妈妈当年要好的工友说:妈妈因为未参加排球赛,就错过了嫁给厂长儿子的“大好事”,特别是目睹当年嫁给厂长儿子的妈妈的另一工友王琴无处不在的显摆和“嘚瑟”时,也更坚信了如果当年妈妈嫁给厂长儿子,就会有更幸福的人生。
 
所以回到李焕英的年代,贾玲心心念念的就是助推妈妈做出一系列“有用”的选择,去改写妈妈的命运,帮妈妈实现错过的“大好事”,最终却发现:
 
无论她的主观意愿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既定的命运轨道。相比“有用”的选择,妈妈坚持的,是“有爱”的选择。
 
因为,在妈妈的心中,遵从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平安喜乐。
 
唯有发自内心的真实选择,才是无悔的选择!
 


4、中国式亲情:互相嫌弃、却又互相深爱、互相治愈:
 
《你好,李焕英》里,其实有很多暗线,而这些暗线,藏着亲情的密码。
 
这一个电影开始的小细节,就奠定了整个电影的色调。就是母亲李焕英那种平凡却又包容的爱:贾晓玲,从小就是憨憨一枚,学习成绩很稳定,那就是一直一塌糊涂的差。
 
考试只考上成人教育的她,一心想给妈妈长脸,就伪造了一张名校的假录取通知书,却在庆功宴上当场露馅,让母亲在众亲友面前更加难堪。
 
稍后,母女二人一前一后,走在大街上,气氛那叫一个尴尬。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小细节。
 
晓玲:妈,我知道错了。我就想给你长点脸。
 
(母亲推着自行车无言前行)
 
晓玲:妈,我知道我没出息。
 
母亲(急忙转过身来):谁说你没出息了?
 
晓玲:我以后肯定有出息。
 
母亲:那肯定的。
 
母女二人相视一笑,冰冻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春意盎然,浓浓的爱意在有一搭没一搭地畅想美好生活中肆意荡漾。
 
纵然孩子有千般不是,让人气到不行。但只要孩子有一点点丧气,就马上急切的回转过来,各种呵护打气,就好像受得那些气从来不曾发生过一般。
 
这种为父为母才有的一丝嫌弃却又夹杂万缕浓情爱意,在这个片段中展现得酣畅淋漓。
 
再比如,贾玲穿越时,“啪”一下,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大胖子,一下子砸到李焕英身上。
 
众工友张罗着抢救时,张江背着贾玲,去厂职工医院。因为贾玲胖,所以他背得特别艰难,特别缓慢,特别沉重。
 
但后来,贾玲和李焕英喝小酒,贾玲喝醉了,不省人事。瘦弱弱的李焕英,背着胖胖的贾玲,回职工宿舍,却背得特别稳当,特别轻快,特别安然。
 
当然,这里有艺术的表达,但更有深刻的寓意:你以为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个负重前行的人,就是你父母。
 
尽管他们也非常嫌弃你“重”,但还是不吭不响地在暗夜里,以你察觉不到却最舒适的姿态,把你带到最安全最温暖的地方。
 
你以为你爸妈不嫌弃你胖、你笨、你丑、你不长脸不争气吗?
 
当然嫌弃!恨铁不成钢!
 
但嫌弃之后,他们还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爱你!
 
 
从我们出生躺在父母怀里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享受父母的恩泽和馈赠。承认这一点,不是为了让我们背负沉重的恩情和孝顺,而是为了在接纳源头中确认:
 
我们所有人,都是踩着父母的肩头,走向更远更高的地方。抵达更远更高的地方后,我们最终发现,自己走了这么久,依然没有走出父母的眼光和故土的影响!
 
这也许就是中国式亲情的教化和传承,这也算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种底蕴深厚的信仰吧!

(请喜欢此文的朋友们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